礼物的亲戚朋友和其他人都请来欢聚一堂,设宴款待。
在宴罢将要启程之时,华歆把所有的礼品都拿出来集中到一起,微笑着对他请来的宾客和朋友说:“我很感激诸位的情分,为我送这么好的礼物,我也都十分的喜爱,因此我把大家的礼品全部收下了。但是前去京都,路途遥远,而礼品又实在太多,我实在难以带走,请各位亲朋好友帮我想想办法吧?”
看到这个情景,大家都立刻明白了华歆的用意,谦让一番后,便纷纷取回各自的赠送的礼品。从此以后,大家更加钦佩华歆为官的清廉和高尚的品德。
虽然古往今来的伦理学,都要求做人要公正无私,但一个人若真到这点也是很不容易的,特别是一些有权位的人物。从心理学来说,一个有公正心理的人,就要摒弃许多私心杂念的心理,这要经过多次反复的思想斗争与磨炼才能做到。华歆做人处世之道,可以说既没有贪恋物质的欲念,也没有得罪亲朋好友,他把人情的尺寸掌握的恰到好处。做到这点可不容易,不但要在人情处理上要讲究谋略,而且还要懂得灵活变通,才能将事情处理的皆大欢喜。
可以说,感情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中国人通常把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称作“人情”。社会上绝大多数人在办事时都信奉这两个字的功力,通常人们在办事时所说的“托关系、走后门”,其实就是靠“人情”办事。
那么,人情这东西又是怎样获得的呢?很多时候它是通过帮别人忙和给别人办事而获得的。帮过别人的忙,别人就欠下了我
们的人情,帮助别人越多,别人欠的人情就越多。
但获得人情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凭着三言两语的功夫,是得不到人情之垂青的。所以,几乎人人都重视人情,珍视人情。有些人可能去践踏真理,却很少去践踏人情。一般说来,一个人有多大的人情,就会获得多大的回报。依靠人情办事,就是为了求得人情的回报。
依靠人情办事,有许多分寸是要讲究的。因为,所谓的“人情”就像我们在银行里存款一样,存入的越多,存入的时间越长,兑现出来的利息就越多;反之,存入的少,存入的时间短,支取的利息也就越少。在银行里存入的钱不可透支,人情也是一样。假如支取多了,超过了存入的数额,就犯规了,不但不再有人情可支取,别人还会以为你不近人情,不知好歹。于是也就破坏了靠人情办事的分寸。
因此,一个人动用人情的次数要尽量少,以免提早把人情用光。人情储蓄也不能即存即支,如果急于找后账,急于在这笔人情账中得到回报,就犯了人情世故的大忌。这样做既丢掉了人情,丢掉了面子,也丢掉了做人的本分和进退的分寸。
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做人不可以欠人情太多。欠太多了,也许你一辈子都还不起。假如果真如此,那么试想一个整日都活在负债中的人又怎么会轻松呢?
欠别人的越多就越会觉得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这样,在无形中就贬低了一个人的价值。所以,交往中不可以欠“人情”太多,在与人交往之前先要丈量好人情的尺寸。
【交往心理点评】
在交往中我们要记住这样一个物理的反应:一种行为必然会引起相对的反应与行为。在有来有往的人情中,要善于给人留面子,把自己的人情储存在他人的账户上,以后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记住,切不可反过来做。
交友不要太苛求
众所周知,春秋时期的管仲和鲍叔牙可谓是典型的知己朋友了。管仲曾这样说过:“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可见两人的交情之深。
但两人在事业上却各为其主。在齐国的立主、护主问题上管仲保举公子纠,鲍叔牙却保举了公子小白。管仲还亲自带人拦截小白回国即位,并放冷箭将他射伤。
后来小白当上了齐国的国王,他就是齐桓公。这时鲍叔牙没有因管仲在立主、护主上同自己不一心而怨恨管仲,反而极力规劝齐桓公莫记前仇,以霸业为重,任管仲为相国。
这样,齐桓公由于得到管仲的辅助,才“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率先称霸。管鲍友情也在历史上留下一段佳话。
用心理学的眼光来看上面的故事,不用说管仲与鲍叔牙在思想、立志、见识等是各持己见的,可以说他们的心理差距很大。可是,他们却是一对公认的好朋友,这是为什么?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匚也就是说做人交友不太苛求朋友交往同心同德,无疑是理想的交际境界。然而,若是冷眼看芸芸众生中,可以说相识遍天下,同心有几人?
交际关系的纵横交错,个人经历、地位的不尽相同,情感世界的纷繁复杂,以及个人的价值取向的不同等一切因素,决定了彼此间心理上的差异。朋友间立场、观点和不同,情、利、义的不一致是正常的,应该予以理解、包容,
苛求失众友,宽厚结群朋-交际时,我们必须对朋友的人格独立、人身自由、行动自主,给予足够的尊重。彼此相互的行为协调、关系密切的程度,应由双方的意愿、交往的实际决定,造成不能不顾实际、强求一致。因为,这样只会适得其反,损害友情,失去朋友,所以人际交往不能苛求,不能要求凡事都必须要迈一样的步伐。
不要强求朋友之间必须得志同道合。要知道人各有志,道非一条,志同道合当然好。但志趣不一,也同样可以以诚、信、厚相结,以知心相交,甚至还有利于相互借鉴、互相促进。所以,何必要强人所难,非得自己属于某个圈子,就强拉朋友加入;自己信教,就硬逼朋友信奉;自己习武则不容朋友习文。
不要强求事事同步很多交际实践告诉我们,处于群体交往中的人们总会有远近、亲疏、喜好、厌恶等区别。在交际中彼此双向距离的不相等,多向交往距离的不等距是客观存在的。而强求等距,义气行事,只能将朋友之间的关系弄僵、弄糟
如果,我们过分强求朋友间双向距离的对等及众多朋友间多向距离的等同,是不明智、不成熟的表现,结果就必然以失去朋友、伤害友情作代价。所以在交友时我们决不应勉强自己喜欢朋友的朋友,仇视朋友的对手。同理,我们也不应勉强朋友喜欢自己的朋友,讨厌自己的对手。我们没有理由,也不可能要求彼此在爱、恨、亲、疏……各方面的等都同步。
不可要求同等。由于每个人的学识、修养、阅历、性格等的不同。所以即使彼此目标一致、志同道合、同心同德,也未必能在认识、言行、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上协调一致,同步进行。
俗话说:“十个手指不会一般齐”,一个百人有一百种脾气。如果我们强求朋友和自己言行的同等是十分可笑而不现实的在交往只要能给我们带来稳定、安全,使我们感到愉快、高兴;可以增长知识、见识;获得宽容、理解;得到批评指正,赢得关心帮助;有利于我们自身的发展与事业的成功等,就已经使我们受益匪浅了,就足够了,何必一定要强求彼此都必须相一致、相等呢?
要知道如果我们过分地强求什么都相同,不是违心地改变自己,就是蛮横地改变了朋友。前者是愚蠢,后者是霸道。苛求是则是自设罗网,作茧自缚,这样的后果只能损友害己,失去友谊,所以与人交往不能太苛求。
[交往心理点评】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人。因此,我们在交友做事上,不要求他人事事都向自己看齐,也不要强迫自己事事都相仿他人。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不会对朋友、对他人做出过分的要求”
交友贵在守信
汉高祖刘邦的三谋士之一的张良,就是一个以诚信成就大业的人物。其实,历史靠诚信成就大业的人数不胜数,比如说信陵君正是因为诚心,得到了侯生与朱亥,救赵而还。三国的刘皇叔正是因为诚信,感动了卧龙——诸葛亮,才成就了三分霸业。于是我们说有很多成功人士,都是诚实守信的人。
现在就说一说张良是如何坚守“诚信”二字的。说起来张良,他从小就是尊敬老者、信守约定的好孩子。有一天,张良悠闲地在桥上散步。有位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跟前,故意把穿在脚上的草鞋丢到桥下,并且看着张良说:“小子,去把鞋给我捡回来!”
张良愣了一下,但是看他已年事已高,就迁就他,到桥下取回鞋子,递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