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心理点评】
生活中不如意之事常有八九,当遭到诬陷或失意的时候要勇敢面对现实。但首先要反省别人为什么会这样对待自己,如能以平常的心态,坦然的去面对,其谣言就不攻自破,正所谓人正不怕影子歪。
中庸做人事事畅通
说起来做人处世的圆滑与高明,叔孙通可是说最精于此道的高人。他曾经制定了朝见帝王的礼仪而大受汉高祖刘邦的赏识,成为西汉开国初期一位引人注目的角色,《汉书》还专门给他立了一篇传记哩。
其实,叔孙通在秦朝时就开始崭露头角,在秦始皇时期,他便以博士的头衔为秦王朝效力了。秦始皇搞焚书琉儒,坑的就是那些有博士头衔的人,当时坑的人数多达四百六十多人,叔孙通居然能幸免于难,真不知他用的什么手段讨好了秦始皇。到了秦二世时代,陈胜、吴广农民起义,二世皇帝召来了博士儒生询问对策:“南方有一些戎卒攻城夺地,你们看怎么办呀?”
这时,有三十余名博士纷纷进言道:“聚众闹事就是造反,就是不可饶恕的死罪,请陛下立即发兵去讨!”谁知,偏偏秦二世采取“鸵鸟政策”,不肯承认老百姓会起兵反对,一听这话脸色都变了,一副怒气冲冲的样子。
叔孙通明白秦二世的心思,立刻上前说道:“他们说的都不对。现在天下一家,郡县的城墙、关卡早不再用武。而且上有英明的国君,下有严明的法令,官吏们人人恪尽职守,四方百姓心向朝廷,怎么会有造反的人?南方那些蛮戎不过是些鼠窃狗盗的小偷小摸,何足挂齿,当地的官员早已将他们拘捕杀戮,根本不必大惊小怪!”
他这番话果然讨得秦二世的欢心,结果,那些说是造反的博士们都被交司法部门审讯,叔孙通却得到了二十匹布帛,一
身衣服的赏赐,并将他的官职升了一级。等到叔孙通返回住所,那些博士们责问他道:“你怎么那么会巴结讨好而不顾国家安危?”
叔孙通说:“你们太不聪明了,我也险些不免于虎口!”其实,他已清楚地看出秦国即将灭亡的形势,当夜便逃出秦都成阳,投奔陈胜、吴广的队伍去了。陈胜、吴广失败以后,他先后又归顺项梁、义帝、项羽,最后项羽也失败,他就毫不名利犹豫的投降了刘邦。
刘邦是个不喜欢读书的人,叔孙通为了迎合刘邦,就立即脱掉了自己儒生的服装,特意换上一身刘邦故乡通行的短衣短衫,这一招果然赢得了刘邦的好感。
当他投降刘邦时,有一百多名学士随他而来,可他并不向刘邦推荐,而他所推荐的,全是一些不怕死、敢拼命的壮士。这些学士们不免有了怨言:“我们追随先生多年,又同先生一起降汉,先生不推荐我们,专推荐一些善于拿刀动剑的人物,真不知你是怎么想的!”
叔孙通说:“刘邦现在正是打江山的时候,自然需要一些能够冲锋陷阵的人,你们能上战场打仗吗?你们别着急,且耐心等待,我不会忘了你们的。”
果然,当刘邦当上皇帝以后,那些昔日部下全不懂得一点君臣大礼。有时在朝堂上,也争功斗能,比划拳脚,饮酒狂呼,甚至拔剑相向,刘邦显得很不耐烦。叔孙通都看了出来,他便趁机建议制定一套大臣朝见皇帝的礼仪,刘邦自然同意。
这样一来,他的那班弟子都派上了用场,同时他还特地去
礼仪之邦的鲁地,去征召一批懂得朝廷大典的人。有两个读书人不愿意来,当面指责他道:“你踏上仕途以来,前前后后跟了十几个主人,都是以阿谀奉承而得到贵宠。现在天下刚安定下来,百姓死者还没得到安葬,伤者还未得到治疗,国家百废待兴,你却一门心思去搞那远不是当务之急的礼仪。你的作为完全不符合古人设置礼仪的初衷,我不会跟你一块去,你赶快走开,别玷污我!”
叔孙通一点也不生气,反而讥笑道:“真是一个腐儒,完全不懂得适应时局的变化!”
由于他的那一套礼仪极大地提高了皇帝的尊严,使得刘邦十分开心,高兴地说:“我今日才体验到当皇帝的尊贵了!”于是,叔孙通加官晋级,一次便得到五百金的赐赏,成为朝廷近臣,一直到汉惠帝还恩宠不衰,真是不简单!
文中叔孙通以一人之身,能适应秦始皇之暴、秦二世之昏,陈胜之陋、项羽之威、刘邦之薄、惠帝之儒。在那样一个天下大乱、文人遭劫的年代,不只苟全性命,而且处处得意、荣通富贵,实在是做人难为的奇迹呀!
但是,如果我们用心探索一下他保身取宠的诀窍,可以发现,全在一个“变”的字,他之所以处处得意,就是以“随机应变”、
“以不变应万变”,才使得事事可行,可以说他所有的机遇的都在他擅长交往、中庸做人的哲理之中。
用心理学来说,叔孙通对自己的每一位“上司”的心理心思,都揣摩的一清二楚,并有一套针对的绝招。对秦始皇他采取的是
“默”,对秦二世釆取的是“骗”;对刘邦采取的是“捧”;对汉惠帝采取的是“吓”。这一切无不来自于他对他们各自性格与心理的研究与了解,在弄清了他们的喜恶之后,他才可以将自己的处世之道做得有方有圆、有松有驰。
做人做事都持中不仅是一种交往处世的心态,一种人生形态,而且是一种可以被理解的世界秩序。
生活是五花八门、千姿百态的,因此,我们与人相处与人交往中也充满了重重矛盾,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在所有五花八门、千姿百态的生活矛盾面前,有没有一种调和矛盾的准则。答案是有的,它就是:“持中”,也就是做人的中庸之道。
在交往中,如果我们能做人持中、做事也持中,那么,我们也就达到了圆融处世的艺术。在既不想去征服对方,又不能被对方征服的情况下,调和主客体之间的矛盾,除了用中庸的艺术外,人们别无选择。
[交往心理点评】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个人在如果能中庸做人、圆融处世,才可以在夹缝中求生存、在险境中寻出路,才可以适应各种环境而有所发展。
如何丈量人情的尺度
华歆是汉魏过渡时期政治舞台上比较活跃的人物作为汉朝重臣之一的华歆,支持曹操统一中国的大业,协助曹操打击
外戚和宦官势力,参与了汉禅位于魏的改朝换代的重要的历史事件,为曹操父子的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得曹氏家族的信任。他一生为官清廉,处事周密谨慎,才德兼备,为世人所称道。
华歆早在孙权手下为官的时候,就处事严谨很有智慧和谋略,而且为官清廉,具有很高的声望。他平日都在府里勤于政务,回到府中总是大门紧闭,谢绝宾客。当时曹操正在官渡,为了想在群雄争霸中占有一席之地,极力招揽人才。他听到华歆的名声,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和品行,就向汉献帝上书举荐华歆,并请汉献帝下诏让华歆进京为官。
在华歆即将离开东吴前去京都赴任的时候,前去为他送行的人竟然有一千多。在这些人中有的是很亲近的朋友和亲戚,有些是一般的相交;有些是曾经受过华歆恩惠的人;还有一些人根本就不认识。因此送礼的人有些是出于感情,还有些有其他的目的。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大家送给他的饯别礼物大多数都十分厚重。
华歆很感激亲朋好友的深情厚谊,对其他的送礼者也没于厌恶之感,毕竟自己另有高就之时,这些客套也是人之常情。但是礼物太过于厚重而且又太多毕竟又难以接受,这么“重的人情”将来自己该怎么还?这下他犯了难。如果当面—拒绝肯定会使朋友和其他人难堪,但是这些礼物是绝对不能接受的于是华歆对于朋友们和其他人给他送的礼物一概全部收下,但是暗地里却在每件礼品上都标上了送礼者的姓名,以便将来在适当的时候退回。
转眼间,很快就要启程去京都赴任了,华歆把所有的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