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提高社交能力的方法 > 第九章 交往须知的人情世故(第4页)

第九章 交往须知的人情世故(第4页)

谁知,老人竟坐在桥头,不抬一下眼皮地说:“给我穿上。”于是,张良跪在地上,老人就心安理得地伸出脚,让张良把鞋穿上,然后老人就笑着离开了。

张良非常吃惊地望着老人的背影。谁知,那个老人走了几步又转过身来,对着张良招招手,示意张良到他跟前儿去,,张良就乖乖地走上前去,老头和蔼地对他说:“我看你这孩子不错,值得教导。五天后,天一亮,我们在这里见面。”

张良行了个礼说:“是。”

五天后,天刚刚亮,张良来到桥上,那个老人已经坐在桥上了。老人一见张良就很生气地说:“天早已亮了,年轻人这么不守信用,和长辈约会还迟到,长大后不会有什么作为。五天以后,鸡叫时来见我。”说完老人就走了。

过了五天,鸡刚叫,张良就去赴约,这次,老人又先到那里了。老人仍是十分生气地说:“我已经听见三声鸡叫了,你怎么才来,五天以后再早一点儿来见我。”

又过了五天,张良怕又会迟到,因此半夜他就到桥上,等着那个老人。一会儿,那个老人就来了,他高兴地说:“年轻人要成大事,就要遵守诺言,说什么时候到就要什么时候到。”说着老人从怀里掏出一本又薄又破的书,说:“读了这本书,你就可以成为皇帝的老师。这话在十年后会应验。十三年后,你会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那块黄石就是我。”那个老头儿说完话后,就走了,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

老人走后,张良想看看老人送的是什么书,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又叫《黄石兵书》。张良非常珍惜这本书,通过认真地学习,他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并且他还时刻遵守老者的教诲,严格要求自己,立志永远做一个信守诺言的人,这样才能让别人信任自己,从而成就一番大事业。

果然,后来,张良帮助汉高祖刘邦统一大业,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与谋士。

从心理学来说,“诚实守信”是一个人的品格与德行的体现,也是表现做人的一面。古书上处处写着君王以信治国,大夫以诚得仕的故事,可以说举不胜举。而文中的张良则是更突出的一个典型,在他前两次赴约中,那位老人之所以不给他那本可以改变

他一生的“宝书”。就是因为他不够“诚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拥有诚实而守信的品行是多么可贵。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如果信口开河、对人乱许承诺却是交往的大忌。有些人为了使别人对自己有个好印象,或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或为给对方一个台阶;往往对对方提出的一些要求,不加分析地加以接受。却忘了有不少事情并不是自己想办就能办到的,有时还要受各种条件、能力的限制,一些事是很可能完不成的。

因此,当朋友或他人提出托你办事的要求时,首先得考虑,这事你是否有能力办成。如果办不成,就老老实实地说自己不行,千万不要碍于情面而随便夸下海口,要知道这样是于事无补的

言而有信是做朋友的信条,也是友谊的基础。明明办不成的事若承诺下来,到时不仅让人失望,还可能耽误朋友的事情因为如果你办不成,他可能找别人办或想其他的法子。如果你答应了却没有办,这样做,就会伤了情义,人际关系就会越来越糟

大多数人都喜欢“言出必行”的人,却很少有人会用宽宏的尺度去谅解不能履行某一件事的人c拿破仑说“我从不轻易承诺,因为承诺会变成不可自拔的错误:”

有人会发此疑问:当我们在朋友面前,被迫得“非答应不可”,而实际上明知这事不该答应时又该怎么办?

人际关系学家告诉我们:“我们需要在聆听别人陈述和请求完毕之后,轻轻摇摇头,而态度并不强烈。”轻轻摇头,代表了否定,别人一看见你摇头,知道你已拒绝,跟着你可以从容说出拒绝的理由,使别人易于接受。

有些人做事喜欢拖拖拉拉,或要人家跑几次才给予最后答复,这都不是好的应酬之道。我们常常听见这样的怨言:“他不答应,早该对我说呀!”这样一来,在别人眼里就成了一个言而无信的伪君子。

所以,为人处事,应当讲究言而有信,行而有果。因此,许愿不可随意为之,信口开河。明智者事先会充分地估计客观条件,尽可能不做那些没有把握的许愿。若是已经许了的诺言,就应该努力做到,千万不可因为一时的事急,乱开空头支票,愚弄对方。一旦自食其言,对方一定会特别恼火。假如万一因情况有变而实现不了自己的承诺,也应向对方如实说明原因,并诚恳地道歉,以求得对方的原谅和理解。

[交往心理点评】

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必然会受到别他的尊重,也必然会结交许多朋友。与其相反,若是一个言而无信或出尔反尔的人,在别人心里就是个不诚实、不值得信任的人,也就不愿长久的与他来往。

面对妒忌怎么做

王守仁是明代的大学者,他确立了心学理论体系。

在明武宗时期,宁王朱宸濠反叛朝廷,王守仁遵照皇上的旨意率部队平息了这场叛乱,并擒拿了朱宸濠,将其囚禁在浙江。当时皇帝南巡,正留驻在南京。中官就偷偷的来找王守仁,对他说:“王大人,皇上此次要御驾亲征,来擒宁王。现在您

先把宁王抓住了,等皇上来的时候,什么功劳也拿不到,这不是很损皇上的威严吗?我们都是做臣子的,应该处处为皇上着想啊。”

王守仁没有理会中官的意思,坚决不肯放宁王。中官见此计不成,只好另想其他的办法。于是,他就找了两个太监,到浙江假传圣旨给王守仁,“圣旨”的意思当然还是请王守仁放了宁王,等皇上亲自来的时候,再抓他。

王守仁不相信,就要求看看皇上的圣旨,两个太监心里有鬼,害怕伪造的圣旨出了破绽,也就偷偷地跑了。

原来,在王守仁擒获宁王以后,作为与他一起来征讨的大臣江彬等人嫉妒他的功劳,便散布谣言说:“王守仁开始的时候是和朱宸濠同谋的,只是后来他听说皇帝要御驾亲征,率军南下,他才擒拿逆贼,为自己开脱的。”

江彬一伙还偷偷在私下里商量,要擒拿王守仁,一并向皇上请功。不久这个传言就传到了皇上的耳朵里,皇帝不信,于是才有上面所说皇帝要御驾亲征的事情。

王守仁的手下听说了这个消息就来向他报告,并请求是否要采取什么措施,以对付江彬这群坏蛋。王守仁想了想说:“这件事情如果按照皇帝的本意,或许还有所挽救,但是,如果有人在皇上面前进谗言,说我们的不是,那事情就遭了。”

无奈之下,他立刻找来皇帝派来的钦差大臣张永,把宁王移交给张永看管。然后写了捷报,让人送到京城,同时还声称这次捉拿宁王功劳全在总督军门江彬。以此来阻止皇帝的江西之行,而自己则称病躲进了净祠寺。

江彬一伙听到了这个消息,心中对王守仁的妒火与怒气消了许多,不再无端的散歩谣言。

这样,张永回到京城后,在皇帝面前极力称赞王守仁对皇上的一片忠心,以及在擒拿逆贼过程中让功避祸的意思。皇帝这才明白了是非,知道是江彬等人对王守仁的功劳产生了妒忌,心中也就消除了对王守仁的怀疑。

用心理学来说。王守仁是一个深明处世之道的人,也是一个对人心叵测深有研究的人。他的作法很对,因为,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功劳让给造谣生事的江彬,以平复他们的嫉妒心理;也消除了皇上对自己的怀疑心理。这样做虽然有些窝囊,却能躲过一场灾祸,也是王守仁看透对方一伙目的之后,做出的明智之举。

可以说在任何时代都堵绝不了嫉妒心重的小人存在,面对小人诽谤,正直的人往往得不到信任或受到冤枉。如果强硬的与他们斗争,反而可能会被他们诬陷,这时,就要采用以退为进的办法,先明哲保身,再找机会制服他们。

丰子恺说:“因误认而受敬,因误认而被骂,世间的毁誉荣辱,有许多是这样的。”不错,嫉妒的事件随时都可以发生,一些人忌恨他人的心理也随时都会产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