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像小艾的父母那样,让孩子自己权衡写作业与玩的轻重,让孩子自己安排,合理分配好时间,两者都不耽误。这样孩子玩儿能玩儿得尽兴,写作业也能认认真真地完成,不仅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培养了孩子的自主能力。
第二,让孩子提高写作业的效率。我们都知道,适当的放松,能让孩子的学习效率提高,所以父母要帮孩子掌握学习与玩之间的平衡,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父母不妨让孩子放学回家先休息会儿,吃点儿零食,看会儿电视,再以轻松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韦小波的父母是怎么做的吧。
自从韦小波上五年级以来,父母总是时不时地提醒他放学回家先完成作业,但是韦小波却坚持要先玩一会儿再去写作业。结果母子俩经常因为这事儿闹得不愉快。
虽然每次都是韦小波服从了父母的要求,回到房间去写作业,可是每次写作业的时候,韦小波不是整理一下书包,就是出去从冰箱里拿点零食,总是不能静下心来好好地写作业。为了提高韦小波的学习效率,父母告诉他,以后父母不会经常提醒他去写作业,但是他必须在晚上9点之前写完作业,否则以后就不能玩了,只能先写完作业再去玩。
结果,韦小波现在9点之前总能把作业写完。要知道他原来是从7点开始写,磨磨蹭蹭写到9点多才能把作业写完。现在他回家先玩会儿,七点半才开始写作业,但是写作业的效率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
让孩子先玩再写作业,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能让孩子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轻松前行。
父母让孩子先玩再写作业,又何尝不可?
012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孩子
——别把课外读物当“禁书”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过:“一个多读书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教育专家也表示,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家长一味地将眼光盯在孩子的教科书上,这种做法是很不明智的,也不利于孩子视野的开拓。
喜欢课外阅读的张蓉向同学借了本课外书,并且答应周末就还。可是到了周末,当同学来要书的时候,张蓉却支支吾吾地说书还没看完,想再续借几天。同学就说自己也还没看完呢,坚决要把书拿走。没想到这时张蓉却哭了起来,后来张蓉才告诉同学说书被父母撕了。
原来,张蓉的父母一直反对她看课外书。昨天张蓉一回到家就钻进房间写作业了,写完作业后张蓉就埋头看起那本课外书来。张蓉看得太入迷了,父母喊她吃饭她都没听见。父母推开门的时候发现张蓉正在出神地看着课外书,于是很生气,一怒之下夺过张蓉手中的课外书就给撕了。
在我国的中小学家庭教育中,阻挠孩子看课外书是很普遍的一种现象。不可否认,父母阻挠孩子看课外书,初衷也是为了孩子能够专心学习,以后有个好前程。但事实上,父母的种种担心都是多余的,孩子不会因为喜欢看课外书而放弃学习,相反,看课外书还能扩大孩子的阅读范围,增加孩子的学习兴趣。
事实上,6~12岁的孩子,正是智慧由增长到突破的关键时期,孩子对知识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需求感。仅靠教科书是不能满足孩子的求知需求的,课外书正是教科书的补充与拓展。如果父母阻挠或禁止孩子看课外书,不仅不会提升孩子的学习空间,反而还会让孩子错过学习的机会。
我们都知道,课外书是丰富孩子心灵世界、培养孩子兴趣的最佳途径。如果父母坚决禁止孩子看课外书,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是不利的。
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营造一个阅读的环境。
父母应该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给孩子提供一些他喜欢的、高趣味性的阅读材料,这样可以放宽孩子的阅读范围,让孩子自由地阅读自己喜欢的内容,自由地发挥他的阅读天性,从而爱上阅读。
其实,只要有条件,孩子是喜欢存书的。因此,父母可以为孩子建立一个小书架,摆上孩子自己的图书,例如童话传说、儿童画报、名著等。一旦有了自己的书架,孩子就会愿意在自己的书架下停留更长的时间。能够拥有自己藏书的孩子在以后有可能成为一辈子热爱图书的人。
第二,和孩子一起阅读。
父母最好能够和孩子一起阅读,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果没有时间,也可以比如每周进行一次。和孩子一起阅读不仅能营造读书的气氛,让孩子愿意跟随父母阅读,而且父母能够提前看看孩子要看的书,向孩子提出一些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去阅读,提高孩子阅读的目的性。对于一些优秀的作品,父母还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让孩子发表意见和观点,这样培养孩子的理解力,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
父母可从孩子可塑性、模仿性强的特点出发,着力营造家庭的读书氛围。古训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在家庭中,必然要受到家人有意无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希望孩子爱读书、知勤奋,当家长的只有身体力行地带头读书看报、着力营造家庭的读书氛围,方可对孩子产生有效的影响。
第三,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是孩子积极阅读的意识倾向。有阅读兴趣的孩子往往会集中精神阅读书籍。但是,阅读兴趣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孩子通过不断的阅读逐渐形成的。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比如,给孩子介绍书籍时先描述其中吸引人之处,或者和孩子一起收藏书籍等。要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应该从孩子最喜欢的书籍人手。比如,有些孩子比较喜欢科普读物,父母就可以先让孩子阅读科普书籍,让孩子在其中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在阅读科普书籍的过程中,孩子会发现自己知识的欠缺,父母就可以引导孩子从教科书中去汲取知识,以弥补这一欠缺。
从朗读、讲故事入手,及早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美国教育家杰姆·特米里斯认为,0~3岁是形成孩子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关键阶段。父母应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养成每天为孩子朗读的习惯。每天20分钟,持之以恒,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便在父母抑扬顿挫的朗读中渐渐地产生了。他认为孩子坚持听读可以使注意力集中,有利于扩大词汇量,并能激发想像,拓宽视野,丰富孩子的情感。在每天的听读中孩子会渐渐领悟语句结构和词意神韵,产生想读书的愿望,并能初步具备广泛阅读的基础。这里还特意提示父母,为孩子选取的朗读内容应生动有趣,能吸引孩子,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内容可逐渐加深。
第四,给孩子介绍好书。
从孩子的心理特点来说,他们喜欢不同题材的图书。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开始萌发对文学书籍的阅读兴趣;初中以后开始对报纸、杂志产生兴趣,也有的孩子对自然科学书籍产生兴趣。因此,父母要是能帮助孩子选择各种各样的好书,就能拓宽他们的阅读范围,丰富知识,童话、民间故事、小说、科普读物、报告文学、杂文、名著,甚至杂志、报纸都是孩子阅读的好材料。
父母可以从孩子的认知特点出发,帮助孩子选择图书。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不同年龄的孩子阅读能力有差异。3岁以前的孩子大多爱看色彩艳丽、形象逼真的动物或物品的图画书;3~6岁的孩子爱看童话、幻想故事以及有关动物、日常生活行为的图画书;7~10岁的孩子爱看有一定情节的神话、童话及令人惊奇、富于冒险性的儿童图书;10~13岁的孩子爱看富于幻想、探险、神秘色彩的图书;14~16岁孩子的阅读倾向于思维、发明、论证、推理及人物传记类图书。父母在为孩子选择材料时,应该注意循序渐进,并对具体的图书种类加以鉴别和选择。总之,为孩子介绍好书一定要重内容,不要只重图书的装帧或其他一些外在的因素。
父母不要再把课外读物当“禁书”了,而是应当把课外阅读的权利还给孩子,站在关注孩子全面发展的高度,带孩子走进书的海洋,让孩子博览群书,尽展其才。
013大自然是一本百科全书
——让孩子到大自然中学习
人是大自然之子,亲近大自然是人的本性,大自然是孩子学习的天然课堂更是孩子成长的快乐园地。可是如今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都是温室里的花朵,离蓝天、花草、动物等自然因素越来越远了。在钢筋混凝土构筑的高楼大厦里,在防盗门与防盗窗隔绝的狭小空间里,孩子逐渐丧失了接近大自然的机会,试问这和动物园笼子里的动物有什么区别?
因此,父母们让孩子到大自然中学习,是很有必要的。大自然是一本内容丰富的百科全书,胜过孩子手中的任何一本教科书。大自然中孕育着无限美好的风光、自然生命的乐趣以及寓意丰富的哲理,这都是孩子教育的必修课。
10岁的卓卓已经读小学四年级了。卓卓平时学习很用功,做作业从来不用父母催。但是她的学习方法有些问题,学习成绩也不见提高,总是在中游徘徊,因此父母对卓卓的学习成绩也不是太满意。
最近,班里要举办一堂生动的自然课——“走进大自然”,为了举办得有声有色,老师让同学们课下多观察观察大自然,好好准备一下。于是,卓卓放学后就在小区的花园里忙了起来:卓卓捡了几片掉在地上的银杏叶,打算拿回家做成标本;还仔细地观察了花园里的月季花,想着回家后和家里的月季花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