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生活中的博弈论例子 > 第5章 斗鸡博弈 狭路相遇的困局(第3页)

第5章 斗鸡博弈 狭路相遇的困局(第3页)

战国思想家庄子讲过一个“呆若木鸡”的故事,说斗鸡的最高状态,好像木鸡一样,面对对手毫无反应,可以吓退对手,也可以麻痹对手。这个故事里面就包含着斗鸡博弈的基本原则,就是让对手错误估计双方的力量对比,从而产生错误的期望,再以自己的实力战胜对手。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两只斗鸡在斗鸡场上要作出严格优势策略的选择,有时并不是一开始就作出这样的选择的,而是要通过反复的试探,甚至是激烈的争斗后才会作出严格优势策略的选择,一方前进,一方后退,这也是符合斗鸡定律的。

因为哪一方前进,不是由两只斗鸡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双方的实力预测所决定的,当两方都无法完全预测双方实力的强弱的话,那就只能通过试探才能知道了,当然有时这种试探是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的。

在现实社会中,以这种形式运用斗鸡定律,却比直接选用严格优势策略的形式,要常见的多。这也许是因为人有复杂的思维、更多的欲望。

冷战期间,美国与前苏联间的军备竞赛就是“骑虎难下”博弈。这场“拍卖”以前苏联的解体而告终,前苏联是“输”家。美国虽然表面上是赢家,但武器竞赛过程中,耗费了美国大量的资源,从这一点来说,美国也是输家。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也经常见到这样的博弈。比如在一个单位之中,因某种原因,两人相互为敌,谁都想战胜对方。争斗是要耗费精力和时间的,因而,争斗的双方都是输家。但谁都不想退让,因为退下来没有面子,然而进一步的争斗对双方来说,都是既耗时又耗力。“骑虎难下”博弈对双方来说均是难以忍受的。

实际中有可能发生的是这样一个博弈:对一方来说是“骑虎难下”博弈,而对另一方来说则不是。比如,人们常常选择以“按揭”形式来供房:房屋购买者与发展商之间确定一个购买价,然后发展商、购房者与银行三者订立一个协议,购房者先交少量购房款,银行将余额付给发展商,购房者分期将本和息还给银行。这是一个三方均得益的制度。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购房者很有可能进入“骑虎难下”博弈。当房价跌破当初买的价格并且没有升的希望时,购房者面临着继续按揭供楼还是停止按揭供楼的两难选择:继续按揭供楼,就等于不断地将钱扔进水里,而停止按揭供楼,以前的钱就等于白花了。还有一种情况,在售房过程中,销售人员往往通过多种手段使购买者订立合同,并先交一部分定金。购买者一不小心便进入了“骑虎难下”博弈:若终止合同,定金便收不回来,而如果不终止合同,将可能承受更大的损失。当然,销售者的行为不一定是违法行为;购房者以按揭形式买房也不一定必定陷入骑虎难下的困境。当房价在攀升时,买房者还可以大赚一笔;只有当房价不断下跌时,买房者才会陷入骑虎难下的博弈。

在当今的商业社会,设下“骑虎难下”博弈来进行欺骗是常有的事情。作为策略家,最好的方法是避免进入这样的博弈;如果因某种原因陷入了博弈,要以某种方式诱使对方先退出这个博弈,使对方成为出第二价格的人,使对方承担退出的损失;如果无法使对方退出,自己及时抽身为上策。

小损失获取大利益

在斗鸡博弈中,当双方实力相当的时候,要猜测对手作出什么选择,自己选择最佳策略维护自己的利益。其实,斗鸡博弈如果按照博弈原理,双方应该是合则两利,分则两害。但在历史上,斗鸡博弈双方往往是两败俱伤或者一方吞并另一方的结局居多。甚至如果双方都不遵守博弈规则,极有可能导致同归于尽的结局。这是斗鸡博弈最悲惨的结局。这种结局历史上是否有呢?在春秋初期,虞、虢两国演绎的唇亡齿寒的故事就是斗鸡博弈最具有悲剧性的结果。

春秋时期,在今天山西境内实力较强的晋国南面有两个小国,虞国(山西平陆)和虢国(河南陕县)。虞国、虢国虽然地狭人稀,国力弱小,但由于长期跟戎狄杂居,民风强悍。由于世代相邻,实力相当,谁也吞并不了谁,反而在对付戎狄侵略的过程中互助互济,结成了统一战线。如果用博弈观点来看,虞和虢找到了最佳均衡点。

这两国都和周天子有较多的联系和交往。虢国跟周天子特别亲,曾接任郑庄公任周天子卿士,在长葛之战担任下军统帅。虞、虢两国互结同盟,以为犄角,是一种典型的唇亡齿寒的关系。

但我们也可以看出,虞、虢两国的合作是相当脆弱的,它们必须是双方都具有互助互济的精神,而且要保持高度、充分的信任,任何一方只要有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想法,双方都会陷于孤立无援的处境;而如果双方都打对方的主意的时候,必然会陷于双方同归于尽的悲惨境地。所以,任何一方的改变,或者任何外来势力的参与,都可能导致这一均衡的打破。

然而,不幸的是,这时候已经有一个大国盯上了这两块肥肉。这就是晋国。晋国从西周初年被分封到山西境内,实力一直不弱。到晋献公的时候,结束了家族的内部纷争。奋发图强,极力开拓疆土。

对国家而言,吞并他国是壮大自己的最佳策略。当时,地处黄河南的虢国,是晋国向中原发展的首要障碍。晋献公遂下决心灭虢,但灭虢又必须经过南部边境的另一小国虞,而虞、虢两国唇齿相依,关系又十分密切,倘使晋国开启战端,就会陷入两线作战,犯兵家大忌。所以,晋献公必须采取对策,打破虞、虢两国的共赢博弈状态。

晋献公为打破对手建立的战略联盟而征求臣下的意见。大臣荀息提出了个简单而又适用的方案。他请晋献公用自己最喜欢的北屈的良马、垂棘的玉璧,献给虞君,假道虞国而伐虢。

晋献公舍不得宝马和美玉,苟息劝他说:“若得道于虞,犹外府也。”

晋献公担心虞国有贤臣宫之奇,怕虞君不会上当。荀息申辩说:“宫之奇之为人也,濡而不能强谏,且少长于君,君昵之,虽谏,将不听。”于是,晋献公决计贿赂虞君,假道灭虢。

情况正如苟息所料,虞君一看到良马宝玉,就陷入了利令智昏的地步。很快就答应了晋国的借道要求,虞、虢两国脆弱的联盟顿时土崩瓦解。虞国大夫宫之奇向虞公讲述了“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指出虞国和虢国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借道无异于自杀。然而,虞公却有了自己的小算盘。在他看来,晋国和虞国是同宗,同宗的晋国正在强大,依附晋国,必然获得更大的收获。事实是这样吗?晋和虞真实的博弈应该是怎样的呢?

虞公很显然是错误地估计了虞和晋的形式。对晋国来说,与虞国这样小的邻国互助互济明显是得不到最大好处的。因为不占据对方的土地和人口,只能弄到点蝇头小利。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对方的人口和土地据为己有,才能获取最大利益。所以,从一开始,晋国从内心深处就准备消灭这些小国。对虞公来说,他的想法也不无道理。晋、虞同宗,从血缘关系上与晋国更接近,都是周王室的后裔。而且与一个大国结成攻守同盟比与一个小国结成战略联盟似乎要划算得多。

虞公的想法相当幼稚。虞、虢两国旗鼓相当,在双方势均力敌的时候,又面临着共同的敌人,所以虞、虢能够找到最佳均衡点,能够做到同舟共济。虞公想与晋这样的大国结盟,无异于与虎谋皮。因为晋、虞的均衡点是偏向晋国的。所以虞公一开始就作出了一个错误的博弈选择,没有看到任何平等都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

虞公迫不及待地出兵和晋国兵合一处,共同讨伐昔日的战友虢国。国还真不是弱者,丢了山西平陆县,但元气不伤,然而战略要地和军事虚实还是都被晋国摸清楚了。晋国知道虢国实力不弱,暂且退兵。随后两年里,晋献公屡次催促大臣苟息再次发兵打虢国。苟息说:“如今虢国和狄人作战,咱们坐山观虎斗吧。”这其实也是一种非常高明之举。

我们说,晋国和虞国在虢国实力较强的时候出兵攻打,并没有完全实现预定的目的。所以,在对手实力强劲的时候出兵是不明智的。但当虢国和狄人打得死去活来的时候出兵也是不明智的,这很可能导致灭了虢国而与狄人交手,或者把虢国推向了狄人一方。因此,静观对手实力削弱才是理智的。当等对手耗尽自己的力量时,又必须立刻出击,不给对方恢复元气的机会。

最后这一场三方的博弈结局很明显。晋献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655年,晋国趁虢国实力大大削弱,再次借道虞而伐虢,灭掉虢国,虢公狼狈逃往周地。在荀息的策划之下,晋师于返回晋国的途中,乘虞国毫无戒备,突然发起袭击,轻而易举地灭掉虞国,俘虏了虞君。

虞、虢从相互依靠到最后共同灭亡,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两国建立的共赢博弈太脆弱了,经不起外来力量的推动。而虞公在诱惑面前算错了形势,错误地推断了博弈均衡点,最终留下了唇亡齿寒的故事。

别做两败俱伤的对抗

斗鸡博弈是博弈论中的一种典型。处于博弈状态的斗鸡实力相当,如果两者同时出击,往往是两败俱伤,当然,这种两败俱伤不是对等的。但一方想彻底战胜对手而毛发无损也决不可能。所以处于斗鸡对抗的时候,一方总想自己前进,而另一方自动后退,这是一种均衡,只是一种不对等的均衡。

其实,双方各让一步,也是较为理想的一种均衡。然而,双方同时作出让步的机会少之又少。这是因为博弈双方的出发点都往往是希望对方让一步,而自己进一步,从而使自己得到好处。所以,在斗鸡博弈中,双方都不敢轻易作出让步,因为这种历史教训实在太多而且血腥。春秋时期的吴越争霸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

吴越两国国土相当,实力相当,但吴国最初似乎并不屑把越国当做主要敌人。它频频地进攻楚国。最凶狠的一次,是在公元前506年冬天,吴王阖闾任用当时最杰出的军事家伍子胥和孙武,仅仅凭借3万人,却千里挺进,直插楚国腹地,到楚境内决战,七战七胜,打垮20万楚军,攻入郧都,险些使楚国亡国。

就在吴国主力都集中在楚国攻城略地的时候,越国趁火打劫,派兵攻入吴国。从当时的形势来说,也就是一场斗鸡博弈。

在吴越这场博弈中,吴国进攻楚国,越国趁机攻入吴国。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乘机自立为王,阖闾无奈,率军回国,夺回王位。吴军退回了国内,越军也退回了。吴越又保持了不战不和的状态。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死了,勾践继位,阖闾想教训这个年轻的小后生,于是双方展开大战。勾践先以敢死之士冲击吴军,被吴军击退,于是派犯罪的刑徒向前挑战,他们前进到吴军阵地前面,大喊一声.然后集体自杀。吴军看得目瞪口呆,越军乘势大破吴军。

在这场战争中,吴王阖闾死在初出茅庐的勾践手中。阖闾临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一定要报这一箭之仇。三年后,勾践听说夫差天天喊复仇,决定先下手为强,于是点齐全国三万壮丁,浩浩荡荡杀向吴国。吴越激战于夫椒,夫差年轻气盛,伍子胥老谋深算,吴军统帅调度灵活,指挥得当,士兵怀着为先王复仇的决心,奋勇出击,结果勾践被打得一败涂地,勾践仅带着残余的五千人躲在会稽山中惶惶不可终日。

夫椒之战以后,勾践仅仅剩下五千人。这已经从一场旗鼓相当的斗鸡博弈转化成为实力一边倒的不对称博弈。在这两场博弈中,实力相当的吴、越先后主动发起进攻。按照斗鸡博弈的理论,如果双方都前进,那么必然使双方都遭受损失。

然而,真正的斗鸡博弈,在真正打击对方的时候,总会想方设法削弱对手,让自己获取利益,也就是以最小的损失获取最大的利益。所以,在穗李大战中,勾践巧妙地利用死囚集体自杀来挫败对方的锐气,而在夫椒之战前,吴军制订了复仇计划,双方交战,夫差一马当先,极大地激励了士气。

所以,在这两次博弈中,主动进攻的一方先后遭到失败,实际上是败在策略上。

这时候的形势对吴国极为有利,而越国则处在亡国灭种的边缘。吴国已经击溃了越国的全部主力,无论越国下一步怎么走,吴国要消灭越国,已经是举手之劳。而对越国来说,自己无论进攻还是后退,都已经无法决定越国的命运。

唯一的一线希望是吴国主动退却,给越国喘气的机会。但这种机会太渺茫了。因为吴国权臣伍子胥明白吴越同处三江之地,不能长久并存,现在越国战败,正是吞并它的土地和人口最好时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