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经济学常识知识点汇总 > 第5章 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第1页)

第5章 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第1页)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它是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主要揭示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及其灭亡规律。

工人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马克思

关键概念

劳动二重性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二重属性。具体劳动是指生产目的、劳动对象、所用工具、操作方法、生产结果都各不相同的劳动。具体劳动生产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形成的相互联系又对立的两个方面。

劳动力商品

马克思第一次严格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建立了劳动力商品和劳动力价值理论。他明确地指出,在资本与劳动的关系中,工人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作为商品,劳动力也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劳动力是特殊商品,其特殊性就在于,它的价值虽然也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特殊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但这种价值的决定包含着历史的因素和道德的因素,它受到一国的文化水平、历史条件以及自然条件的影响。它的使用价值即劳动是价值的源泉。

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如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不够或仅够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没有一点剩余,那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如工人创造的价值若还不抵其工资,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只有创造的价值比工资多,他才创造了剩余价值。马克思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里的剩余价值,即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本质上也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由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资料构成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不同的形式参加生产过程,其使用价值以不同形式被消耗掉。但不论生产资料价值转移的方式如何不同,它们只能把自己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不会发生价值增殖。它们的价值在进入生产过程以前,就已经由生产它们时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了;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的只是使用价值,而它们的价值只是在新产品中再现出来,因此生产资料转移到新产品上的价值决不会大于它们在参加生产过程时被消耗了的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因此,马克思把生产资料构成的资本称作不变资本,用c表示。

资本中以劳动力形态存在的部分,在生产过程中不存在价值转移问题,因为劳动力的价值已经以工资形式支付给工人,并被工人消费掉,不可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这部分劳动力的价值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工人的劳动具有二重性:作为具体劳动,它改变生产资料的物质形态,使一种使用价值变成另一种使用价值,并将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作为抽象劳动,它创造出新价值,这个新价值既包括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用来补偿劳动力的价值,还包含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从而使这部分资本量发生了变化。所以马克思把它称为可变资本,用v表示。

经典理论

商品二因素理论

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商品的内在矛盾,阐明了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则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在全面地分析了商品的两个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联系和区别的基础上,指出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物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因而没有价值,就不是商品;一物有使用价值,是劳动产品,但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就不是商品;一物有使用价值,是劳动产品,也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但没有交换,就不是商品;一物如果没有使用价值,也就不能有价值,因而不是商品,因为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一物有使用价值,是劳动产品,是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并通过交换的环节,这样的物才是商品。总之,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因素,它们共存于一个统一体内,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构成商品。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劳动二重性理论

马克思首创劳动二重性理论,解决了古典经济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正如马克思所说:“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证明了的。”马克思从商品二因素的分析导引出劳动二重性。他发现形成价值的劳动与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商品中包含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它创造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它创造价值。由此论证了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建立为考察价值的本质和价值量开辟了道路。马克思运用劳动二重性理论指出了价值的本质是被物的外壳掩盖着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价值形式理论

马克思创立了价值形式理论,这一理论是在他已经从交换价值中抽象出价值的基础上展开全面论述的。马克思指出:在一个统一的商品价值形式中,存在着价值表现的两极——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前者是商品自身的价值,后者则只能通过另一个商品的使用价值才能表现出来。马克思通过详尽地考察价值形式的历史发展过程,即四种价值形式依次更替的历史,揭示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劳动力价值理论

马克思第一次严格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建立了劳动力商品和劳动力价值理论。他明确地指出,在资本与劳动的关系中,工人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作为商品,劳动力也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劳动力是特殊商品,其特殊性就在于,它的价值虽然也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特殊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但这种价值的决定包含着历史的因素和道德的因素,它受到一国的文化水平、历史条件以及自然条件的影响。它的使用价值即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其差额构成剩余价值,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态。马克思的这一理论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起源和工资的本质,解决了古典经济学遇到的一个重大难题,使价值规律在资本与劳动的关系中得到了贯彻。

价值规律表现形式理论

马克思深刻地阐述了价值规律表现形式的理论,他指出: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和资本主义初期,价值规律是通过价格围绕价值波动来实现的,这种波动正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在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等量资本要求得到等量利润,各个资本有机构成或周转速度不同的部门的资本家便展开了激烈的竞争,部门间的竞争使利润趋于平均化而形成一般利润率。由此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而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价值规律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规律。在这种情况下,价格不是围绕价值波动,而是围绕生产价格波动,但这并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的进一步发展。马克思的生产价格理论从根本上克服了李嘉图无法解决的又一重大难题,使劳动价值论更加完整。

剩余价值范畴的确立、起源和本质

马克思以其劳动力这一范畴的发现,论证了剩余价值是怎样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产生的。一方面,他揭示了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特殊性,指出剩余价值来源于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大于其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他又论证了剩余价值的产生不能脱离流通领域,因为劳动力的购买是在流通领域进行的。所以,资本及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这样,剩余价值从何产生和如何产生这一剩余价值的问题就被彻底说明了。马克思揭示了剩余价值起源的同时,指出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却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样,马克思便把剩余价值视为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质的独特范畴,深刻揭示了资本剥削雇佣劳动这一剩余价值的本质。

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马克思全面和系统地研究了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从而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以及资本主义生产的剥削实质。

在考察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时,马克思阐明了古典经济学未曾探讨过的如下问题:第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即劳动过程;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剩余价值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劳动二重性的特殊表现。第二,从价值增殖角度看,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前者的价值只是通过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后者的价值却因抽象劳动的消耗而被再生产出来形成新产品中的新价值,这种新价值就是大于劳动力自身价值的价值,因此,剩余价值只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第三,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或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它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第四,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前者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是个一定量,后者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是个可变量。因此,工作日是个可变量,实际工作日长度是资本家和工人双方斗争的结果。

在考察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时,马克思也阐明了古典经济学不可能解决的许多问题。他引进了技术进步的因素,说明资本家是怎样通过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来榨取剩余价值的。他还全面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运动发展的过程,突出阐释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对抗性质,即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以劳动者的牺牲为代价,成为榨取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的手段,从而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局限性。

马克思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统一中,综合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古典经济学只涉及了相对剩余价值问题,而没有研究绝对剩余价值问题。马克思则证明:增加剩余价值生产有两种方法:一是延长劳动日,即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这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二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即在工作日不变的情况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这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马克思指出:“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前者发生在资本主义初期,后者则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现的。资本主义生产是由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发展到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但在资本主义生产实际过程中,这两种剩余价值生产方法是相互联系、相互交错在一起的,资本主义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统一。

剩余价值实现与转化和分配理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