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毫无表情的人
人的心态和感情,常常会透过脸部的表情显现出来,故在交际的时候,表情往往可供作判断情况的工具。
然而,有些人却是毫无表情可言的,也就是说,他的喜、怒是不形于色的,这种人若非深沉,就是呆板。当你和这种人进行交际时,最好的方法就是特别注意他的眼睛和下巴。
常有人说:“眼睛是会说话的”,诚然,眼睛是灵魂之窗,“观其眸子”你自然可以知道他的心思。
往往,你可以从对方的表情中,看出他对你所持的印象究竟如何?有时候,自己会过分紧张得连表情都不很自在,此时,你不妨看看对方的反应:是不加注意、无动于衷?还是已然察觉、面露质疑?留意他的眼神,你一定可以得到答案。
有时候,适度的紧张和放松,也可以在交际之中,形成一种理想的气氛(局面)。只是,当你明白对方的反应是受自己的应对态度所影响,进而影响到交际的结果时,就不得不特别注意、研究一下自己的言行举止了,特别是脸上毫无表情的人更应注意才行。
关注对手的表情
你必须要明白,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话是说给别人听的。说不说由你做主,有没有用由别人决定。没用的话没必要说,说了也白说,很简单,那是废话。所以,要让说出来的东西有用,至少不至于成为废话,你需要学会关注对手的表情。
关注对手的表情,说俗了实际上就是“察言观色”。古人其实并不反对“察言观色”,甚至有的时候还极为提倡。只是到了上个世纪,“察言观色”才逐渐成为人们口诛笔伐的对象。而现今,随着学术理论的不断完善,人们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察言观色”已经成为了许多人信奉和推崇的一种极其重要的职场EQ能力。
加德纳博士在他的“多元智能”理论中,把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向、动机及感觉的能力(包括对他人脸部表情、声音、动作的敏感性,辨别不同人际关系的暗示以及对这些暗示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称作为“人际智能”。缺乏“人际智能”的人,很难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也很难在社会实践中取得成功。沟通学者的研究发现,人们在沟通时,有7%的效果来自于说话的内容,38%取决于声音(音量、音调、韵脚等),而有55%取决于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等)。因而,在解读他人心意时,重要的不只是听他说了些什么,更要紧的是看他怎么说。可见,由于人们之间超过90%以上的交流都是通过非语言方式完成的,所以说话不仅要用嘴巴,更要用眼睛。
当然,“察言观色”不是拍马奉承,关注别人的表情也不是说要投谁的所好,要用假话去蒙蔽别人。我们赞同“察言观色”,提倡与人交流时“关注别人的表情”,目的为了使我们在说话的时候能够尽量选择别人容易接受的方式,使别人能够真正听懂和接受我们所说的东西,增强说话的效果,提高交流的效率。
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国晏子就是一个“察言观色”的高手。
齐庄公看重勇力不重视仁义,偏护那些勇武有力的大臣,而许多有才干的文臣得不到重用。这样的做法慢慢滋长了武官们的骄傲情绪,他们傲视文臣,欺压百姓,搞得官风民风越来越坏。一些大臣进言检举,非但没有使齐庄公改变想法,而且轻者被流放,重者被杀头。
身为齐国的相国,晏子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但他没有像别人一样贸然行事,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采取了一种非常巧妙的进言方式。
一日,齐庄公在花园里与妃子下棋,听说晏子前来求见,就撇下了妃子请这位棋坛高手与他对弈。晏子也不多话,两个人就在棋盘上你来我往地下了起来。晏子在棋局上猛冲猛打,虽然吃了庄公不少的子,但在庄公的沉着应战下,还是输掉了棋局。庄公深知晏子在棋上的造诣要高出自己很多,如此输棋很出乎意料。于是就疑惑地问晏子:“相国文韬武略,满腹才学,帮助寡人治理国家都驾轻就熟,为什么这局棋会下得如此差呢?”晏子说:“臣有勇无谋,输棋自然是在情理之中了”接着他又话题一转说:“下棋是这样,治理国家也是这样,光靠勇武是不行的。”
应该说,齐庄公还是有些自知之明的。他在晏子的委婉批评下,对自己偏爱武力不重仁义的做法,有了一定的警觉,但仍旧不能一下子完全转变过来。于是,就坦率地问到:“请相国直言,古时候有没有哪一个国君,依靠勇力可以安邦定国的呢?”
晏子回答说:“夏朝末年有大力士推侈、大戏,殷朝末年有勇士弗仲、恶吏,这些人都能日行千里,力擒虎豹,可他们却不能挽救夏、殷的灭亡。夏、商的覆灭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光靠勇力而不行仁政,没有一个不失败的”。
庄公仔细体会晏子的肺腑之言,认为他说得很对,就恭恭敬敬地表示了感谢,并接受了文武并重,实施仁政以固国本的主张。
从这则小故事里我们不难发现,推销自己,影响别人,让别人听我们的“话”,不是简单的仗义直言就能够办得到的。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的言语、表情、手势、动作以及看似不经意的行为进行较为敏锐细致的观察,往往能够使我们与他人的交流更加容易,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然,关注对手的表情,也是要有重点的,除了对方的喜怒哀乐外,对眼睛的观察最为重要。从医学上来看,眼睛在人的五种感觉器官中是最敏锐的,大概占感觉领域的70%以上,因此,被称“五官之王”。孟子云:“存之人者,莫良于眸子,眸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降,胸中不正,则眸子眩。”从眼睛里流露出真心是理所当然的,“眼睛是心灵之窗”。
深层心理中的欲望和感情,首先反映在视线上,视线的移动、方向、集中程度等都表达不同的心理状态。观察视线的变化,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爬上窗台就不难看清屋中的情形,读懂人的眼色便可知晓人们内心状况。
在心理战中读懂对手的意图
在与他人的心理交锋中,若能看穿对方的真实面孔,了解他的真实目的,就能够有效地规避对方设下的心理陷阱,化不利为有利,占领博弈的主动权。
1。提出两面性的质问
说话模棱两可的原因,大概不外乎下面三种:
第一种:有意掩饰自己的真心。
第二种:对自己的意见没有意见。
第三种:故意不表明自己的立场,以便不卷入某种是非。
学者或是评论家,应记者的要求对微妙的问题发表意见的时候,虽然会说出一个结论,最后,总是再加一句:“但是,也有另一种可能。”
高明的领导,在开会时,就懂得把这种“两面性”很技巧的运用在他的话里,以便事后有个申辩的机会。
例如,他会说:“这个问题可说是燃眉之急,因此,我必须慎重考虑。我打算尽可能迅速地想出一个万全的对策。”
这句话,既可解释为“很快就想出对策”。也可以解释为“花点时间好好去研究。”
妙就妙在不管事情如何演变,他都可以卸除责任。
交谈之中,如果所说的内容,有浓厚的“两面性”那就表示对方为下决定犹豫不已,有意避免造成统一性的印象。
而乍看下,好像意志已定,买则小然。若想揭他的真心,这种“两面性”的理论,也可以成为有效的利器。
也就是说,当对方只强调事情的一面来下结论,你就要发出强调另一面的质词不达意,借此套出他的真意。
当然,“欲速不达”是真理,“打铁趁热”也是真理。每一件事情必有它的两面性,关键是看他如何视情况而做应变。
他下的决定如果站不住脚,只要向他强调“两面性”,他的结论就会轻易地有了改变,或是迷疑丛生。
相反的,如果意志甚坚,则任你如何强调“两面性”,他还是无动于衷,绝对不会改变他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