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老子智慧讲堂 第14章 > 第10章 大柔若刚的处世哲学(第2页)

第10章 大柔若刚的处世哲学(第2页)

纣王果然令手下去喊来那祖孙,倒了血霉,二人都被当场敲骨验髓,虽说妲己说对了,两条生命也没了。又有一次,他们碰到一个孕妇,妲己说:“这个妇人怀的是男孩,不信你叫人验证。”这位昏君果然又叫人把那个孕妇肚子割开,还真的是个男婴,两条生命又呜呼了。经过这两次之后,纣王对妲己惟命是从,她便开始挑拨君臣关系,残害忠良股肱。纣王把三公重臣的九候剁成了肉酱,把鄂侯晒了肉干,拘囚西伯于羑里。哥哥微子数谏不听,气得投降了周朝,叔叔箕子吓得佯狂为奴,只剩下最忠诚的叔叔比干在朝了。比干与妲己忠奸不同朝,是势不两立的死对头,妲已便说:“比干心有七窍,不信你让人割开看看。”这一次纣王又让人把他叔的心扒出来了,人心只有四窍,何来七窍?纣王说:“妲己你这次说错了。”妲己笑而不言,她笑傻瓜纣王中了她的计而犹不知。朝中没有栋梁臣,全国人民怨声载道,纣王的死期不远了。周武王发兵伐纣于牧野,殷兵前徒倒戈,纣王跳火而死。

表面上看起来是天下最能的人了,最终却难过身体柔弱似酥的美人这一关,“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

有一种宝剑,你只要用一只小拇指就可以将其卷起,被称为“绕指柔”,但依然可以“削金断铁”,吹一口气就可以将毛发削断。御人犹如铸剑,锋利无比的宝剑在勇士的手上可以所向披靡,而柔软的宝剑在任何人手中都可以制人于无形。这一招对于吃软不吃硬的人最为有效。

早晨到公园里面打太极拳,看到人家的动作软绵绵的,但是太极高手,一推手,可以把一个大汉掀翻在地。什么原理?这合了老子的那句话,“柔弱胜刚强”。

3.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高速前进

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第四十四章》

知道适可而止则少失败,这才是长治久安之道。

老子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开始,什么时候必须停止;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是必须停步不能前的禁区。

这里,老子的话包含两中意思。

(1)君子思不出其位。

哲人说:君子爱财,取之以道;君子好色,纳之以礼。为人不贪不义之财,不在饭碗外边找饭吃。义者宜也,应当的份内的叫义,不应当的非份的叫不义。发财要走正道,同样的道理,好色不乱是英豪。上至天子,下到百姓,无不好色,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长得漂亮的就想多看两眼,但不要乱来,不要有妄想,如果爱一个人,就要按风俗礼节谈婚论嫁。知足就是不要有奢望,不生非份之想。知止就是合乎礼,知止所当止,安其分而不出其位。礼者立也,立者位也,就是分位秩序,立其位上合乎礼,知足知止即是“君子思不出其位”。不知足而躐等越位,不知止而无法无天,一个职员却跑到主席台坐到主席的位子上,自然被炒鱿鱼了。

(2)知进更要知退。

有位朋友,在他刚开始学滑雪时没有请教练,看着别人滑雪,觉得很容易,不就是从山顶滑到山下吗?于是他穿上滑雪板,赤溜一下就滑下去了,结果他从山顶滑到山下,实际上是滚到山下,摔了很多跟斗。他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停止、怎么保持平衡。学滑雪的时候,最大的体会就是停不下来。经过反覆练习,终于学会了在任何坡上停止、滑行、再停止。这个时候他就发现自己会滑雪了,就敢从山顶高速地往山坡下冲。因为他知道只要想停,一转身就能停下来。只要你能停下来,你就不会撞上树、撞上石头、撞上人,你就不会被撞死。

还有,我们开快车的时候,痛快自然是痛快,但是危险也是非常危险。在高速公路开车,以往数日车程的,如今朝发夕至,方便当然方便,可是一旦出了车祸,没有不车毁人亡的。

????智慧的司机不是在高速公路上飞奔时猛踩油门,而是适可而止,保持安全速度,留出安全距离,并且全副精神贯注于驾驶,随时作刹车的准备的人。

????我们看到许多人一开始很风光,可是几年后就陷入困境,就是因为幸得一点儿成就,就得意忘形,知进而不知退,结果胡乱投资、肆意挥霍,弄得债务累累,身败名裂。

出师不利对很多人来说,有时并不是坏事,因为开始做事情碰到困难险阻,日后一定会倍加谨慎。如果一开始就赚了一大笔,日后就凡事都看得太简单,结果一定败得不可收拾。

只有稳扎稳打,打牢根基,保持合适的发展速度,才能使自己的事业立的住,站的稳,才能为以后的发展做好准备。只要“一步一步地推动”,表面是给人慢半拍的感觉,但往往能后来居上。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中介乎神学和科学的东西。……介乎神学和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思辩的心灵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几乎都是科学所不能回答的问题;而神学家们的信心百倍的答案,也已不在像它们在过去的世纪里那么令人信服了。”

4.一定要懂得“无用”的妙用与大用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老子·第四十五章》

大器作成后总似有缺陷,但它用起来并不残破。

在社会历史上,人们发现,在社会变动开始时,首先死去的总是一些有用人才。正如河中淹死的,总是会游泳的人,酒桌醉倒的一定是会喝酒的人。

因为会水,在水中用场大,落水的机会多,失身的机会也多;因为能喝,和酒有缘,醉的概率也大。

人必有为。老子讲“大成若缺”,实不过是讲境界讲人生目的。但历史讲文明,社会讲功利,人生要创造,如何无用?

有一个故事:

有个木匠到齐国去,经过曲辕这个地方,看见一棵被世人当作神社的栎树。这棵栎树树冠大到可以遮蔽数千头牛,用绳子绕着量一量树干,足有头十丈粗,树梢高临山巅,离地面八十尺处方才分枝,用它来造船可造十余艘。观赏的人群像赶集似地涌来涌去,而这位木匠连瞧也不瞧一眼,不停步地往前走。

他的徒弟站看了许久,跑着赶上了木匠,说:“自我学艺以来,从不曾见过这样壮美的树木。可是先生却不肯看一眼,不住脚地往前走,为什么呢?”

木匠回答说:“算了,不要再说它了!这是一棵什么用处也没有的树,用它做成船定会沉没,用它做成棺椁定会很快朽烂,用它做成器皿定会很快毁坏,用它做成屋门定会流脂而不合缝,用它做成屋柱定会被虫蛀蚀。这是不能取材的树。没有什么用处,所以它才能有如此寿延。”

做人,应该懂得“无用”的妙用与大用,懂得“无用”才算说得上知道什么是有用。

在高明的画家看来,败草枯木,都可以入画。

在高明的琴家看来,流水风声,都可以谱成曲。

在高明的诗人看来,街头争吵,房中大闹,都包含浓浓的诗意,可以入诗。

所以,看似“有用”的其实“无用”,看似“无用”的其实“有用”。我们要明白在什么时候应该“有用”,什么时候应该“无用”。什么样的“有用”可以转化为将来的“无用”,什么“无用”可以转化为将来的“有用”。关于这个问题,以下两个问题可以说明。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