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韩非子讲解视频 > 第三章 制臣之策驾御下属的方法(第2页)

第三章 制臣之策驾御下属的方法(第2页)

明君用来控制臣下的,不过是两种权柄罢了。两种权柄就是刑和德。什么叫刑、德?回答是:杀戮叫做刑,奖赏叫做德。做臣子的害怕刑罚而贪图奖赏,所以君主亲自掌握刑赏权力,群臣就会害怕他的威势而追求他的奖励。

管人必须抓住人的本性,这样管理才能轻松而有效。韩非抓住人类畏威趋利的心理,又结合历史教训,提出君主要“自用其刑德”。重赏与严罚要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要硬。

通常,领导者愿意实行奖赏的手段来施恩立威,激励手下士气,赢得忠诚。然而,一味重赏容易使下属只盯住奖赏,而且,有些人也未必把奖赏看成自己上进的动力,这就必须进行严罚。对该赏的人要赏对该罚的人一定要罚;另一方面,对同一个人,该赏的时候要赏该严该罚的时候也不能姑息。做到宽严相济、赏罚分明,才能更好地管理部属。

赏罚明,则将威行;官人得,则士卒服;所任贤,则敌国畏。

——黄石公《三略》

韩非子告诫君主,假如君主不是让赏罚的威严和利益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听任他的臣下去施行赏罚,那么全国的人就都会害怕权臣而轻视君主,就都会归附权臣而背离君主了。这是君主失去刑赏大权的祸害。老虎能制服狗,靠的是爪牙;假使老虎去掉它的爪牙而让狗使用,那么老虎反而会被狗所制服。君主是要靠刑德来制服臣下的,如果做君主的丢掉刑赏大权而让臣下使用,那么君主反而会被臣下所控制了。

今人主非使赏罚之威利出于已也,听其臣而行其赏罚,则一国之人皆畏其臣而易其君,归其臣而去其君矣。此人主失刑德之患也。夫虎之所以能服狗者,爪牙也。使虎释其爪牙而使狗用之,则虎反服于狗矣。人主者,以刑德制臣者也。今君人者释其刑德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

——《韩非子·二柄》

我们知道,曹操精于权术。曹操御人术有多种,赏罚分明得当就是其重要方法这一。曹操历来坚持有功就赏,有罪就罚,一视同仁,不分贵贱。以道御之是曹操独行天下之法门。何谓曹操御人之道?赏罚之术与杀伐独断。有人说,赏罚之术有什么了不起,谁人不懂,谁人不知,无非是有功则赏,有过则罚,赏罚分明而已。不错,现如今是人人都知道赏罚分明,几乎每家公司都有成堆的奖惩条例,只是收效甚微,这是什么原因呢?只知原则,不知精髓;只知口号,不知其术。赏罚的运用技巧,技巧的运用直接关乎到效果,这就是赏罚之“术”。

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曹操

姜子牙在谈到赏罚之术时认为:将帅能诛杀地位高的人,就足以立其威严使人信服;能够奖赏地位卑下的人,就能获取人心使人尊信。赏罚要正确应用,公平得当。赏从下层起,罚从上层行,不徇私情,不避权贵。

太公曰: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人悦者,赏之。

——吕尚《六韬》

从古至今,无论家规国法、公司条例,都有一些通常意义上的赏罚条例,基本上能体现出有功则赏、有过则罚、赏罚分明的原则,但是为什么通常效果不大呢?除了执行中的问题以外,这些原则有一个基本的特征,即都是在预期之内。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行为大体上可以预期自己将得到的奖励或惩罚的大小。预期之内的惩罚条例自然得不到“杀一人而三军震者,赏一人而万人悦者”的效果。

因此,如何在预期之内达到预期之外的效果,便成为每个精于权术的领导者追求的目标和研究的方向。姜太公“杀贵大,赏贵小”的做法,就是利用杀位高权重的人以达到“杀一人而三军震者”的效果,利用赏位卑小人来达到“赏一人而万人悦者”的效果。孙武就曾利用“杀妃”来达到震撼三军的效果,而商鞅却利用一根木头来说明赏贵小的原则。

到了曹操那里,赏罚之术更是运用之妙,神乎其神。汉末十八路诸侯共讨董卓时,董卓勇将华雄连斩联军数员大将,诸侯中无人可敌。此时,尚为平原县令刘备手下一名马弓手的关羽挺身请战。结果,关羽片刻间便提华雄头进帐报功。接着,张飞鼓动诸侯乘势进兵杀入关中以活捉董卓。袁术很不高兴,怒喝:“量一县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扬威!都赶出帐去!”此时,曹操再次反驳说:“得功者赏,何计贵贱!”

曹操在庆贺铜雀台建成时,进行比武活动,为了增加喜庆气氛,竟设法搞了一次人人获胜、人人有份的物质奖励。在与李催交战中,许褚连斩二将,曹操即手抚许褚之背,把他比作项羽手下的猛将,激动地称赞说:“子其吾之樊哙也!”

有一次,在与关羽交战中,徐晃孤军深入重围,不仅获胜,且军容整齐而归,秩序井然。曹操知道后当即把他比作汉朝的名将,大加赞赏地说:“徐将军真有周亚夫之风矣!”曹操引用历史上杰出人物作比,对部下及时给予高度评价,这种精神鼓励,实际上超过任何物质奖励的作用。

于禁因追杀夏侯惇扰民的青州兵而被曹操怀疑其造反,并已传令迎战于禁。在这种情况下,于禁自行下寨,无疑更增加曹操的怀疑。然而正是于禁先行下寨,才能有效地迎战张绣的追击,而后曹操在了解此中原由后,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作出不同的处理,这一赏一责一哭,独见曹操御人术之功底。

曹操收军点将,于禁入见,备言青州之兵,肆行劫掠,大失民望,某故杀之。操曰:“不告我,先下寨,何也?”禁以前言对。操曰:“将军在匆忙之中,能整兵坚垒,任谤任劳,使反败为胜,虽古之名将,何以加兹!”乃赐以金器一副,封益寿亭侯;责夏侯惇治兵不严之过。又设祭祭典韦,操亲自哭而奠之,顾谓诸将曰:“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众皆感叹,次日下令班师。

——《三国演义》第十六回吕奉先射戟辕门曹孟德败师□水

曹操特别重视奖惩手段的诱导教育作用。这不仅表现于自己部下,也表现在他对于敌对营垒将士的处置方法上。曹操特别敬佩关羽“事主不忘本”的忠义精神,当关羽得知刘备下落,立即封金留书而去,曹操则对部下说:“不忘旧主,来去明白,真丈夫也!汝等皆当效之。”袁绍谋士沮授被俘后,明确表示不肯投降,曹操越发以礼相待,后沮授盗马私逃,操怒而斩之。沮授临刑而神色不变,操则后悔地说:“吾误杀忠义之士也!”命以礼厚葬,并亲笔题墓:“忠烈沮君之墓。”与此相反,对卖主求荣者,曹操则一向深恶痛绝。曹操部下侍郎黄奎与马腾勾结欲刺杀曹操,与黄奎之妾私通的苗泽向曹操告密,使操擒获了黄奎和马腾,曹操不仅不赏赐苗泽,却认为苗泽为得到一个妇人,竟害了姐夫一家,说:“留此不义之人何用!”终将苗泽与黄奎之妾一并斩首。

奖惩自身并非目的。受奖者,励其用命之忠,使之感恩戴德,更加效力于己;受惩者,责其背义之行,臭名披露,用以敬戒部下深思。这可谓曹操用人的独到之处。总观蜀、魏、吴三国,虽各有杰才,但以魏国人才最多。集拢在曹操手下的谋臣不胜枚举,而且这些人,一旦投到曹操手下,便不仅能够各逞其才,而且皆能死命效力,少有叛变离心者。

三国自曹操以来,哪一个将帅无不对“赏罚”二柄之术烂熟于心,而今天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在行赏罚之道时又有多少人知道其中的真谛呢?

协调上下利害关系

事起而有所利,其尸主之;有所害,必反察。是以明主之论也,国害则省其利者,臣害则察其反者。

——《韩非子·内储说下六微》

事情发生了,如果有利可得,应当牢牢掌握它;如果有害,一定要从反面加以考察。因此明君考虑问题时,国家受害,就要察看谁能从中得到好处;臣下受害,就要考察与他利害相反的人。

韩非的法治思想是建立在人性恶的基础之上的。韩非继承了荀子的性恶论,但是,韩非把荀子的性恶论发展到了极至,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人与人的关系纯粹是利害关系,人是好利自私的动物。

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韩非子?八经》

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

——《韩非子?心度》

由于人“好利”,所以,他就要趋利、求利、争利,同时就要避害、恶劳。基于人的本性是“好利”的,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只能是一种利害关系。

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喜利畏罪,人莫不然。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