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本经疏证原文 > 卷三(第1页)

卷三(第1页)

消渴【白石英】〔微温〕。主消渴,阴痿不足。

【石膏】〔微寒〕大寒。止消渴,烦逆,口干,舌焦,不能息。

【茯神】平。风眩,风虚,五劳,口干。

【麦虋冬】〔平〕大寒。虚劳,客热,口干,燥渴。

【黄连】〔寒〕微寒。止消渴。

【知母】〔寒〕。主消渴,热中,除邪气。

【栝蒌根】〔寒〕。主消渴,身热,唇干,口燥,短气。

【茅根】〔寒〕。止渴。

【枸杞根】〔大寒〕。热中,消渴。

【小麦】微寒。止燥渴,咽干,利小便。

【竹叶】大寒。根作汤,益气,止渴,补虚,下气。

【土瓜根】寒。主消渴,内痹。

【葛根】〔平〕。主消渴,身大热,起阴气。

【李根】大寒。主消渴,止心烦,逆奔气。

【芦根】寒。主消渴,客热,止小便利。

【菰根】大寒。主肠胃痼热,消渴,止小便利。

【冬瓜】微寒。止渴。

【马乳】冷。止渴。

【牛乳】微寒。补虚羸,止渴。

【羊乳】温润心肺。止消渴(《药性论》)。

【桑根白皮】〔寒〕。热渴,水肿。

药对

【茯苓】平。主口干(君)。

【理石】寒。主口干,消热毒(君)。解烦毒,止消渴。

【兔丝子】平。主口干,消渴,口苦,燥渴。

【牛胆】大寒。主渴利,中焦热(君),口焦燥。

【苎汁】寒。止渴(使)。渍苎汁疗渴。

【古屋瓦苔】寒。主消渴。

【兔骨】平。治热中,消渴(臣)。

【猪苓】平。主渴利(使)。

或谓石药、肥甘、酒、盐四者,皆致消渴。隋唐以来,巢氏、孙氏、王氏言之极详,然咸谓其性热助火已耳,其能治致水所难制之火则未及也。况《释名》云:『消渴,系肾气不周于胸中。』肾气不周于胸中,岂特火之所为耶!予谓:『四十九难曰:「肾主五液,以布五脏,在肝为泣,在心为汗,在脾为涎,在肺为涕,自在为唾。」则胸中津润所以溉喉舌而滋呼吸者,独非肾之所布乎!』《宝命全角论》曰:『盐之味咸者,以其气令器津泄。』夫盐得水可化,得火复成,此其令消渴在乎合水则行而不留,遇火则结而不散矣。《营卫生会篇》曰:『酒者,熟谷之液,其气悍以清,故能后谷而入,先谷而液出。』此其令消渴,在乎气系于上而不去,质倾于下而不停矣。何况石药者入水不濡,入火则赤。肥甘者,遇水便浮,着火能燃,此其蟠踞于人身,但应火而不应水,且使脏腑不浥不沾,又何论夫周?是其涸竭之患,岂但胸中,盖将徧有焚如之害,固非特火之所为也。诸家之论虽详,大率巢氏之消渴、渴利、内消三者最为明爽,曰消渴者,渴而小便不多也。渴利者,随饮即溲也。内消者,不渴而小便多也。今以是篇核之渴饮而小便不多,非有所出,即有所停,寒而燥者,以治泄于下,寒而达者,以治泄于外;散而清者,以治停于上,宽而利者,以治停于下者也。随饮即溲者,非四旁不沾,即直道无节,故凡通内痹,行脉络,皆以使其沾厚土气,助熏蒸,皆以使其节。至不渴而小便过利,自有《小便利篇》可按,然篇中往往列止小便利之物,不在《小便利篇》者,岂不可彼此参伍,求所以分所以合耶!若夫不渴不利,善食易消,古人谓之食,与消渴无涉也。

《素问.气厥论》:『心移热于肺,肺消;心移热于肺,膈消。』热能为消,是固然矣,寒亦可为消乎!此可证之《金匮要略》者也。假使寒不能消,何得治之以八味肾气丸耶!曰:『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营气竭。』由是观之,非寒则脉何以迟。夫心本不任受寒,心所谓寒,盖在所主之血脉中,其移肺,亦由荣泛及卫耳,且非外中之寒,亦非卒受之寒,乃阳气之不营于外,而直升直降于内者也。营卫既失其枢,资禀遂不合度,故内而阳气炽盛,常藉水以自救,外而营卫无所汲引,则其水直溜而下且曳,一身津液并而泄焉,故曰:『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此即前所谓不沾者,其于病源,实兼渴利、内消者也。曰:『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则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则坚。』由是观之,数,热征也。夫膈以隔蔽清浊,而非匿寒藏热之所,心肺以热相移,清道阳气炽盛,遂不变化取汁为赤,以分布洒陈而一归于三焦、膀胱焉,故曰:『坚数相搏,即为消渴。』此即前所谓不留,其于病源,则所谓渴利者也。统而计之,阳宗于心,阴根于肾,心所以移寒移热,皆由肾阴不上交于阳,而肺遂失其节宣,裒益以底于平,是则责之所攸归耳。八味肾气丸摄土中水气,以浚阴之源(地黄拔土气最力,薯蓣入土中最深而喜攀砖附石,山茱萸于季春结实至初冬乃成,亦吸土气以济水者),动水中火气以振阳之本(附子、桂枝),而使天一之水,由下以及上(泽),由上以归下(茯苓),浮游之火,郁结之血,藉此遂周流而不滞焉(牡丹),得非能降火升水,使两相济而称物平施者耶!有是以通本篇之不逮,即由本篇以通仲景之所及,如治消渴之用五苓散、猪苓汤、白虎加人汤、白头翁汤,其中石膏、知母、黄连、猪苓、茯苓,固皆列于是矣。肺消、膈消独不可由彼而更求于此篇哉!

然则食亦可以是篇之义通之乎?此则不可。郊特牲曰:『食养阴,饮养阳,脏阴也,腑阳也。』《气厥篇》论消渴之源在五脏,食之源在六腑,五脏之不咸则无以制通,而病反在阳,故本篇之药多主气而轻清。六府之不调则无以制脏,而病反在阴,故《圣济总录》食诸方多主味而沉着,惟其流异,是以不可通,非特此也,凡因消渴而致之水气,治法遂绝不同,惟其源同,是以可通,凡不与消渴类之强中,治法乃殊不异,即此可明其指矣。

黄疸

【茵蔯蒿】〔平〕微寒。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通身发黄,小便不利。

【栀子】〔寒〕大寒。通小便,解五种黄病。(《药性论》)

【紫草】〔寒〕。主心腹邪气,五疸。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