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颜渊,他箪食瓢饮,在简陋的生活中始终坚守内心的仁德,不为外界困苦所动摇,堪为仁的典范。"
"子路则为人豪爽仗义,将义字贯彻于与人交往的点滴之间,言出必行,勇于担当。"
"论及礼,孔子曾带领子贡等人参与祭祀活动。子贡在观礼过程中,不仅认真研习每一项礼仪流程,更将其融入生活。"
"无论是日常起居还是与宾客往来,他都严格遵循礼仪规范,言行举止温文尔雅。即便是家中的洒扫应对,也能体现出对礼的尊崇。"
"再说智,子夏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思考和辨析。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人生问题时,他总能运用所学进行分析判断。"
"譬如在探讨如何治理地方时,他并非盲目照搬他人经验,而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提出因地制宜的策略,展现出非凡的智慧。"
"至于信,曾子的妻子要去集市,孩子哭闹着要同往,她便哄孩子说回来杀猪给他吃。"
"曾子知晓后,为了兑现妻子的承诺,当真杀了猪。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信的重要性。"
"哪怕是对孩子的一句戏言,也要认真践行,以此培养孩子诚实守信的品德,也让周围人领悟了信的力量。"
讲解过程中,大本堂内的学子们纷纷点头应和,随着刘三吾的讲解轻声诵读,一边默念一边细细品味其中深意。
一句一句,刘三吾耐心地教,众人认真地学。每解释完一句,便带领大家齐读。一时间,大本堂内书声朗朗,那整齐的读书声,传递着求知向学的热忱。
然而,在这一片专注的氛围中,朱桂却开始心不在焉。他眼睛虽盯着书本,思绪却早已飘向后花园里那只漂亮的鸟儿,嘴巴一张一合,却并未发出声音。
朱楧不经意间瞥到十三哥朱桂的模样,犹豫了一下,竟也有样学样,只做做口型,跟着大家的节奏晃头,却不出一点声音。
刘三吾在堂前踱步,时而停下倾听,时而微微颔首。
待讲解完毕之后,他停下脚步,神色温和,双手轻轻抬起,示意众人:"来,大家一起再诵读一遍,注意体会其中的韵味。"
学子们闻声,迅速调整坐姿,腰背挺直,双手端正地捧着书卷,齐声诵读起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整齐的诵读声在大本堂内回荡,声浪一层接着一层,犹如汹涌的潮水,带着蓬勃的朝气。
然而,在这股奋进的浪潮中,朱桂和朱楧却格格不入。
朱桂身子半倚在书案上,书本随意地摊开,嘴巴只是机械地开合,眼神空洞地望着前方,思绪早就飘到了大本堂外的花园里,想象着如何去抓那只漂亮的鸟儿。
朱楧则微微低着头,眼睛时不时偷瞄着周围认真诵读的同窗,嘴巴轻轻蠕动,却没有发出半点声音,只是在佯装读书,妄图在这整齐的书声中蒙混过关。
刘三吾敏锐地察觉到了异样,目光扫过朱桂和朱楧,眉头不易察觉地皱了一下。但他没有立刻发作,只是暗自叹息,心想这两个孩子心性还未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