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凝之拿出一副兄长的派头,嘱咐道:“阿弟们在京中要多孝顺耶娘,多读书习字,不要染上那夸夸其谈的毛病,也不要傲气凌人,给家里惹事。”
说着指了指老五徽之,“尤其是你,不要太任性妄为了。”
没有被点名的四人一脸窃笑。
王徽之撇撇嘴,“过阵子我就回会稽去,京城太无趣了。”
王凝之拍了拍偷笑的老七献之,“还有你,年纪最小,却最为高傲,得罪人也不自知。”
笑容瞬间凝固的王献之嘟囔道:“知道了,阿兄。”
王凝之点点头,不再多说,带着四名护卫,上了等候已久的客船。
从建康去江陵,是溯游而上,花费的时间肯定比骑马多,但胜在舒适,王凝之也正好熟悉下四名随从。
大舅郗愔送来的两人,唤作郭宝、李寿,年纪在四十上下,是王凝之的外公郗鉴招募的流民后代,早年还参加过与后赵的战争,郗鉴去世后,他们退出行伍,成为郗家部曲;
王羲之安排的两人,叫姜顺和刘桃棒,年纪不过二十出头,上一代便是王家的部曲,不过没上过战场,属于有事负责跑腿,没事就是佃户的那种。
王凝之问清情况,不得不佩服父母的默契,这不就是两个人负责打斗,另两个负责带王凝之跑路的配置。
王家的二人,王凝之兴趣不大。
郗家送来的郭宝和李寿,对他则很有价值,毕竟不管是前世还是今生,王凝之都没见过这个时代的战争。
所以一路上,王凝之都在向这二人了解情况,像是兵种比例,武备配置和一场具体战事前前后后的过程,他都想知道。
史书上记载的战争,大多只是寥寥数语,还主要集中在双方将领身上,而眼前的这两人,却曾直面砍向自已的兵刃,体会自然大不一样。
郭宝话比较少,一般是李寿回答问题,有疏漏的地方郭宝才会补充。
部曲属于世家大族的的私人武装,在他们来到王凝之身边时,他们的父母妻儿便被送到了会稽的王家庄园里。
眼下王凝之就是他们的主人,就像之前的郗愔一样。
第二次来到江陵,王凝之带着四人径直到大将军府报到。
得到通报后,郗超快步出来迎接,“阿兄到得好快,我还想着节日里京城热闹,你会多待几日。”
“不敢耽误公事,还是早些来帐前听令比较好。”王凝之笑着解释。
郗超带着王凝之进府,一应住处早已安排妥当,自有下人带着四名随从先过去安顿。
“这几日正在商议军队调度一事,之前派出几波探子前往洛阳、许昌等地,陆续开始有消息传回,阿兄来得早,具体的出兵安排还得些日子。”郗超一边带路,一边简单地介绍了下情况。
王凝之表示感谢,又道:“在大将军府里,你是参军,我是府掾,以后当众的话还是注意些,莫让那些小人看了笑话。”
小人不是骂人,而是指桓温手下的那些出身寒门庶族的僚属。
郗超不屑道:“管他们作甚,不过负责些文书工作,闲暇时陪着清谈解闷罢了。”
高平郗氏虽说比不上龙亢桓氏和琅琊王氏,但也远远不是桓温招募的荆州豪强可以比拟的。
所以桓温手下虽然有些能人,但没有一个是郗超看得上的,这与能力无关,在这个时代,高门和寒门庶族之间有一道巨大的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