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没问题。
只不过,对他的实地考察,恐怕得等到年后了。
毕竟现在距离过年不到十天了,况且刚刚《人民日报》那边的主编,也看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
并且就在新华书店附近感受到了文学青年们对这首诗歌的热情。
他特地和我说,想要派个记者实地去采访一下钟跃进同志。
所以,等年后,会有《人民日报》的记者和我们一起去东北吉省的红星公社……”
有了主编说的这一番话,李英心中也大定,知道钟跃进进《诗刊》当编辑的事,几乎算得上是板上钉钉了。
于是,她也欢欣鼓舞地铺开一张信纸,开始给她“仰慕”的诗人钟跃进同志写信。
钟跃进同志:
展信如晤!
当您收到这封信时,或许已能想象到《诗刊》编辑部此刻的沸腾景象。
窗外北风呼啸,但我们的心却因您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而如沐春风。
作为这首诗的首位读者,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提笔,向您传递这份属于所有文学青年的喜悦。
一、诗歌的震撼与回响
自本期《诗刊》发售以来,您的诗歌如同一颗火种,点燃了千万知青的心。
新华书店的盛况:首印五万册一小时内售罄,加急加印十万册的订单已下达。
售货员同志感慨:“自复刊以来,从未见过这样的场面!”
读者的眼泪与朗诵:在京郊知青点,一位女同志读完诗后含泪道:“原来幸福可以这样简单——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
还有同志将诗句抄在炕头的报纸上,说这是“寒冬里的一碗热汤”。
信件如雪片纷飞,今日仅半天,编辑部已收到三百余封读者来信。
一位在内蒙草原插队的同志写道:“我从未见过海,但您的诗让我相信,草原尽头必有春暖花开。”
二、您的道路与《诗刊》的邀请
严辰主编已正式提议,邀请您加入《诗刊》编辑队伍,年后将会开始着手准备手续和流程。
正如您在投稿信中提到的“愿以笔墨为犁,深耕诗歌沃土”,我们相信,您的加入将为中国新诗注入蓬勃生机。
主编特别嘱托:“请转告跃进同志,他的笔触不必拘泥于‘高屋建瓴’,保持这份‘劈柴喂马’的质朴,便是人民需要的诗歌。”
三、一个编辑的私心话
作为发现这首诗的“伯乐”,我常被同事打趣“走了大运”。
但我知道,真正幸运的是这个时代——当阴霾散去,人们太需要一首诗来擦拭蒙尘的心灵。
您用“面朝大海”的意象,不仅勾勒出个体的憧憬,更道出了一个民族的集体渴望。
有位老同志读后来信:“这诗让我想起二十年前第一次读《雷锋日记》时的热泪。”
四、未来的期许
随信附上本期《诗刊》读者来信摘录,以及编辑部集体讨论的《诗歌创作方向建议》。
望这些“来自远方的回声”,能为您照亮前路。
纸短情长,伏惟珍重。
我们期待在开往春天的列车上,与您并肩同行!
此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