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缇绞尽脑汁地安抚她,“嫂子,你看我跟我哥长这么大,不也好好的?就算血型稀少,还有我这个姑姑给输血的。”
孔文君看着她年轻的脸,总算从自己的臆想中回过神来,微微笑了,拍了一下她的头。
孟缇看她心情变好,就问:“大嫂,我扶你下楼吃晚饭吧?还是我帮你把饭端上来?”
“一起下去吧,难得你来了,”孔文君动了动身子,“我都一天没动了,也该活动一下。”
她先把孩子放在床上,拉过被子盖好,俯身亲了亲他。她三十二岁上下生的孩子,也是高龄产妇,生产后恢复得很慢,虽然已过去了二十余天,但行动还是不太方便,连弯腰都有些困难。孟缇蹲下身帮她穿好了拖鞋,扶着她三步一歇息到了楼下厨房。
阔别大半年后,孟缇再一次品尝到父母的饭菜。虽说在国外,多种调味品不全,会限制父母的厨艺,但还是清香扑鼻。她夹起一块钝的正好的冬瓜送入口中,那股清香和入口即化的感觉准确而微妙地诠释了家的感觉,依依不舍的,温情脉脉——她知道,家的感觉跟地域无关,亲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一家人五口其乐融融地吃晚饭,这是多少年都不曾有过的事情了。
饭吃到一半,孟缇想起一件严肃的事情,就问:“孩子叫什么名字比较好?你们想好了吗?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给他取中文名字的。”
“那是肯定的,你爸都思考很久了。”张余和说,“每天晚上都在翻书看字典呢。”
“啊,有什么结果?”
“我算算,你和孟徵这辈是‘谦’的字辈,下一代是‘君’。不过一直都没有用字辈,也就算了,”孟思明思索了一会,“《尚书》里有句话说‘宽而有制,从容以和’,以和以和,孟以和。你们当爹妈的觉得怎么样?”
孟徵言简意赅表示赞同:“不错。”
孔文君伸手在餐桌上试写了写这几个字,笔画简单,整洁美观,就点头,“爸爸取的名字很好,意思也很好。”
张余和打趣老伴:“老孟啊,你这几天抱着古书不撒手,还是有成果的吗。”
孟思明表情严肃:“我取名字一向有学问。”
孟缇“扑哧”一声笑了出来,“爸,那你哥哥取名字是希望他志在四方,给我取这个名字是就是让我当乖乖女和孝女啰?当然哥哥圆满完成了你的要求,我大概还差很多吧。”
孟思明拍了拍她的头,“孝女从来不指望,听话一点儿就行了。”
孟缇埋头扒饭,喃喃:“原来要求这么低啊……”
一桌人都忍不住笑了。
张余和给她夹了一筷子菜,“你有你的人生,我们不会干涉的,孝顺不孝顺都是其次,只要心意到了就可以了。”
孟缇高兴地应一声。
第二十三章 团圆(下)
剩下的日子孟缇过得还算惬意。旅游不可能的,她的目的本来也不是旅游,而孟徵在她来的第二天就忙了起来,每天都是早出晚归。
孟缇花了两天调整了时差,然后就过上了相对规律的生活。她白天大部分时间陪着孔文君聊聊天散步说说话,或者听她说在司法界目睹的怪现状;剩下的一点时间帮父母做做饭,去附近逛一逛,还可以附带着练练口语;晚上则看点毕业论文的相关资料,把能写的地方先写掉,该翻译的部分翻译出来。遇到问题则抱上笔记本找孟徵或者父母询问,毕竟一家人里,就她学历最低,学问最浅。
因为黑白颠倒的时差问题,跟国内的联系不多;但每天她都网上跟赵初年聊一聊,除此外,赵初年会打在每天的上午电话给她,方便的话,一聊就是半个小时。
闲聊时孔文君得知电话是国内来的,很惊讶,“国际长途不便宜,这么打电话实在是太浪费了,你从这边给你朋友打过去啊。”
“我早就提过这件事情,”孟缇无奈地摇头,“可他说无所谓。”
那时还是早上,两个人刚刚吃完早饭,坐在花园里闲聊。或许是因为这段时间有人相陪,孔文君心情很愉快。她本来绝对不干涉人家私事,但鉴于孟缇是丈夫的妹妹,不论如何也难免好奇,再说必要表示一下关心,于是挑眉问道,“看来你朋友很有钱,男朋友?”
好像每个人,不论是见过或者没见过他的,都会以为赵初年跟她关系暧昧。孟缇摇头,“有钱是真的,但完全不是男朋友。”
“那是谁?”
孟缇略一迟疑,谨慎作答:“我们学校的一个老师。”
“学校的老师?呃,是那个叫赵初年的老师吗?”
孟缇睁大眼睛,“嫂子你怎么知道?”
“你哥哥说过的,”孔文君回忆着开口,“就是几个月前,宪文打电话过来时,跟你哥哥提到的。”
这样一想也不足为怪,郑宪文在美国的那段时间过年过节多半是来孟徵家蹭吃蹭喝渡过的,和孟徵关系一直不错。
正说着,茶几上的电话倒是响了。赵初年一般是这个时候打电话,孟缇很自然抓起电话,却听到了意料外的声音,她“咦”了一声,“郑大哥?”
“嗯,阿缇,”郑宪文有点意外接电话的人是他,“最近怎么样?”
“还好啊,”孟缇说,“我正在外面晒太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