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深沉,紫禁城的灯火在雨幕中显得格外朦胧。朱允林站在乾清宫的窗前,望着远处若隐若现的宫墙轮廓。雨滴敲打在琉璃瓦上,发出清脆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这个古老帝国的新生。
"陛下,"锦衣卫指挥使纪纲悄无声息地出现在身后,"刚刚收到密报,江南织造局出现贪腐案,涉及金额巨大。"
朱允林转过身,年轻的面庞在烛光下显得格外坚毅:"具体情况如何?"
纪纲递上一份密折:"据查,织造局总管李德全勾结地方官员,虚报产量,中饱私囊。更严重的是,他们还私自将皇家织造技术卖给外商,导致我们的丝绸在国际市场上失去竞争优势。"
朱允林眉头紧锁。他登基才两年,就接连遇到这样的挑战。先是北方旱灾,然后是西部叛乱,现在又是江南贪腐。这个庞大的帝国,就像一个千疮百孔的老房子,处处都需要修补。
"传朕旨意,"他沉声道,"立即成立特别调查组,由你亲自带队前往江南。记住,要秘密进行,不要打草惊蛇。"
"臣遵旨。"纪纲领命而去。
朱允林坐回书案前,翻开一本奏折。这是工部尚书王守仁关于修建新式纺织工坊的建议。王守仁在奏折中详细阐述了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来人,"朱允林唤来贴身太监,"传王守仁即刻进宫。"
半个时辰后,王守仁匆匆赶到。这位年过五旬的老臣,虽然鬓角已经斑白,但眼神依然锐利。
"陛下,"王守仁行礼后说道,"臣以为,当前纺织业的困境,不仅是贪腐问题,更是技术落后的问题。我们必须进行产业升级。"
朱允林点点头:"爱卿所言极是。朕准备在江南试点新式纺织工坊,由你全权负责。不过。。。"他停顿了一下,"在推行新技术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传统工艺。这是我们大明的文化瑰宝,不能丢。"
王守仁眼中闪过一丝赞赏:"陛下英明。臣已经联系了几位民间织造大师,准备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新产品。"
"很好。"朱允林站起身,走到窗前,"还有一件事。朕准备成立皇家科技创新院,专门负责新技术研发和推广。你有人选推荐吗?"
王守仁思索片刻:"臣推荐徐光启。此人精通中西之学,曾在西洋留学多年,对新技术有独到见解。"
"准奏。"朱允林转身说道,"另外,朕准备派遣一批年轻官员出国考察。让他们开开眼界,学习先进经验。"
就在这时,一名侍卫匆匆进来:"陛下,紧急军情!"
朱允林接过密报,脸色骤变。原来,北方游牧民族趁大明内政不稳之机,突然南下,已经攻陷了数个边城。
"传朕旨意,"朱允林立即下令,"立即召开军事会议。同时,通知兵部,调集精锐部队北上御敌。"
军事会议上,将领们争论不休。有人主张立即出兵,有人建议先稳固防线。朱允林静静听着,突然问道:"我们的火器研发进展如何?"
兵部尚书回答:"回陛下,新式火枪已经完成试验,但产量还不足以装备全军。"
"那就先装备精锐部队。"朱允林果断地说,"另外,立即启动神机营扩编计划。我们要用科技优势弥补兵力不足。"
会议结束后,朱允林独自留在太和殿。他望着墙上悬挂的太祖画像,轻声说道:"太祖皇帝,您放心。朕一定会让大明重现辉煌。
---
北方的战报如雪片般飞来。游牧民族的骑兵来去如风,已经突破了长城防线,直逼京师。
太和殿内,军事会议已经持续了整整一天。将领们争论不休,文官们忧心忡忡。朱允林坐在龙椅上,静静听着各方意见,年轻的面庞上看不出丝毫慌乱。
"陛下,"兵部尚书王琼起身说道,"臣建议立即调集全国精锐,与敌军决战。我们有兵力优势,只要。。。"
"不可。"新任工部尚书徐光启打断道,"敌军骑兵机动性强,我们贸然决战,很可能中了他们的圈套。"
朱允林点点头:"徐爱卿说得对。我们要用智慧取胜,而不是蛮力。"他转向徐光启,"新式火器的生产进度如何?"
徐光启立即回答:"回陛下,已经生产了5000支新式火枪,可以装备一个整编师。另外,我们还研制出了新型火炮,射程是传统火炮的两倍。"
"很好。"朱允林站起身,走到巨大的沙盘前,"传朕旨意,立即组建神机营,由徐光启亲自指挥。同时,调集各地工匠,加快火器生产。"
就在这时,一名锦衣卫匆匆进来,在朱允林耳边低语了几句。朱允林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果然如此。"
他转向众臣:"刚刚得到情报,敌军之所以能轻易突破防线,是因为我们内部出了叛徒。边关守将李成梁,已经投靠了敌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朝堂上一片哗然。李成梁是名将之后,在军中威望颇高,他的叛变无疑是个沉重打击。
"陛下,"王琼急切地说,"我们必须立即清除内奸,否则。。。"
"不必。"朱允林摆摆手,"朕早有准备。纪纲,你来说说情况。"
锦衣卫指挥使纪纲上前一步:"回陛下,我们早就怀疑李成梁有异心。这次他叛变,正好给了我们一个机会。我们已经在他的亲信中安插了眼线,可以随时掌握敌军动向。"
朱允林满意地点点头:"很好。现在,我们来制定一个诱敌深入的计策。"
三天后,李成梁率领的叛军果然中计。他们以为大明军队不堪一击,长驱直入,结果在居庸关外陷入了精心设计的包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