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羲更疑惑了,“回火,再回火试试!”他皱眉吩咐。
回火是淬火之后的一个流程,于淬火过程,高温的铁器勐的放入冷水,铁原子极速收缩,铁原子之间形成非常坚硬的晶体,连带着,淬火后的铁器硬度非常高,但是其韧性差劲,也就是说,铁原子在淬火过程中收缩的太过了,所以后边再加一个“回火”过程,使收缩过剧的铁原子“解冻”一点,以降低其一定的硬度,换回一定的韧性,以达到刚柔并济。
要问,为什么不一步到位不一步淬火到刚柔并济不多不少的过程呢,原因是这种恰恰好的淬火材料极难找,就算有这种材料,淬火难度也难度太大,所以还不如一淬到底,再回火微调。
回火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让铁晶体缓缓解冻疏松的过程,这一过程所需温度不高,有低温和中温回火,这一步非常消耗时间。
预计最少得一两个时辰进行保温回火,在等待过程中,甲匠趁时间继续打造更多的甲片。
李孟羲留意计算着,笼统算起来,打造出一个铁条,再把铁条上钻上孔再分割成甲片,所耗费时间比得上打造一柄十炼环首的时间了。
也就是,五六个甲片的人工,就等于锻造一把低级短刀的人工。
一套甲,最次的甲,甲片少说也得两三百,一套甲从重量来比较,所消耗铁料不过等于几把剑而已,但其耗费的人工,等于一百把剑,统合一下,一套甲成本最少等于五十把普通刀剑,贵的令人匝舌。
漫长的时间过去,回火结束,匠人取出来回火过的甲片,等其自然冷却后,李孟羲上手一试,稍微一用力,甲片先是变形然后卡察一声,又断了。
他拿着断成两截的甲片皱眉细看,不是锻造的问题,甲匠技艺不错,甲片打造的又规整又厚实,问题只出在热处理上,是热处理没处理好的缘故。
可,为何刀剑能淬火回火,达到刚柔并济之态,为何甲片不能,李孟羲不能理解。
他带着深深地疑惑,召集了匠营所有高匠一起讨论。
匠人们不愧经验丰富,打惯了铁的匠人们很快就给了李孟羲以解答。
匠人们一致认为,是甲片太薄了的缘故,刀剑十倍厚重于甲片,这因此,刀剑淬火,好一点坏一点,刀剑皮实,扛的住,但甲片不行,甲片太薄了,淬火稍微不对,就变酥了。
也就是,从道理上来讲,甲片的确是能通过热处理的方式大幅度提高其性能的,但是,甲片热处理操作起来难度要求太高了,太难了,成功率太低。
刀剑淬火,十成一二,而甲片拿去淬火,百成二三,成品率实在太低了。
所以,综合性价比考量,甲片热锻之后,也就不去淬火了。
虽知晓了此中关键,可李孟羲清楚的知道,影响甲片性能的,除了钢材,除了锻造,还有额外处理因素,额外处理能把甲片性能提升一大截,就此舍弃,等于舍弃了一大截防御力。
甲片淬火,难在成品率过低,成品率过低的原因,是甲片太单薄,又因太单薄,所以淬火的火候要把握的精确到毫微的精准。
想批量生产淬火甲片,难度惊人,而李孟羲恰好有解决方法。
解决方法为——大工业术。
匠人靠徒手打造的甲片,厚薄大小必然不能完全一致,必然有差异,甲片又那么薄,一丝一毫的差异都影响极大。
用大工业术,令匠人打造厚度为一毫米的甲片,由手工锻打的成品,甲片数据必然是离散的,手工锻打的甲片厚度会在10毫米上下成函数波动,甲片的厚度会是099,098,101,102……等等。
依照这么离散模式,数据足够多的时候,就会有足够多的厚薄大小轻重完全一致的甲片。
利用这个办法,着匠人打造十万枚甲片,这十万枚甲片中,必然能找到一百枚厚薄轻重大小极其接近的甲片。
然后,有了大量规格一致的甲片之后,造一长度百米长,从头到尾深浅一致的火槽,再在火槽里铺上同样厚薄的碳粉,同时点火,把同样规格的甲片放进去,加热同样的时间。
然后,着一高手匠人时不时的从火槽里取出甲片进行淬火抽查,当看到正是火候的时候,一声令下,守在火槽边的一百助手同时夹起甲片同时放入水中淬火。
依靠这样的人肉工业化的方式,精准的掌控甲片淬火的火候,批量生产高性能淬火甲片成为了可能。
这是第一个方法,大工业化。用这个方法的前提,得先有足够多的甲片数量,得至少有十万数量级的时候,才有足够多的规格相近的锻造甲片。
还有第二种方法。手工锻打,甲片误差极大,难以规格一致,但,铸造方法,可铸造成百上千枚几乎完全一样的甲片。
但同时有一个问题,铸造甲片,结构松散,太脆弱。
所以,问题就是,批量铸造的甲片,若是经过高质量的淬火,能否追平锻造甲片的防御力?
若是两者能追平,可就赚大发了。
已知,甲片的锻造费时费力,锻造五六个甲片所用工时,等于锻造一把短刀了。
而铸造之法,一个人半晌能铸造几千个甲片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