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o五十八章》)祸和福这对矛盾,像一切对立的事物一样,也是辩证的,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互相转化,"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福与祸这对矛盾关系中,要做到顺其自然,就得想得开、看得透。有时候想开点、看透些,就是福;想不开、看不透,就是祸。福也好,祸也罢,仅仅就是一念之差,一时冲动,自己毁了自家的幸福,招来了杀身之祸。
《庄子o秋水》篇中有言道:"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出。"得到了荣誉、宠禄不必狂喜狂欢,失去了也不必耿耿于怀,忧愁哀伤,这里面有一个哲理,即得失界限不会永远不变。一切功名利禄都不过是过眼烟云,得而失之、失而复得是经常发生的,意识到一切都可能因时空转换
而发生变化,就能够把功名利禄看淡看轻看开些,做到"荣辱毁誉不上心"。
纵观古今历史,一个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必定是一个深晓阴阳相生、祸福相长的道理的人。所谓"否极泰来",是说事物坏到一定程度就要向好的方面转化;月满则食,水满则溢,人满则败,大自然及人世间万事万物的发展都逃脱不了这个规律。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生活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太多可选择的机会,同时也给人们精神上、心理上带来巨大的压力。正所谓好事、坏事皆会相应产生,就是这个道理,但好事有好事的缘(条件),坏事亦有坏事的缘(因素),所以说,福祸是相互伴随的。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是一语中的,灾祸是幸福的依托之地,幸福是灾祸的埋藏之所。有人说,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但是"祸"与"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可以说,居安思危就是"祸"与"福"的辩证统一。当你身处"福"中之际,"祸"可能已经萌芽了。人常说"生在福中不知福",更何况这"祸"岂不是更不知了。不知有"祸"是很危险的。如果做人能时时、事事、处处加以警觉,并不断地将"祸"的萌芽拔除,那么,"祸"便不用躲,"福"也可以保持得更长久。
大江大浪都经历过了,却难免一不小心阴沟里翻船,物质利益有很强的引诱力,要战胜它需要付出数倍的精神抵抗力方能取胜,一个人一旦陷入物质享受的泥潭之中,就很难自拔。战胜了物质利诱,也便战胜了自己。在《史记》中记载,刘邦首先攻进咸阳,他看到秦宫内陈设豪华、珍宝美人甚多,就想留下来。在张良和樊哙的劝告之下,刘邦终于做了暂时的克制,从统一大业着眼,退军还至满上。假若刘邦执意不从秦宫中退出,必将为项羽所困。他哪里还有汉朝天子之尊。更岂有刘家数百年的天下?从刘邦的教训中,我们可以知道居安思危是多么重要,又是多么不易!
上面的史实例证是把居安思危当做安邦定国的长久之策,然而,这似乎又与为人处世之道有些偏斜,其实不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
将相不是天生能成就的,各朝各代开国之君主所开创的伟业无不渗透了个人的智慧和努力,正是他们深知处世之道,才有大成就,对于平头百姓一家一计的过日子人家,也需常怀远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中国的老百姓爱好储蓄就是忧患意识的表现。且不论人们投资心理是否成熟,就仅从储蓄考虑,反映了人们朴素的忧患意识。人们存钱在银行,不一定为赚什么利息,要不然早去投资证券了。储蓄为了应付一时之需,意外之祸,或者为了买房子、供孩子上学、给儿子娶媳妇等长远的目的。尽管国家为了鼓励投资,将利息率降低,但人们并未依据经济学的规律而减少储蓄,可见"福祸相依"思想的深厚。
综上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可以看出,居安思危、深谋远虑、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的处世之道,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我们保持国家安定、家业兴旺的永久之策。居安能思危,世事便不难预料,"福"也可以保持得更长久。对于个人来说,生命本身就是在冒险中进步的过程,如果时常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态警醒自己,认清现实环境,个人的生命自然会澄清如镜,行事为人也便有了更多的余地。
阴阳谋略之范蠡辞官归隐
范蠡侍奉越王勾践,辛勤劳苦,尽心尽力,为勾践深谋远虑二十多年,最终灭了吴国,洗刷了会稽耻辱,率兵向北渡过淮水,兵临齐国、晋国,号令中原各国,勾践因此而称霸,范蠡号称上将军。
返回越国后,范蠡认为盛名之下,难以长居久安,而且勾践的为人是可以跟他共患难,很难跟他同安荣,于是写信告别勾践说:"我听说君主有忧,臣子就应劳苦分忧,君主受辱,臣子就应死难。从前君王在会稽山遭受耻辱,我之所以不死,是为了复仇的大业。现在已经洗刷了耻辱,我请求惩罚我在会稽山使君王受辱,判我死罪。"
勾践说:"我将和你分享并拥有越国。要不然,我就要惩罚你。"范蠡说:"君王根据法令行事,臣子依从志趣行事。就装上他的轻便珍宝珠玉,私自和他的家仆随从乘船漂海而去,最终也没有返回越国。
范蠡泛海来到齐国,改名换姓,在海边耕作,辛勤劳苦,努力生产,父子治理产业,过了没多久,财产达到几千万。齐国人听说他很贤能,请他做丞相。范蠡慨叹道:"做平民百姓就积聚千金,当官就达到卿相的地位,这是平民百姓所能达到的顶点了。长久地享受尊名,不吉祥。于是归还相印,散尽所有的家财给朋友和乡亲,携带贵重的珍宝悄悄离去,到陶地定居。
范蠡认为这里是天下的中心贸易卖换的道路畅通,做生意可以致富。于是就约定父子耕种、畜牧、贱买贵卖,等待时机转卖货物,追求十分之一的利润。过了没多久,就积聚财产累计达到万万。天下人都称他为陶朱公。
《菜根谭》中说:"进步处便思退。步,庶免触藩之祸;着手时先图放手,才脱骑虎之危。"这句话并非没有道理。像范蠡这样的高人,深知在进步后退步,善于放手,最终得以安度晚年;而文种不听他的劝告,最终落得个自刎的下场。可见,福祸之间,虽只有一念之差,但是联想到结果,却又是天壤之别。
?
10。谋深之道:含蓄中正,中和为福
【简译】
当今社会越来越复杂,变幻万端,使得很多人难免处在两难的境地。那么如何在处世中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呢?孔子说过:执其两端,用其中。在实际生活中要能变通地把矛盾转化,"比中而行"。釆用,,中庸"的态度与人相处,因势利导,换一种方式去解决矛盾,交际双方都感到适中,人际关系就会更进一步,绝不能"一条道走到黑",学会灵活地运用"中庸"思想,从而达到o中和"的境界。
【引申评论】
《易经》中说:"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象曰:"即鹿无虞,以从禽也。,君子舍之,往吝,穷也。"
我们看这个卦象,前进是阴土,黑暗的;退回来有阳爻,是光明,这就是孔子在乾卦中告诉我们的,人生最大的哲学就在于"存亡""进退""得失"这六个字。一个最高明的人,就是在这六个字上做得最适当,整个历史的演进也是在这六个字之间,该进的时候进,该退的时候退,如果在这些地方搞不清楚,就太没有智慧,太不懂人生,也太不懂做事了。所以说,过度与收敛的分界必须明辨。这种道理在生活中显得极为重要。无论是处理人际关系,还是去办理事情,都应有一个"度"。"过"与"敛"
超越分寸,是不会有好结果的,不但会使事情无法成功,有时甚至会因"过分"而惹出是非。
含蓄中正就是"度",是为人处世的大智慧,含蓄是美德,内敛是睿智,中正是法则。能够做到让内心的喜怒不表露出来,守正不变并克制收敛自己,这样好运就会伴随自己一生。
有些人误解了含蓄中正的含义,处处刻意去做到深藏城府。其实,对深藏不露的意图可利用,却不可滥用。T切智术都须加以掩盖,因为它们遭人猜忌;对深藏不露的意图更应如此,因为它们惹人厌恨。凡事三思而行,总会得益良多。
曾国藩一生执著追求的是名和利,他说:"古人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同时他又说:"名利两淡,寡欲清心。""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这岂不是矛盾的吗?所以,曾国藩有解决这矛盾的方法:其一就是"花未全开月未圆,他求福求禄,但他遵循"不可享尽"的原则;他求权求势,但他遵循"不可使尽"的原则。其二就是"常存冰渊惴惴之心",在为人处世中,曾国藩要人们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时时处处谨言慎行,三思而后行,才不致铸成大错、招来大祸。其三就是"天地间唯谦谨是载福之道",就是要谦让别人,不与别人争抢风头。
所以说,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度"的限制,达到这个度,事情就会圆满成功,达不到或超过这个度,事情要么不够完善,要么"物极必反"走向反面,这是许多君王在施政时最难解决的问题,把握好事情的"度",坚持事情的原则,看准时机,审时度势是一个成熟者成就霸业的关键。
阴阳谋略之徒弟智救师傅
明代嘉靖年间,给事官李乐清正廉洁。有一次他发现科考寿弊,立即写奏章给皇帝。皇帝对此事不予理睬,他又面奏。结果把皇帝惹火儿了,传旨把李乐的嘴巴贴上封条,并规定谁也不准去揭。
封了嘴巴,不能进食,就等于给他定了死罪。这时,旁边站出一个官员走到李乐面前,不问青红皂白,大声责骂:"君前多言,罪有应得!"一?
,仗度阴谋印谋
边大骂,一边叭叭地打了李乐两记耳光,当即把封条打破了。由于他是帮助皇帝责骂李乐,皇帝当然不好怪罪。
其实此人是李乐的学生,在这关键时刻,他"曲"意逢迎,巧妙地救下了自己的老师。如果他不顾情势,犯颜"直"谏,非但救不了老师,自己怕也难脱连累。
这个方法真是巧妙至极。李乐不懂得人与人之冋"含蓄中正"的道理,商自己的学生还差一大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