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是大禹治水开始就初见雏形的制度。
要想调动大规模的人力物力,除了集权,你还有什么办法?
人都是自私的。
谁都想自己的生活资料占有更多。
于是帝辛死在了集权的路上,最后被一群不愿意被集权的部落主车翻。
而宗周出现之后,就出现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周朝没有商朝那种力量能镇得住地方,再加上姬发太早去世。
周武王走了,留下了一个年轻不能服众的儿子,以及一票战功赫赫的姬姓兄弟。
于是,又到了最讨喜的天降猛男剧情。
周公旦很清楚,现在不是集权的时候,毕竟他们一起干翻帝辛就是因为帝辛要集权。
但现在帝辛没了,周武王也是一个想要集权的人,毕竟他的威望是有的。
而周王朝建立后,所面临的政治形势相当严峻,武王以“小邦”之君统治如此大的区域,担心诸侯叛乱。
要知道帝辛之所以被车翻,就是他动了地方方国的蛋糕,这才被拥有商帝国三分之二力量的诸侯联盟,一起干翻的。
饶是这样,帝辛最后还能凑出数万奴隶与之对抗。
哪怕是帝辛末期,商国的实力依旧不容小觑。
而周国毕竟是西岐小氏国,想要全面接盘商帝国的地盘,基本上很难。
于是,武王时期,他大肆分封诸侯,就连帝辛的儿子武庚都没有斩杀,而是留着册封了,希望安抚商人的力量,防止其他部落突然又打着恢复商国的旗号干翻他。
由此可见,周武王想要集权却求而不得的无奈。
之后他开始册封自家的子弟在中原要地,看似监督商人,但实际上是在排挤周遭的方国部落。
中原可是好地方,就这么给自家占了?
地方诸侯肯定不爽,但武王不得不这么做,因为他是小邦临大国。
但为了避免重蹈商国的覆辙,被人看出他是在集权,于是他还是用分封的手段,将亲戚分封出去,来加大周人的实际控制区。
之后他将一些可能反对,或者不服他的诸侯往边区安放,再把商人的人口丢给他们充作补偿。
这是变相的削弱商人残余势力和安抚诸侯,也排除了不安稳的因素,更是给自家的族人腾空间。
但这个时候商人的力量依旧强大。
武王死后,周公旦辅政,被分配去监督武庚的管叔、霍叔、蔡叔被武庚拱火造反。
史称三监之乱。
没有儒家描述的那么正义,仔细想想,也纯粹是为了权利的争夺。
因为周公旦亲践天子之位,摄政。
在地方有权有兵的同辈兄弟看来,周公旦这是要篡位,那他能篡位,我们难道不行?
而背后还有武庚意图光复商国,几家一商量,或许来一个东西两分天下也说不定。
当然也可能是武庚有意利用三监去冲锋陷阵,而他趁机收拢殷商遗民,重新壮大力量。
不管哪一点,这背后都透露了世家控制权力之后,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衍生的党争带来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