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深藏不露,黑而无色
无论何人,只要在社会上混过一段时间,便多多少少练就察言观色的本事,他们会根据你的言行举止来调整和你相处的方式,并进而顺着你的言行举止来为自己谋取利益。你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意志受到了别人的掌控。如果你的言行举止表达失当,有时会召来无端之祸。因此,高明的掌权者一般都不随便表现这些情绪,以免被人窥破弱点,予人以可乘之机。越是精于权术的人,城府便越深。
厚黑者在人际交往中,更善于把自己的所思所想隐藏起来,不轻易让别人察觉。他们的言行举止也不会透露出对方想要的讯息,以免被人牵着鼻子走。
朱元璋即帝位后,分封自己的14个儿子,到各地为王。驾崩后,因为继承人皇太子朱标早已亡故,便由长孙继位,是为惠帝,改年号建文。建文为消除十多个王叔的威胁,便大刀阔斧,把叔父们流放的流放,杀的杀,只有善谋的宁王和善战的燕王留下来,不敢遽然下手。燕王不是傻瓜,他知道那把大刀很快会落在自己脖子上,与其等死,不如先发制人,起兵发难。只是他的军师道衍以军备未足,时机尚未成熟,劝他再等机会,暂时隐忍,秘密练兵,预备行事。
建文帝收买了燕王的亲信葛诚,让他随时密报燕王的活动情况。葛诚应诺。葛诚回到燕京,怂恿燕王人京(南京)见帝,以释嫌疑,以达驱羊羔入虎口的目的。燕王毅然进京,建文帝一时找不到借口扣留燕王,一个月后,不得不放燕王返回燕京。
老奸巨猾的燕王很清楚自己的处境,他知道,一般的韬晦之计是瞒不过朝廷的,不得已,他只好诈病。
建文也不是笨蛋,并不因燕王“病重”而松懈,抽掉了燕王的劲旅,派亲信担任燕京长官,并制造阴谋叛变的借口杀了燕王的两位得力干将。
燕王为保全性命起见,便装疯卖傻,溜出王府,终日在街边游荡,口出狂言,见物就抢,十足一个疯子。有一次,出门几天都没有回来,从人四处寻找,最后看见他睡在泥淖里,如同猪狗,赶紧把他扶起来,他大骂:“我好好睡在床上,干嘛要抬我出去!”
建文帝的两个亲信知道此事,便人营探个究竟。时值暑天,只见燕王穿起皮袄,围炉而坐。还身子发抖,牙关打颤,不停地抱怨天气太冷了。二人认定燕王是真病,防务稍为放松。但葛诚说,燕王根本没有病,这是装疯卖傻,用意难测,切勿让他瞒过。
两个亲信立即具报朝廷,建文帝立即采取行动,密令城防副司令张信下手。张信过去是燕王的亲信,犹豫不决。母亲问明底细后,劝他要饮水思源,不可忘恩负义,张信便把事情拖延下去。建文帝又下密诏催逼,张信乃愤然去见燕王。
燕王召见张信,仍卧在床上,并不说话。左右说:“殿下正患风疾。”张信明知其诈,便说:“殿下不必这样,可对老臣直说无妨。”燕王打量着他,觉得并无恶意,才开口说:“这场病真惨,已捱几个月了。”张信见他仍不肯露真情,情急之中便流起泪来,道:“殿下,事到如今,还不说真话,大祸真的已临头了。”顺手拿出建文帝的手谕来说道:“大家一起想想办法,否则便肉在砧上,由人宰割了。”
燕王一见,疑虑顿消,连忙起来下床,叩谢张信,急召军师道衍入宫,商量计谋。先设计除掉了建文的亲信,接着发檄书,起义兵,清君侧,直进南京,不久攻破京城,夺了皇位,
建文帝削发为僧,逃出海外。
孙子兵法》强调了韬光养晦之计。“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孙武的这一军事思想对现代人如何生存颇有指导意义。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竞争,特别是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可以说“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是最好的自保方法。
北齐的高洋,其未鸣时沉默寡言,显得愚钝憨厚,没有人把他放在眼里。连他的哥哥高澄有时都说:“我这个弟弟如得富贵,那么预言吉凶的相面书就无法解释了。”言外之意,高洋实在不具备当帝王的野心与实力。
恰恰就是这个高洋,成了北齐的开国皇帝。这主要得益于高洋的韬晦之功。
高洋未登基前,少言少语。退朝回家常常是闭门静坐,对妻妾也说不上几句话,最激烈的举动也不过是有时脱了鞋,光着脊梁在院子里奔跳不停(其实也正借以掩盖心中的不平静),而这一切都与他的哥哥高澄形成了鲜明对比。高澄凶横暴烈,狂傲不羁,锋芒毕露,总揽朝纲。甚至还调戏高洋的美妾,总之根本不把弟弟放在眼里。
殊不料事有突变。一次,高澄对皇帝元善不满,与几个心腹密谋废立之事,被家奴兰京聚众刺杀身亡。高洋得报后,神色不变,率兵赶至,将兰京等凶手一一捕杀。对外则宣布大丞相只是在家奴造反时受了点伤。又向皇帝元善请求护送高澄回晋阳养伤。元善心中暗喜,立即准行,认为高澄既伤,而高洋难成大器,威权当复归帝室了。高洋回晋阳后,当即召集群臣布置政事,推行新法,革除弊政。不到一年,晋阳治理得井井有条,欣欣向荣,百官惊叹不已。高洋见内外安定,这才宣布高澄去世,为其兄发丧。元善认为他毫无野心,便晋封他为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袭封齐王。
数月后,高洋率兵抵达国都,逼元善皇帝禅位。元善闻知后,惊得目瞪口呆,只好交出王位。高洋登台南面,改国号齐。
高澄曾经说:“我这弟弟(指高洋)如得富贵,那么预言吉凶的相面书就无法解释了。”回头来看,高洋却比高澄高明得多。他正是借用韬晦,不仅瞒过了疑心满腹的元善皇帝,瞒过了文武百官,连亲哥哥也瞒了过去。如果高澄有幸当立,自然不屑加害于高洋。这只是最后的一步,而高洋最后竟成就了帝王的大业,虽然是缘于机遇,却也是韬晦的成功。
在现实中,做人必须讲究深藏不露的策略与艺术。不懂得深藏不露者,他们往往不会因锋芒毕露而走向成功,却反而容易因此遭受挫折,甚至一蹶不振。
某大企业的市场总监血气方刚,上任之初把三把火烧成燎原之势,大刀阔斧撤换班底,推行改革。这位总监颇具才华,但因年轻气盛,因而,遭到其他中层主管的抵制。整个蓝图成了他的独角戏。别人非但没有发挥力量,反而把他视为障碍。最终越唱越难,只好挂印自己走人。
上面的事例正是因为他们不懂得深藏不露,在新的人际关系圈子中未能处理好包括上下级关系在内的各种关系,加上又不注意讲究策略与方式,结果不仅是妨碍了个人才能的发挥,还招来了妒忌和扫除。
人们在职场中的心态是很复杂的。人人都希望在某些方面,至少也要在一方面超过别人,以引起别人刮目相看,既不希望对方不停地炫耀自己,又不希望被别人揭短。总之,不希望比别人低三分。所以,对待老板、同事时,该装傻时就要装傻,千万不可聪明过头,引出不必要的麻烦。
为人处世的方法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张扬外露型的,一种是深藏不露型的。
张扬外露的人一般生性耿直,心直口快,有啥说啥,眼里装不进一粒沙子。这种人自然不失为热心肠,花花肠子少,不记仇,不整人,但缺少婉转回旋,尤其是在机智上稍逊一筹。
深藏不露的人显得深沉许多,心里装得住事,喜怒不形于色,比较圆通,能屈能伸。这种人通常不动声色,让人防不胜防,被人称作为狡猾。
一个能成大事的人必须懂得深藏不露,深藏不露的处世哲学。为达目的“忍辱负重,卧薪尝胆”。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这样一种自视颇高的人,他们锐气旺盛、处世不留余地,咄咄逼人。他们虽然也有充沛的精力、很高的热情,也有一定的才能,但这种人却往往在人生旅途上屡遭挫折。这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过于天真,没有把握好露与不露的关系。
黑白经:
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谁标榜自己的个性是外向还是内向,也不可能随便给谁贴上标签。相反,大多数人却在追求着“二合一”式的为人处世规范。给人留下直爽印象的人,骨子里可能隐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小秘密,而那些让人老觉着阴险的人,则可能张口就称自己是个直肠子。其实,这就是一种深藏不露的厚黑处世哲学。
4、适当“装傻”是一种智慧
古语云: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拥有大智慧的人往往都表现很愚钝,身手很灵敏的人往往都表现的很笨拙。其实,这是一种境界。人生中适当的“傻”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智慧。
楚庄王即位时很年轻,即位之始,他并未像其他新君上任那样雷厉风行地干一些事情,而是不问国政,只顾纵情享乐。他有时带着卫士姬妾去云梦等大泽游猎,有时在宫中饮酒观舞,浑浑噩噩,无日无夜地沉浸在声色犬马之中。每逢大臣们进宫汇报国事,他总是不耐烦
地回绝,任凭大夫们自己办理。他根本不像个国君,朝野上下也都拿他当昏君看待。看到这种情况,朝中一些正直的大臣都感到十分着急,许多人都进宫去劝谏,可楚庄王不仅不听劝告,反觉得妨碍了他的兴趣,对这些不着边际的劝告十分反感。后来干脆发了一道命令:谁再来进谏,杀无赦。
三年过去了,朝中的政事乱成一团,但楚庄王仍无悔改之意。在这期间,他的两位老师斗克和公子燮攫取了很大的权力,斗克因为在秦、楚结盟中有功,庄成王没给他足够的报偿,就心怀怨愤,公子燮要当令尹未能实现,也怀不忿,二人因此串通作乱。他俩派子孔、潘
崇二人去征讨舒人,又把二人的家财分掉,并派人刺杀二人。刺杀未成功,潘崇和子孔就回师讨伐,斗克和公子燮竟挟持庄王逃跑。在到庐地时,当地守将戢黎杀掉了他们,庄王才得以回郢都亲政。就是经历了这样的混乱,楚庄王仍不见有甚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