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大清帝国游戏 > 第一部分空前绝后的封建王朝第一章 初建(第2页)

第一部分空前绝后的封建王朝第一章 初建(第2页)

一切准备妥当,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初九,多尔衮率领大军浩浩荡荡由沈阳出发了。

此时的清军按照多尔衮的命令,继续追击李自成的大顺军。顺治元年(1644年)十二月,豫亲王多铎在灵宝大败李自成,并向潼关推进。翌年正月,清军攻陷潼关,十八日,占领西安。此时多铎奉命南下,进军南京。当年四月,肃亲王豪格在四川凤凰山与张献忠的大西军大战,张献忠战败身亡。英亲王阿济格率吴三桂等追击大顺军到湖北通山县,李自成在九宫山战死。四月十五日,多铎率领的南下大军到达扬州,二十五日破城。五月十四,占领南京。

而后,清军继续南下,完成了统一大业。

此外,多尔衮对边疆地区的统一事业也很重视。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在清军攻占西安后,他曾下令,对嘉峪关外新疆地方“三十八国部落之长,投诚归顺者”,要抚按官察实具奏,“以便照例封赏”。对西藏,允许茶马照旧贸易,“一切政治,悉因其俗”,“番僧”可由陕西入贡。这些政策为以后的盛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他在中央政权和地方政权的建设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无论是机构的设置,还是官员的配备,大体上都沿用了明制。同时他还很注意重用人才,大胆任用降将降官,因而在很多新占领的省份和地区,迅速地建立起统治机构,直接归中央领辖。

1-4顺治帝

顺治五年(1648年)十一月,多尔衮受封为“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始终以全部的精力经营清王朝的大业,牢牢地把握着军国要务,他是大清王朝的实际缔造者。

顺治七年(1650年)十一月,多尔衮出猎于古北口外。由于意外事故,于当年十二月九日在京东喀喇城逝世,年仅39岁。他的灵柩运回北京,被尊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苏克萨哈等告多尔衮曾谋篡大位,接着由济尔哈朗等王大臣追议罪状,奉诏削爵,撤庙号,黜出宗室,财产入官,墓葬平毁,并下令多尔衮过继子多尔博归宗。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一月,乾隆皇帝经过研究这段历史之后,认为这是一起诬以谋逆、构成冤狱的案件。特降旨明示平反,恢复了睿亲王爵位,赐谥号忠,补入玉牒,仍令多尔博为嗣,让他的孙子袭承爵位,并修葺园寝,配享太庙。八月,入祀盛京贤王祠。

军师范文程

范文程,字宪斗,辽东沈阳卫人(今辽宁沈阳),生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卒于清康熙五年(1666年)。祖籍江西,自称北宋名臣范仲淹后代。曾祖范鏓,明正德进士,嘉靖时官至兵部尚书,以伉直忤严嵩离任。祖父范沉为沈阳卫指挥同知。父范楠,有两子,名文采、文程。文程少年好学,聪颖敏捷,十八岁时,与兄同为沈阳县学生员。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八旗军下抚顺,范文程与兄归顺后金。努尔哈赤于天命六年取沈阳、辽阳,七年攻西平入广宁,范文程皆从征。据清代有关文献记载,范文程蒙努尔哈赤善遇,“参与帷幄”,但语焉不详,具体情形无法知晓。

天聪三年(1629年)十月,皇太极(时称“天聪汗”)统率满蒙大军五万余人伐明,从喜峰口突入塞内,入蓟门,克遵化。范文程当时在汗之文馆,被称为“书房官”、“文臣”或生员、秀才,没有正式官衔。他虽然是儒生,但相貌堂堂,体格魁伟,倒很像是一员虎将,且临阵不惧,随军从征时,奋勇冲杀,又长于用计,能言善辩,因而立下功劳,“招抚潘家口、马栏峪、山屯营、马栏关、大安口五城”。明军围攻大安口城,他又“披甲逼阵”,“率枪炮手,杀敌甚众”。十一月十一日,皇太极统军往攻北京,留参将英俄尔岱、游击李思忠及文程与八员备御,领兵八百名,驻守遵化。明军来攻,“清军前锋被围,范文程突围力战,援之以出”。因战功显著,范文程被授予游击世职。

1-5范文程

天聪六年四月,皇太极先是征讨林丹汗。林丹汗率部逃走。后方无忧后,皇太极马不停蹄地进攻明大同。范文程与文馆同事宁完我、马国柱上疏,认为入大同,不如进攻山海关。《清实录》全文载录范文程的第一份奏疏,现摘录如下:

汗昨命臣等思想目前事宜,臣等虽愚鲁,敢不具管见以闻。沙河堡官员查发逃奔人,是头紧顾头之意,以向年之插汉儿,彼尚不敢少抗,岂敢抗汗今日之兵耶。……臣等环观今日军情,无大无小,皆以汉人为奇货,是势之必欲深入也。即欲深入,汗当先为筹算,决志无移,切不可草草,以致临期踌躇。臣等想,汗提兵到此,各相警戒,我兵一入,若得与汉人遇而大创之,是为厚幸,若退守各城,近边村屯,地薄民穷,凡我兵马,无益有损。夫既无所获,势必从原路出境,是与蒙古无异,而名利两失矣。果欲内入,当直抵北京,讯其和否,蚤为决断,由山海拆毁水门而归,以壮军威,以示无敌于天下。若计所入之关,无如雁门为便,既无沮滞,又居民富庶,可资饱腾。

汗如必欲深入,又恐无隙可乘,徒败声名耳,臣等于不得已之中,有两计焉,一计近于正大光明,一计近于吹毛求疵。所为正大光明之计者,当谕经过城池,明言插汉儿汗远遁,百姓尽为我有,因途遥徒步难行,特来与尔主讲和,并借尔地方牲畜……。所谓吹毛求疵之计者,当写书与近边官员,令彼转为讲和,勒限日期……(明官必耽延),彼时乘隙而入,惟我所欲为矣。入则利在深入,不入则就此回兵,庶为上策,勿徒劳兵卒也。

这份奏疏是宁完我、范文程、马国柱三人合奏,宁完我是辽阳人,天命年间被俘为奴,天聪三年以“通文史”被皇太极召入文馆办事,授为参将。马国柱原系明朝生员,进入文馆后于天聪八年考中举人。此疏虽未注明由谁执笔撰写,但既系三人“公疏”同奏,把它作为反映文程之水平的材料,还是不会错的。

此疏的文字相当粗糙,毫无文采,有的句子使人难解其意,把它与乾隆初撰修的《清太宗实录》所记的这一奏疏相比,便可不言而喻了。比如,原疏一开始称:“汗昨命臣等思想目前事宜,臣等虽愚鲁,敢不具管见以闻。”“思想”两字,恐非当时高人雅士习用之词,既愚又鲁,还加“管见”两字,也太累赘啰唆。乾隆修之实录将其润色为:“皇上昨命臣等筹度目前事宜,臣等虽愚,敢不竭所知以闻。”两相比较,乾隆修实录的史官,将原疏之“思想”改为“筹度”,去一鲁字,再把“具管见”变为“竭所知”,虽仅小小变动,显然使其比较文雅略有文采了。再举一例,原疏有“沙河堡官员查发逃奔人,是头紧顾头之意”。什么叫“查发逃奔人”?表述太不通顺了。乾隆版改为“查发逃去人民,以还我者”,一下子就使人们明了其意,知道是明朝官员将从后金逃去的人丁查出送还。至于所谓“头紧顾头”,很显然是地方性的通俗口语,不易为他省人知晓,乾隆版改为“是不过暂救目前之急”,使其文字表达水平大为提高。全文类似语病,随处可见。

另外此时作为智囊的范文程等人,对于时局的认识还显得十分幼稚。范文程、宁完我与众多后金将领一样,主张大举深入,直捣京师。分析当时形势,后金男丁不过六万,加上汉军、蒙古各一旗,也不过八万多人。由于努尔哈赤晚年对于汉人的屠杀和虐待,导致很多人口流向明朝。此时后方蒙古林丹汗虽然逃走,但一直等着反咬后金一口。南面朝鲜,既怀天聪元年被迫订立城下之盟屈服于金之新恨,又念念不忘二百余年忠于大明的长远历史,一心要摆脱后金压抑与明联合抗金。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明朝,更是不忘恢复天朝秩序,并于天聪四年,收复永平、遵化四府州县,迫使勇猛善战的阿敏贝勒狼狈逃回沈阳。

处于如此形势,后金要是再直捣京师,结果应该是只有一个,有去无回。范文程等三个智囊显然缺乏唯物辩证的思维,太过于激进,自然遭到了皇太极的训斥。

当时范文程大学士,绝对不是有勇无谋之人,在后来的无数次战争和权力的争斗中,他也迅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军师,一位皇太极,顺治都可以托付的股肱之臣。

不让须眉孝庄皇后

清代太宗皇太极妃,谥号孝庄。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之女。是清朝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颇受关注的人物。孝庄皇后出生于蒙古科尔沁部的一个显赫家庭。在明末东北各族各部的混战中,她作为政治联姻的纽带,嫁给崛起于白山黑水的后金“英明汗”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为侧福晋,时年十三岁。在后金的一步步成功中,她逐渐卷入一场又一场政治斗争的漩涡,并展示出了她卓越的政治才华,逐步确立了稳固的地位,并成为清初政坛上的一个一言九鼎的人物。

历史上孝庄皇后的功绩可以是清代任何一位皇后所不能及的,虽然她有能力可作为中国第二个武则天,然而她没有。朝廷大臣也有要求她垂帘或是临朝的,但是她都婉言拒绝了,为了辅佐自己的儿子和孙子而活,这是最让人敬佩的。这就是她的境界,她是不想被后人指责,不想乱了朝政,她一生的心头愿望就是为了大清朝,只要大清兴盛她什么都可以牺牲!她一生辛劳的辅佐一代又一代皇帝,为了丈夫为了儿子付出那么多,且不说她的委屈有多少,承受了多少常人没承受过的苦与累,她日积月累的辛劳就证明了她的伟大。自古女人想撑起一切是谈何容易的啊,无数的阻力与背后的唾骂,她没有把功名看重,只想做个无名功臣,兴旺大清!所以我们后人还是理解她的,为她的善良与英明一世而感动!

孝庄皇后一生经历清初四朝,正是由乱到治的关键历史时期。她全力辅佐皇帝,对调和清宫内部矛盾和斗争,稳定清初社会秩序,促进国家的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后世称之为“清代国母”。

皇太极猝死,诸王兄弟相争为乱,窥视神器。皇太极长子豪格,弟多尔衮、阿济格、多铎均紧张地四处活动,不惜兵戎相见。在这关键时刻,孝庄凭着自己的姑姑是皇太极的正宫皇后以及自己的宠贵地位和聪明才智,笼络各方势力,尤其是关键人物多尔衮和代善。代善虽然当时年事已高,对皇帝位置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但是他地位尊贵,对清朝初期王爷们的言行有着一定的控制作用。而多尔衮年轻,军功卓著,掌握两白旗的兵权。豪格是皇太极长子,建立很多军功,是两黄旗的拥护者,也是皇位的有力竞争者。孝庄在这三人中,利用了自己的智慧,让自己唯一的儿子福临登上皇位。

1-6孝庄皇后

清初战乱频繁,国库空虚,兵饷不足。孝庄经常将后宫省下的钱物拿出来赈济兵民。她这种节省宫中开支赈济灾民的做法,一直影响到康熙、雍正两朝。

康熙8岁丧父,同一年又丧母,幼年由孝庄抚养成长,又赖孝庄辅政。孝庄不过多出面参政,然而康熙处理国家大事,必先征求她的同意再做决定。

康熙十一年,孝庄有病去赤城洗温泉,《清圣祖实录》中详细记载了一路之上,康熙对祖母扶前围后,体贴入微。在外期间,京师来报,康熙皇二子、4岁的承佑得急病离开了人世,康熙强忍悲痛不让孝庄知道。康熙在外狩猎,曾派快马将新鲜瓜果等送进宫,让祖母尝鲜,在给祖母的信中都称呼自己为孙臣。对祖母的孝敬可见一般。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