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一位西方学者说:“西方最关注的中国古代杰出入物是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在中华文明史上开创了一个时代,由他奠基的大清帝国,到康乾盛世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大帝国。作为大清帝国的奠基人,努尔哈赤对清代历史既播下了“康乾盛世”的种子,也遗传了“光宣哀世”的基因。
清军入关
清朝经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两代60年的努力奋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民国富强。而南面的明王朝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已经趋于没落。清军入关,统一中原的时机已经成熟。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大顺军”攻入明朝首都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明王朝至此宣告灭亡。李自成的义军进京后,立刻就暴露出农民小生产者所固有的弱点,他们不能冷静地考虑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他们还仅仅控制华北的一部分地区,怎样展开下一步攻伐和收编明政府的残部;怎样提出一些安定社会的建设性纲领;如何对付令明政府头痛了几十年的关外满洲贵族的军事威胁,等等。只是沉浸于占领北京的狂欢之中,以所谓“追赃”为由搜刮明朝官僚的钱财,整个大顺军上下军纪松懈,追求享乐。
1-1清代凉帽
这时,镇守山海关的前明朝总兵吴三桂,手中还握有五万左右的精锐部队。李自成派人招降他,还送去了四万两犒劳其军队的银子。吴三桂一开始准备归附大顺朝,但后来听说农民军拘禁了他的父亲吴襄,农民军宰相刘宗敏抢去了他的爱妾陈圆圆,便勃然大怒,决定与大顺军为敌。不久,著名诗人吴伟业写了一首名为《圆圆曲》的诗,其中有“痛哭六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两句,说的就是这件事情。吴三桂精通军事,知道不能同时两面作战,于是转而向其昨天的敌人满洲贵族投降,请求清兵入关与他一起联合攻打李自成。
再说清朝的皇太极,在1643年8月突然生病而亡。满洲贵族内部经过一番争斗,皇太极的第9子、年仅六岁的福临即位,年号定为“顺治”,而由皇太极的弟弟、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多尔衮辅政。1644年4月吴三桂乞降时,多尔衮觉得这是夺取中原的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马上答应了吴三桂的请求。
1-2皇太极
李自成得知吴三桂降清的消息后,亲自率领大顺军向山海关进发。
大顺军与吴三桂的军队在山海关边的一片石地区展开了激战。双方正打得难分难解之时,由多尔衮亲自率领的14万清朝精锐部队出现了,在两面夹击下,大顺军迅速崩溃。多尔衮即命吴三桂为先锋,追击李自成的大顺军。李自成率残部退出北京,往陕西方向转移。
李自成与吴三桂的山海关决战的最大赢家是大清国的君臣。他们的先辈们跃马弯弓,驰骋东北,却从未涉足过山海关门,现在居然不损一兵一卒就打开了这个险关的大门,怎不令他们狂喜。努尔哈赤、皇太极梦寐以求欲取明朝而代之的夙愿,在他们手里终于变成了现实。
1644年5月初,多尔衮率满洲铁骑进入北京。同年10月,顺治帝由盛京迁都北京,重新进行祭天告地的登基典礼,第二次即皇帝位。从此,一个统治全中国的清朝真正开始了它的进程,它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第一功臣--多尔衮
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十月二十五日出生,生母是大妃乌拉那拉氏,是皇十二子阿济格、皇十五子多铎的同母兄弟,清代八家“铁帽子王”之一,是大清王朝统一天下的第一大功臣。
多尔衮小的时候就很聪明。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初一,皇太极继承汗位,当时多尔衮只有15岁,即授封为贝勒。后金天聪二年(1628年)三月,17岁的多尔衮随皇太极出征察哈尔多罗特部并立下战功,皇太极赐号为“墨尔根代青”。“墨尔根”是满语,是聪明的意思,“代青”是蒙语,意为善战者,从此就有了聪明善战的美名。后来他又与明军多次作战,逐渐成为了后金军队的主要军事统帅之一。天聪五年(1631年)七月,皇太极设置六部,多尔衮执掌吏部事务,当时他只有20岁。
多尔衮连年领兵打仗,英勇善战,足智多谋。天聪五年(1631年)多尔衮随皇太极围攻大凌河的明军时,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夺取了大凌河战役的
胜利。接着又乔装成祖大寿的败军,夜袭锦州,斩杀守城明军。天聪七年(1633年)六月,皇太极召集诸王大臣商议在明朝、朝鲜、察哈尔三者中应该先征讨哪个时,多尔衮提出了应该整顿兵马,入围北京、进而夺取全国政权、以征明为先的主张。皇太极采纳了他的建议,从此,清军的所有军事行动都是围绕着这一主张而展开的。
1-3多尔衮
天聪八年(1634年)五月,多尔衮随皇太极伐明,攻克了保安,夺取了朔州。天聪九年(1635年)二月,多尔衮奉命与岳托、萨哈廉、豪格等率大军去招抚察哈尔部林丹汗之子额哲,顺利地解决了蒙古问题。在回来的途中,多尔衮率领额哲等从山西平鲁卫进入明边,直至朔州一带地方,总共俘获了人畜7万多。八月,多尔衮等凯旋而归,向皇太极呈献了得自林丹汗处的元代传国玉玺,皇太极认为这是天赐至宝,为一统万年之瑞,因此,改元天聪为崇德,改国号为清。
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多尔衮被晋封为和硕睿亲王,那时他才25岁。崇德三年(1638年)八月,多尔衮被封为奉命大将军,率兵攻打明朝边境,大掠京畿以及山西、山东、天津等地,攻破了大小四十多座城,招降了六座城,俘获人口25万,第二年四月凯旋而归。崇德五年(1640年),在屯田义州、围攻锦州时,由于驻地牧草殆尽,多尔衮倡议移营就牧,皇太极以违犯军令为名,将他降为郡王。崇德七年(1642年),清军打下松山,洪承畴归降,随后又攻克了锦州,祖大寿投降,接着攻克了塔山、杏山等要地。当年七月,皇太极恢复了多尔衮的亲王爵位。在大清王朝打江山的过程中,凡有重大军事行动,常以多尔衮为主帅。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皇太极在沈阳暴逝,宗室中很多人倾向于支持多尔衮争夺皇位,多尔衮为了谋求清廷内部的统一,顾全大局,采取折中方案,立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6岁的爱新觉罗·福临即位,年号顺治,意为“顺利治国,统一华夏”之意,自己和济尔哈郎共同摄政,负责实际政务。
多尔衮在宣誓辅政之后,就一步一步地将朝政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成为“首席摄政王”。而年幼的顺治帝根本不能主事,因此,清军入关统一中原实际上是在多尔衮的领导下完成的。
多尔衮率领清军入关,以及入关后的统一大业,是与范文程的襄助分不开的,范文程祖籍沈阳,其祖父官至明朝兵部尚书。崇德初年,皇太极任命范文程为内秘书院大学士,进职二等甲喇章京,参与机密。范文程虽系汉人,但头脑清醒,有大略,深得清朝统治者的信任。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初四,当多尔衮即将率师伐明之际,范文程向他提出了如下统一中原的方略:
(1)明朝腹背受敌,进军关内的时机不能错过。
(2)中原地区应一举平定。
(3)农民军将是角逐的对手。
(4)进攻内地时,应注意军纪。
(5)据守关内据点,稳扎稳打。
范文程的这些建议,对当时执政的多尔衮影响极大,事实上多尔衮入关后的行动,均依照范文程的奏书拟议,未作大的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