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孟子品读国学经典有印章 > 第9章 万章 上(第4页)

第9章 万章 上(第4页)

万章问道:“拿行动来表示,是怎样的呢?”

孟子答道:“天子能够向天推荐人,却不能强迫天把天下给予他;正如诸侯能够向天子推荐人,却不能强迫天子把诸侯的职位给与他;大夫能够向诸侯推荐人,却不能强迫诸侯把大夫的职位给予他。从前,尧将舜推荐给天,天接受了;又把舜公开介绍给百姓,百姓也接受了;所以说,天不说话,拿行动来表示罢了。”

万章又问:“请问所谓推荐给天,天接受;公开介绍给老百姓,老百姓接受,何以见得呢?”

孟子说:“派他去主持祭祀,—切神灵便都来享用,这就是天接受了;派他去主持政事,政事搞得井井有条,老百姓安居乐业,这就是老百姓接受了。天给他,人给他,所以说,天子不能将天下给与人。舜辅佐尧二十八年,不是人的力量所能办到,这是天意。尧逝世后,守孝完三年孝了,舜到南河之南去回避尧的儿子,好让他继承帝位。天下的诸侯朝来见天子的,不到尧的儿子那里去,却到舜那里去;进行诉讼的不到尧的儿子那里去,却到舜那里去;歌功颂德的不歌颂尧的儿子却歌颂舜。所以说,这是天意。这样舜才回到京都,坐上天子的位子。要是舜住在尧的宫廷里,逼迫尧的儿子让位,这简直是篡夺,而不是上天给予。《太誓》说过,‘天看事物是通过老百姓的眼睛来看的,天听语言是通过老百姓的耳朵来听的’,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品评]

此章全部是孟子与学生万章的对话,阐述了孟子关于“孝”、“悌”和“君权神授”的思想。

孟子的“君权神授”思想包括以下方面:第一,上天体恤下民,给他们设立君主来治理天下,这个君主一旦确立了,他就是上天意志的代表者和体现者,就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第二,天子的地位和权力以及这种地位和权力的推移和转让,都是“天意”决定的。第三,上天之所以选择某个人做天子,是因为这个人能够行孝道;能行孝道的人,一能孝敬父母,二能孝敬祖先,三能孝敬天地鬼神,所以上天选择这祥的人做天子。第四,天意就是民意。天意决定把君权授予谁,民意就反映出拥护谁。第五,上天选定了天子以后,还要选择一个先知先觉的贤臣来辅佐天子,使“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使贤臣襄佐天子,匡正黎民,治理天下。

6,天之命舜荐禹之于天

王所在天下之民从之

[原文]

万章问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有诸?”

孟子曰:“否,不然也。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昔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①,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②,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③,曰,‘吾君之子也。’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④。舜之相尧、禹之相舜也,历年多,施泽于民久,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于民未久。舜、禹、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荐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继世以有天下,天之所废,必若桀纣者也,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伊尹相汤以王于天下,汤崩,太丁未立,外丙二年,仲壬四年,太甲颠覆汤之典刑,伊尹放之于桐⑤。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于桐处仁迁义。三年,以听伊尹之训己也,复归于亳⑥。周公之不有天下,犹益之于夏、伊尹之于殷也。孔子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

[注解]

①阳城:山名,在河南省登封县以北。②箕山:在今河南登封县东南。③启:禹的儿子。④丹朱:尧的儿子,名叫朱,封于丹,所以叫丹朱。舜之子:舜的儿子名叫商均。⑤桐:地名,是今河南商丘以西,位处当时商朝国都的西南方。⑥亳(bó):地名,在今河南偃师县西。

[译文]

万章问道:“有人说,‘到禹的时侯道德就衰微了,天下不传给贤圣的人,却传给自己的儿子。’这话可靠么?”

孟子答道:“不,不是这样的;天要授予贤圣的人,便授予贤圣的人;天要授予君主的儿子,便授予君主的儿子。从前,舜把禹推荐给天,十七年之后,舜去世,三年之丧完毕,禹为着要让位给舜的儿子,自己便躲避到阳城去。可是,天下百姓的跟随禹,正好像尧死了以后他们不跟随尧的儿子却跟随舜一样。禹把益荐给天,七年之后,禹去世,三年之丧完毕,益又为着让位给禹的儿子,自己便躲避到箕山之北去。当时朝见天子的人,打官司的人都不去益那里,而去启那里,说道,‘他是我们君主的儿子呀。’歌颂的人也不歌颂益。而歌颂启,说道:‘他是我们君主的儿子呀。’尧的儿子丹朱不好,舜的儿子也不好。而且,舜帮助尧,禹帮助舜,经历的年岁多,对百姓施与恩泽的时间长。启很贤明,能够认真地继承禹的传统。益帮助禹,经历的年岁少,对百姓施与恩泽的时间短。舜、禹、益之间相距时间的长短,以及他们儿子的好坏,都是天意,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没有人叫他们这样做,而竟这样做了的,便是天意;没有人叫他来,而竟这样来了的,便是命运。

“普通人却能享有天下的,道德一定得像舜和禹,而且又有天子的推荐,所以孔子就没能享有天下。继承父祖之业而享有天下的人,天意所要废弃的,一定是像桀纣那样暴戾的人,所以益、伊尹和周公也没能享有天下。伊尹辅佐汤统一了天下,汤去世后,太子太丁早死没有做天子,外丙在位两年,仲壬在位四年,他们都死得早,继承王位的太丁的儿子太甲破坏了汤王制订的法典,伊尹便把他流放到桐去。三年之后,太甲悔过自新,痛改前非,就在桐那里力求做到心存仁爱,行事合宜,三年中,虚心听取伊尹对自己的教诲,这样就又回到了亳地。周公的不能享有天下,就和益在夏朝,伊尹在殷朝一样。孔子说过‘唐尧虞舜让位给贤者,夏商周三代帝位子孙世代相传,道理都是一样的。’”

[品评]

《孟子》此章与史书所记相去甚远,而且以“天命”之说淡化残酷的政治斗争。禹原计划按照禅让制将天子位传给在治水中立有大功的伯益,但其子启却用暴力对付伯益,最终将他杀掉,夺取了“天子位”。根本没有温情脉脉的让位之事,夏启和大禹都是政治家坯子,有极高的政治天分。夏启还曾镇压过一个反对他破坏“禅让”的部落。他的权力是靠武力抢来的,和天命无关。《史记》记载:夏启为王,在钧台(今河南省禹县境内)设宴款待各部落君长。有扈氏不满夏启对“禅让制”的破坏,坚决拒绝出席宴会,这让夏启非常恼怒。他率领军队讨伐有扈氏。出征前誓师,进行了广泛的战争动员。

夏王的军队和有扈氏会战于甘(今河南洛阳),获胜。夏启灭了这个部落,将其百姓全部罚为奴隶。哪些没有朝觐和观望的部落纷纷来进贡。《史记》记载:天下咸朝。夏启立国后,正无处立威,未曾想有扈氏就撞在了枪口上。这正好让夏启“杀鸡儆猴”,吓唬哪些还在观望的部族。夏启灭“有扈氏”,犹如大禹诛“防风氏”,都是为了树立其威权。由此可见,孟子之说根本不可信。

7,伊尹者非以汤烹事君

贤者道以天下为己任

[原文]

万章问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汤。’有诸?”

孟子曰:“否,不然。伊尹耕于有莘之野①,而乐尧舜之道焉。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汤使人以币聘之②,嚣嚣然曰:‘我何以汤之聘币为哉?我岂若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哉?’

“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吾岂若于吾身亲见之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

“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④。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圣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矣。吾闻其以尧舜之道要汤,未闻以割烹也。《伊训》曰:‘天诛造攻自牧宫,朕载自亳⑤。’”

[注解]

①有莘:古称国名常在前加“有”,当时的莘国约在今河南省陈留县东北。②币:束帛,古代相见所用的礼物。③内:同“纳”。④说(shuì):游说。⑤《伊训》:《尚书》逸篇之一。牧宫:桀的宫室名。载:开始。亳:殷朝都城名。

[译文]

万章问道:“人们有这样一种说法,‘伊尹用烹调的技术去干求汤王。’真有这个事吗?”

孟子说:“不,不是这样。伊尹在有莘国的田野里种田,很称道尧舜的道理。不符合尧舜的大义,不符合尧舜的道理的事情,就是拿天下这样的禄位给他,他是不看的;牵四千匹马给他,他也是不看的。不符合尧舜的大义,不符合尧舜的道理的,一棵草芥也不给别人,一棵草芥也不拿别人的。汤派人用货币聘请他,他不在意地说:‘我要汤的聘金做什么呢?这哪里比得上我在田野里,以尧舜之道自乐呢?’

商汤几次派人去聘请他,不久,他便彻底地改变了态度,说:‘我与其住在田野之中,以尧舜之道作为自己的快乐,我为什么不去使现在的君主成为尧舜一样的君主呢?我为什么不去使现在的百姓成为尧舜时代一样的百姓呢?我为什么不去使尧舜时代的盛世在我这个时代再现呢?上天生育人民,就是要让先知先觉者使得后知后觉者有所觉悟。我是百姓中的先觉者,我就应该以尧舜之道使现在的老百姓有所觉悟。如果我不去使他们有觉悟,那么又有谁去做此事呢?’伊尹认为,如果天下的老百姓中,有一个男子或一个妇女没有受到尧舜之道的惠泽,便犹如自己把他们推进了山沟中一样。

“他是这样自愿把天下的重担挑在肩头,所以跑到汤王那里就用讨伐夏桀、拯救百姓的事向他游说。我没有听说过屈曲自己却能匡正别人的,更何况屈辱自己而去匡正天下的呢?圣人的行事各不相同,有的远离君主,有的接近君主,有的离开朝廷,有的不愿离开,但是归根结底,只是洁净自身罢了。我只听说伊尹用尧舜之道来邀结汤王,没有听说用烹调技术去干求汤王的事。《伊训》里说:‘上天的惩罚由夏桀自己造成,我和汤王谋伐夏桀却是从亳都开始的。”’

[品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