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守信得来的信用,很可能只因为一次失信就人格破产。所以,爱惜信用的人一定谨慎行事,千万不可走错一步。
——松下幸之助
做人办事时,一定要懂点“心机”,让你的信用代表你,让你的名字走进每一个与你打过交道的人心中,要使对方信赖你,觉得你是个可靠的人。
“敦厚之人,始可托大事”,一个人如果不够诚实,不讲信誉,往往在政治上成为两面派;在社会上成为图利弃友的市侩小人,这样的人是没有朋友的。交友如果不交心,一切都不会长久。人与人之间办事儿需要以诚相待,以信相交。真正的大丈夫要言而有信,诚实可靠。在与朋友交往中,要言行一致,信守诺言。孔子经常教育他的学生要“言必信,行必果”,这就是要求说话一定要算数,说到做到;办事儿一定要果断,不能犹豫不决。曾子把老师的话牢记在心,每天晚上睡觉前,他都要进行反省:“给人家办事儿,我做到诚心尽力了吗?对待朋友,我有没有不诚实,不守信用的地方呢?老师的教诲我认真复习过了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曾子一直这样严格要求自己,成了很会办事儿的知名人士。
五出祁山时,诸葛亮鉴于前几次出祁山所导致的久战兵疲,采纳了长史杨仪的建议,把兵力分为两部,轮番出击。第一批兵力率先出征,过了一天再由第二批兵力替回,第二批兵力出征一百天后,再由经过休整的第一批兵力替回,如此循环轮换,保证了军队士气的持久。为使轮番出击的战术得以顺利实施,诸葛亮明令规定:“违限者按军法处治”。
兵出祁山后,后方粮草屡催不到,营中乏粮。诸葛亮攻下卤城后施计抢割陇上麦,以充军粮。然后,又在卤城外设伏兵击败魏军的偷袭。司马懿发檄文征调雍、凉二州的20万人马前来助战。此时,蜀兵轮换期已到,后方汉中的兵马已出川口,送来公文,只待会兵交换,诸葛亮传令前线军兵返回后方,征战百日的士兵们各个收拾行装,准备归程。
正在这时,孔礼引领的雍、凉人马20万已经来到,与郭淮会合,去袭剑阁,企图截断蜀兵归路。司马懿亲自引兵攻打卤城。蜀兵听后都很惊恐,形势危急。杨仪建议诸葛亮变通一下,先留下旧兵退敌,待新兵来到再换班。诸葛亮说:“不可。吾用兵命将,以信为本。既令在先岂可失信?且蜀兵应去者,皆准备归计,其父母妻子依扉而望;吾今便有大难决不留他。”随即传令归兵当日起程。众军得知,万分感激,异口同声大呼:“丞相如此施恩于众,我等愿且不回,各舍一命,大杀魏兵,以报丞相!”诸葛亮对众说;“尔等该还家,岂可复留于此?”军兵们却执意要出战,不愿回家。诸葛亮下令人马出城列阵,西凉兵马长途远征,人困马乏,刚要安营,蜀兵齐出,人人奋勇,将锐兵骁,杀得魏兵“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不论在生活上或是工作上,一个人的信用越好,就愈能成功地打开局面,做好工作,你应对的客人愈多,你的事业就做得愈好。
所以,你必须重视你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生活总是照顾那些讲话算数的人,食言则是最不好的习惯,你必须改正自己的缺点,成功地推销你自己,不管你在什么情况下办什么事情,总要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你用自己的行动说服别人的异议,让他们亲眼看到你所做的都是为了他们的利益。为了遵守诺言,你可以放弃其他,给人一个可信的面孔。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商鞅为了尽快实施自己的变法主张,不惜设定计谋树立“守信誉”的形象。
公元前350年,商鞅积极准备第二次变法。商鞅将准备推行的新法与秦孝公商定后,并没有急于公布。他知道,如果得不到人民的信任,法律是难以施行的。为了取信于民,商鞅采用了这样的办法。
这一天,正是咸阳城赶大集的日子,城区内外人声嘈杂,车水马龙。时近中午,一队侍卫军士在鸣金开路声的引导下,护卫着一辆马车向城南走来。马车上除了一根三丈多长的大杆外,什么也没装。有些好奇的人便凑过来想看个究竟,结果引来了更多的人,人们都弄不清是怎么回事,反而更想把它弄清楚。人越聚越多,跟在马车后面一直来到南城门外。军土们将木杆抬到车下,竖立起来。一名带队的官吏高声对众人说:“大良造有令,谁能将此木搬到北门,赏给黄金10两。”
众人议论纷纷。城外来的人问城里人,青年人问老年人,小孩问父母……谁也说不清是怎么回事。因为谁都没听说过这样的事。有个青年人挽了挽袖子想去试一试,被身旁一位长者一把拉住了他,说:“别去,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搬一棍木杆给10两黄金,咱可不去出这个风头。”有人跟着说:“是啊,我看这事儿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
人们就这样看着、议论着,没有人肯上前去试一试。官吏又宣读了一遍商鞅的命令,仍然没有人站出来。
城门楼上,商鞅不动声色地注视着下面发生的这一切。过了一会儿,他转身对旁边的侍从吩咐了几句。侍从快步奔下楼去,跑到守在木杆旁的官吏面前,传达商鞅的命令。
官吏听完后,提高了声音向众人喊道:“大良造有令,谁能将此木搬至北门,赏黄金50两!”
众人哗然,更加认为这不会是真的。这时,一个中年汉子走出人群对官吏一拱手,说:“既然大良造发令,我就来搬,50两黄金不敢奢望,赏几个小钱还是可能的。”
中年汉子扛起木杠直向北门走去,围观的人群又跟着他来到北门。中年汉子放下木杆后被官吏带到商鞅面前。
商鞅笑着对中年汉子说:“你是条好汉!”商鞅拿出50两黄金,在手上掂了掂,说:“拿去!”
消息迅速从咸阳传向四面八方,国人纷纷传颂商鞅言出必行的美名。商鞅见时机成熟,立即推出新法。第二次变法就这样取得了成功。
这就是说,你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对工作、对家庭、还是对社会,都应有一颗诚实守信的心,让信用代表你,让对方信赖你。
如果,你以前没有运用这个秘诀,那么,你现在便开始吧!
不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讲一个“信”字,诸葛亮就是用一个“信”字激发了将士们的士气。人无“信”不立,让“信”成为你的奠基石。
6.上梁不正下梁歪
在没有学会征服自己之前就去寻求统治他人,其结果肯定是徒劳无益的。
——斯宾塞
领导不能做到公正,原因是无法端正自己的内心。内心端正了,处事就没有偏私。端正自心,首先要端正自身,自身端正了,家庭就能端正,国家就能端正,天下就能端正。
《大学》认为领导用人的根本在于修身,修身的根本在于正心。孔子说:“自己率先端正了,天下还有谁不敢端正?”傅玄说:“领导立德的根本没有比‘正心’更重要的了。心正而后才能身正,身正而后才能让左右的人正,左右正而后才朝廷正,朝廷正而后才国家正,国家正而后才天下正。反过来说,天下不正要从国家建设做起,国家不正要整顿朝纲,朝廷不正要整顿文武百官,左右不正,当领导的就要从加强自身修养做起,自身不正要从修心做起。修养的对象越贴近,所带来的影响、效果越久远。大禹、成汤肯责备自己,所以国家兴旺,显得生气勃勃。”这是大端正!端正了自心,就端正了自身;端正了自身,就端正了别人。
《论语》中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也是告诫领导者必须品行端正,谨慎从事,以身示范。
领导者乃世人的榜样,他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喜怒哀乐,直接影响到部属和群众。如果他自身的行为规范得体,即使不制定任何法令(规章)、制度,人们也能自然地效法他的行为,走正道,做正事。然而,如果他自身的行为不正,胡作非为,即使制定严格的法令、法规,人们也不会执行。
在我国农村,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群众看干部的什么?群众看干部如何说,更重要的是看干部怎么做。上梁不正下梁歪。做领导的念歪了经,做歪了事,部下和百姓自然是以歪就歪。相反,做领导的要使部下听命于己,要取信于百姓,建立良好的领导者形象,应先自己规规矩矩,扎扎实实地做出个样子来。
曹操当年在军中能享有较高的威望,大小将士都乐于为他卖命,对他唯命是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能从自己做起,以此使将士心服口服。在寿春城大战袁术后曾发生过这么一件事:曹操班师回府时,路经一带麦田,曹操传令大小将校,不得践踏麦禾,违者处斩。事也奇巧,曹操的坐骑受惊乱跑,踩坏了大片麦田。事情发生后,曹操不愿践踏自己制订的法纪,便找来行军主簿,要他依法整治自己,主簿不敢,曹操深明大义,说:“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众?”于是抽剑就要自刎。众人再三劝说,郭嘉劝道:“古者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丞相自统大军,岂可自戕?”郭嘉拿出“春秋”来给曹操找了个台阶,曹操于是采取了个折衷的办法:割发代首。三军见此,哪个还敢拿鸡蛋去碰石头?这样看来,先做出样子对领导者树立威信,取得成绩十分重要。
在台上说得唾沫横飞,还不如身体力行做一回来得有鼓动性,有号召力。嘴上说得天花乱坠,讲得振振有词,做起来又是另一套,倒不如不讲不做。因为这样言行不一,无异于在脸上刻下“伪君子”几个字,让人看了骤生反感之心。一个领导者只有严格地要求自己,起带头表率作用,才能服众。更何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只有自己愿意做的事,才能要求别人也去做;只有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才能要求别人也去做。
作为一个领导,怎样才能让你的员工为你尽心效力呢?首先你要做到心系员工,一切为员工着想,在员工当中树立起你的形象。起个模范带头作用。从曹操身上汲取一点精华,对你的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