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三国演义智慧 > 第三章 自抬身价 多为自己做广告(第2页)

第三章 自抬身价 多为自己做广告(第2页)

——富兰克林

“威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咚咚。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这是演义第五回中赞扬关羽温酒斩华雄这一壮举的诗篇。然而,对于关羽来说,与华雄交手的这一机会真是得来不易。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袁绍为盟主,袁术为督粮官,孙坚为先锋,曹操是联合讨伐董卓的发起人,在各路诸侯中也很有地位。刘备当时不过是个卑小的县令,关羽、张飞一个是马弓手,一个是步弓手,受诸侯之一、影响不大的公孙瓒之邀,也参加了讨伐董卓的行动。董卓部将华雄当先率精兵5万,迎战袁绍等人,众诸侯出师不利,接连受挫。华雄勇敢善战,先斩鲍信的弟弟鲍忠,攻破孙坚的营寨。接着又杀了袁术的骁将俞涉、韩馥的大将潘凤,众诸侯大惊失色。袁绍说:“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话音刚落,关羽大呼而出:“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袁绍问关羽现居何职,公孙瓒告诉他是刘备手下的马弓手。袁术大喝:“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曹操急忙出面:“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袁绍说:“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所笑。”曹操说:“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经曹操苦劝,关羽才得以出战华雄。临行前,曹操命令赐热酒一杯为他壮行,关羽让暂且斟下,提刀上马。不多时,关羽回帐,把华雄的人头掷在地上,曹操所赐之酒尚温。这时,张飞高声大叫:“俺哥哥斩了华雄,不就这里杀入关去,活拿董卓,更待何时!”袁术大怒:“俺大臣尚自谦让,量一县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扬威?都与吾赶出帐去!”曹操说:“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袁术说:“既然公等只重一县令,我当告退。”曹操怕闹翻,让公孙瓒带刘备、关羽、张飞回寨,暗使人送酒肉抚慰三人。

善于自我推销的人,虽然有可能面临着失败和被人嘲讽的可能,但这正是人生走向成功的关键一步,历史上便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奇人异士,他们通过自我推销而走上了成功的人生之路,毛遂自荐便是最出名的一个例子。

毛遂自荐的故事历来被人们所熟知,这就说明了有才华的也要善于表达自己,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毛遂勇敢的站出来推销自己,历史还会记下他的名字吗?

公元前258年,秦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出使楚国,与楚联盟抗秦。

平原君准备带领二十名精明强干、文武兼备的门客跟随。他精心挑选了一番,只选出了十九名,再也选不出中意的人了。这时门客中有个叫毛遂的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我听说您将要出使楚国,准备带家中门客二十人,现在还缺一人,希望您就把我当成其中的一员吧。”

平原君说:“先生到我的门下几年了?”

毛遂说:“已经三年了。”平原君说:“有才能的人处在世上,就像是一把锥子放在口袋里一样,那锋利的锥尖很快就会透出来。如今先生在我门下住了三年,可左右的人没有称颂你的,我赵胜也没有听说你呀。这似乎说明你没有什么才能,先生还是留在家里吧。”毛遂说:“我只是今天才请求你把我装进口袋里去罢了。假如我这只锥子早一点进口袋里,早就脱颖而出了,难道仅仅只是露一点锋芒吗?”

平原君于是答应带毛遂与十九人同去楚国。

到了楚国,平原君和楚王在朝廷上谈论合纵抗秦大事,毛遂与其他十九人在台阶下等候。他们从早晨一直谈到中午竟毫无结果。其他门客对毛遂说:“先生你上去谈一谈吧。”

毛遂于是拿着宝剑,沿着石阶,一步步走上去,对平原君说:“合纵的利害关系明明白白,两句话就可以说完,可是今天太阳一出来就开始讨论,直到中午还没有结果,这是为什么呢?”

楚庄王问平原君:“这人是干什么的?”平原君说:“是我的门客”。楚王呵叱道:“还不给我退下去,我正在同你的主人说话,你来干什么?”毛遂按剑而上前说:“大王竟敢如此呵叱我毛遂,凭借的是楚国人多吗?眼下,在十步之内,大王无法依仗人多势众,大王的性命就悬在我手中。我的主人在眼前,你呵叱我干什么呢?况且,我听说商汤凭方圆七十里的土地就可以在天下争王,周文王凭方圆百里的地盘,而使诸侯归附称臣,哪里是仅因为他们的兵多呢?现在楚国有方圆五千里的土地,拿着兵器的将士亦有百万,这是你称霸的极好资本,天下谁能抵挡呢?然而事实上楚国却连连受辱。白起,只不过是秦国的末将,仅率领几万人马,就敢起兵与楚作战。第一战就拿下了你的鄢、郢,第二仗就烧毁了你的夷陵,第三仗污辱了大王的宗庙,这是世世代代的怨恨,连赵国也为之感到羞耻,但是大王却淡忘了这种刻骨仇恨。合纵之事,主要为的是楚国,而不是赵国啊!你还有什么拿不定主意呢?”楚王被说服了,当场表示:“是的,的确像先生说的,为保全我楚国的江山社稷,我们参加抗秦。”毛遂问:“大王决定了吗?”楚王说:“决定了。”毛遂对左右的官员说:“请把狗、鸡、马的血拿上来。”毛遂捧着盛血的铜盆跪着献给楚王,说:“那就请大王和我的主人平原君歃血而盟吧。”就这样,楚赵联合抗秦的盟约就确定了。

毛遂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最终说服了楚王,使赵国暂时避开了强秦的威胁,毛遂这个未放入袋的锥子也最终脱颖而出,成了平原君门下的重要食客。

做人要有真本事,滥竽充数之人虽然可以蒙蔽别人一时,却不可能蒙蔽别人一辈子。但做人也怕有了真本事也不会表达自己,空有一身才华却无人赏识,正所谓是“好酒也怕巷子深”,所以一个人若想出人头地,适当的时候站出来推销自己,要比躲在角落里等着被人发现强百倍、千倍都不止。

4.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生命是每一个人所重视的;可是高贵的人重视荣誉远过于生命。

——莎士比亚

民谚说得好:“手中的一只鸟,值得林中的两只鸟。”许多“有大志”者往往为了觊觎林中的两只鸟,让手中的一只鸟安然逃脱。

举义意味着付出,求利意味着索取。义与利的关系具有普遍性,人们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内,处理任何事情,解决任何问题,无不牵涉这一关系。不同的人处理义利关系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往往是不同的。一部《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处理义利关系的形象化教科书。各种各样的人物,在义与利面前有着不尽相同的选择,归结起来,不外乎以下三种:

(1)见利忘义

把义与利割裂开来,把利看得至高无上,一切以利为转移。为满足贪欲不择手段,置道德于不顾。

张鲁的谋士杨松就属此类人物,诸葛亮因其极贪贿赂而暗送金银,使他多次散布流言挑拨离间,迫使马超背叛张鲁投降刘备。贾诩也利用杨松的贪利而送以金帛,使之搬弄是非,迫使庞德归附曹操。杨松还为曹操作内应,将他的主子张鲁的基业全部葬送。杨松并未因此升官发财,终以卖主求荣之罪,被曹操将其斩首示众。这便是见利忘义者的结局。

(2)单纯求义

只看到义与利的对立,否认两者的统一性,把取义看成是惟一崇高的目标,也是不可取的,这无疑是受儒家思想熏陶的结果。关羽被曹操俘获后,不为地位、金钱、美女所动,倾心刘备。这种舍利求义的行为可以肯定,甚至值得提倡。但为了一个“义”的空名,置国家的利益于不顾,把头号敌人曹操放走,把本可争取到自己一边的孙权推向曹操。关羽的这种“义举”,不仅不应提倡,而应引以为戒。刘安的作法更是走向了极端,演义第十九回说,刘安被吕布打败后,匹马逃难,寻小路投奔许都,“途次绝粮,尝往村中求食,但到处闻豫州至皆争进饮食。一日,到一家投宿,其家一少年出拜,问其姓名,乃猎户刘安,当下闻豫州牧至,欲寻野味供食,一时不能得,乃杀妻以食之。”刘安如此求义,真是荒唐可笑。

(3)以义取利

上述两种相反的作法,走向了两个极端,把义与利看得水火不容。其实,义与利还有统一的一面。陶谦三让徐州而刘备不受,用刘备的话说是“为义也”。人们可能不理解。刘备素有匡扶汉室的大志,然而从举事以来,未有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现在有人拱手送给他一块现成的地盘,他却拒而不受,可谓“傻冒”。其实,刘备非常聪明,他何尝不想有一个栖身之所,以求立足和发展?但对如何得徐州,他自有主意。看看后来的事情,人们定会有所悟。陶谦病死第二天,徐州百姓拥挤府前哭拜:“刘使君若不领此郡,我等皆不能生存。”关羽、张飞再三相劝,刘备才答应权领徐州事。在当时场合下,刘备越推辞,越显出他是仁义之士,而百姓越希望这样的人掌管徐州。其结果是刘备既以义征服了百姓,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试想在陶谦一让徐州时,刘备毫不客气地答应下来,结果会怎样呢?刘备的一生,都是以“义”行事,所得到的远远超过所付出的。曹操被演义的作者视为“奸雄”,事实上,曹操以义取利获得成功的实例并不少。如他在消灭袁绍势力平定冀州后,乃下令:“河北居民遭兵革之难,尽免今年租赋。”此举虽使曹操少收了些钱粮,却换来了民众的拥戴,使袁绍统治多年的地盘迅速稳定下来。可见,以义取利,把义当成实现利的手段,便会一举两得。

唐朝诗人宋之问,有一外甥叫刘希夷,很有才华,是一年轻有为的诗人。一日,刘希夷写了一首诗,曰《代白头吟》,到宋之问家中请舅舅指点。当希夷诵到“古人无复洛阳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宋情不自禁连连称好,忙问此诗可曾给他人看过,希夷告诉他刚刚写完,还不曾与人看。宋遂道:“你这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二句,着实令人喜爱,若他人不曾看过,让与我吧。”希夷言道:“此二句乃我诗中之眼,若去之,全诗无味,万万不可。”晚上,宋之问睡不着觉,翻来覆去只是念这两句诗。心中暗想,此诗一面世,便是千古绝唱,名扬天下,一定要想法据为己有。于是起了歹意,命手下人将希夷活活害死。后来,宋之问获罪,先被流放到钦州,又被皇上勒令自杀,天下文人闻之无不称快!刘禹锡说:“宋之问该死,这是天之报应。”

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谁也不想默默无闻地过一辈子,所谓人各有志,就是这个意思。自古以来胸怀大志者多把求名、求官、求利当作终生奋斗的三大目标。三者能得其一,对一般人来说已经终生无憾;若能尽遂人愿,更是幸运之至。然而,从辩证法角度看,有取必有舍,有进必有退,就是说有一得必有一失,任何获取都需要付出代价。问题在于,付出得值不值得。为了公众事业,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为了家庭的和睦,为了自我人格的完善,付出多少都值得,否则,付出越多越可悲。我们所说的忍名让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提出的人生命题。在求取功名利禄的过程中,奉劝诸君,少一点贪欲,多一点忍让,莫为名利遮望眼。

客观地说,求名并非坏事。一个人有名誉感就有了进取的动力;有名誉感的人同时也有羞耻感,不想玷污自己的名声。但是,什么事都不能过于追求。过分追求,又不能一时获取,求名心太切,有时就容易产生邪念,走歪门。结果名誉没求来,反倒臭名远扬,遗臭万年。君子应求善名,走善道,行善事。

求名并无过错,关键是不要死死盯住不放,盯花了眼。那样,必然会走上沽名钓誉、欺世盗名之路。

5.空头支票不可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