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婴杀了赵高,派了五万兵马守住关口。刘邦用张良的计策,派兵在城关左右的山头插上无数的旗帜,以疑惑秦军;另派将军周勃带领全部人马绕过关口正面,从东南侧面打进去,杀死守将,消灭了这支秦军。
刘邦的军队进了崤关,到了灞上(今陕西西安市东南)。秦王子婴带着秦朝的大臣来投降了。子婴脖子上套着带子(表示请罪),手里拿着秦皇的玉玺、兵符和节杖,弓着腰等在路旁。
刘邦手下的将军主张把子婴杀了,但是刘邦说:“楚怀王派我攻咸阳,就因为相信我能待人宽厚;再说,人家已经投降,再杀他不好。”说完,他收了玉玺,把子婴交给将士看管起来。这样,秦始皇建立起来的强大的王朝,仅仅维持了15年,就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灭亡了。
刘邦的军队攻进了咸阳,听从张良的劝告,没有迷恋金银财宝、豪华的阿房宫和美丽的宫女,吩咐将士封了仓库,仍旧驻军灞上。接着,刘邦召集了咸阳附近各县的父老,对他们说:“你们被秦朝残酷的法令害苦了。今天,我同诸位父老约法三章:第一,杀人的偿命;第二,打伤人的办罪;第三,偷盗的办罪。除了这三条,其他秦国的法律、禁令,一律废除。父老百姓可以安居乐业,不必惊慌。”
刘邦还叫各县父老和原来秦国的官吏到咸阳附近的各县去宣布这三条法令。百姓听到了刘邦的约法三章,高兴得了不得。大伙儿争先恐后地拿着牛肉、羊肉、酒和粮食来慰劳刘邦的将士。从那时候起,刘邦的军队在关中的百姓中留下了好的印象,人们都巴不得刘邦能在关中做王。
刘邦起先与项羽一道起兵,曾与项羽约定:“先入咸阳者王之。”刘邦先入咸阳,但他没有马上在关中称王。因为,他深知自己的力量还很弱小,一旦称王,就必然成为矛盾的中心、斗争的焦点与众矢之的。所以,刘邦在鸿门宴上,言辞谦卑,极力向项羽讨好,以求自安。但是,事情的最后发展却是,刘邦战胜了强大的项羽,建立了汉朝。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想成大事者苦于无计可施,其实往往是忽视了思考的力量。
六、想好了,马上去做
唯有行动才能使你成功。现在做,马上就做,是每个有雄心成大事者必备的品格。
生命中充满了许多的机会,足以使你功成名就。是否要主动争取,好好利用机会,就看你自己的决定了,除非你付诸行动,否则你将注定平庸一生。所以,别再拖延,现在就行动吧!
有一个六岁的小男孩,一天在外面玩耍时,发现一个鸟巢被风从树上吹掉在地,从里面滚出了一只嗷嗷待哺的小麻雀。小男孩决定把它带回家喂养。当他托着鸟巢走到家门口的时候,他突然想起妈妈不允许他在家里养小动物。于是,他轻轻地把小麻雀放在门口,急忙走进屋去请求妈妈。在他的哀求下妈妈终于破例答应了。小男孩兴奋地跑到门口,不料小麻雀已经不见了,他看见一只黑猫正在意犹未尽地舔着嘴巴。小男孩为此伤心了很久,但从此他也记住了一个教训:只要是自己认定的事情,绝不可优柔寡断。这个小男孩长大后成就了一番事业,他就是华裔电脑名人——王安博士。
在人生中,思前想后、犹豫不决固然可以免去一些做错事的可能,但可能会失去更多成功的机遇。
很多人在决定了一件事后不敢马上去做,而是思前想后,仔细考虑到底是不是还欠稳妥,害怕万一失败了该怎么办,甚至不相信这是个最好的决定。然后继续仔细考虑还有没有其他的决定。就这样,他一直在决定中,却从来没有付诸实践,当别人都已经向前行进时,他还在原地踏步。这样的人就算有再聪明的头脑,再丰富的想象力,如果不能付诸实践,那又有什么用呢?
思考与行动同等重要。如果你每天都在想着做什么,而不付诸实际行动,那只能是空想,永远也不会成功。
很多人的失败不是因为没有信心而跌倒,而是因为不能把信念化做行动和不顾一切地坚持到底。
人有两种能力——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往往不是因为思维能力,而是因为行动能力。
我们读过这样一则故事:
在四川的偏远地区有两个和尚,一个贫穷,一个富有。
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
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呢?”
穷和尚说:“我有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多年来就想买船沿着长江而下,现在还没做到呢,你就凭这些去?”
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归来,把去南海的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深感惭愧。
穷和尚与富和尚的故事说明一个简单的道理:光说不动是达不到目的的。
克雷洛夫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行动才会产生结果,行动是成功的保证。任何伟大的目标、伟大的计划,最终必然落实到行动上才能得到实现。
你采取多大的行动才会有多大的成功,而不是你知道多少就会有多大的成功。不管你现在决定做什么事,不管你设定了多少目标,你一定要立刻行动。
有一篇仅几百字的短文,几乎世界上的主要语种都把它翻译出来了,仅纽约中央车站就将它印了150万份,分送给路人。
日俄战争的时候,每一个俄国士兵都带着这篇短文。日军从俄军俘虏身上发现了它,相信这是一件法宝,就把它译成日文。于是在天皇的命令下,日本政府的每位公务员、军人和老百姓,都拥有这篇短文。
目前,这篇《把信带给加西亚》已被印了亿万份,在全世界广泛流传,这对有史以来的任何作者来说,都是无法打破的纪录。这篇短文的原作者是埃尔伯特·哈伯德,最早发表于1899年的《PILITINE》杂志上,后来被收录在戴尔·卡耐基的一本书中:
在一切有关古巴的事情中,有一个人最让我忘不了。当美西战争爆发后,美国必须立即跟西班牙反抗军首领加西亚取得联系。加西亚在古巴丛林的山里——没有人知道确切的地点,所以无法写信或打电话给他,但美国总统必须尽快与他合作。
怎么办呢?
有人对总统说:“有一个名叫罗文的人,他有办法找到加西亚,也只有他才找得到。”
他们把罗文找来,交给他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那个叫罗文的人拿了信,把它装进一个油质袋子里,封好挂在胸口,划着一艘小船,四天以后的一个夜里,在古巴上岸,消失于丛林中。接着在三个星期之后,把那封信交给加西亚——这些细节都不是我想说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