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幸福的根源在于心灵 > 第八章 圆满没那么好(第3页)

第八章 圆满没那么好(第3页)

小徒弟:"两者都没有罪过,那是谁的罪过?"

禅师:"是你的罪过!"

禅师为什么说是小徒弟的罪过呢?因为他斤斤计较,动辄降罪于人。

生活中,人们常用"滴水不漏"一词来形容某些人做事高明;佛经中也常用"扫地不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来形容那些慈悲的高僧大德的修为之高。然而有谁能完完全全做到滴水不漏吗?没有。就比如"扫地不伤蝼蚁命"吧,只要扫地,理论上就一定会伤害到一些小虫子。即使有人碰不到,但人总要喝水吧,水中也有数不清的细菌,那人活着岂不是就是罪过?罪过是没有的,即使有,也是无心之过。既是无心,就情有可原。为此类小事斤斤计较,幸福的路上,已无形中走向极端,落了下乘。

哲人说:幸福不是因为你拥有得多,而是你计较得少。圆满当然更是如此,不要说世上没有绝对圆满,就算有,你也计较不来。所有的计较,无论是跟别人计较还是跟自己计较,本质上都是与幸福做对的。计较多一分,幸福便减一分,而圆满至少减两分。

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首先都应该从大处着眼,如果一味强调细枝末节,以偏概全,盯住别人的缺点不放,那么人际关系就会出现问题,处理事情也会抓不住重点,因小失大。

做事情,一定要抓主要矛盾,抓根本、抓重点、抓关键,基本上等于抓住了成功。而常常为一些小事、一些应该不屑一顾和忘了的小事弄得焦头烂额,人生就会有大把光阴被浪费在这些明天可能就会被所有人都忘掉的小事上。这样的人,不仅很难成功,也断不会幸福。他的生活都被细枝末节添满了,哪还有幸福降临的余地?用老百姓的话说,不要太"事儿妈",活简单点,活大度些,你和身边的人就都会快乐点儿。

著名作家肖剑说:"很多时候,让我们疲惫的并不是脚下的高山与漫长的旅途,而是自己鞋里的一粒微小沙砾。"对幸福来说,绝对是这样。幸福躲藏在每一件小事背后,关键看你是不是能忽略那些小事,直奔它们。

戴尔·卡耐基讲过一个颇具普世价值的小故事:

我的姑妈伊迪丝和姑父弗兰克住在一栋被抵押的农庄里。那里的土质很坏,灌溉条件又差,收成也不好。他们的日子很艰难,每一个小钱都得省着用。可是伊迪丝姑妈却喜欢买一些窗帘和小饰物来装饰她的穷家,她曾向密苏里州马利维里的一家小杂货店赊过这些东西。姑父弗兰克很担心他们的债务,而且不愿意欠债,所以他私下里告诉杂货店老板,不让他赊东西给我姑妈。我姑妈听说以后,怒气冲天--虽然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将近50年,可直到现在她还在大发脾气。我曾经不止一次听她说起这件事。我最后一次见到她时,她将近80岁了。我对她说:"伊迪丝姑妈,弗兰克姑父这样羞辱你确实不对;可是你有没有觉得,自从那件事发生之后,你差不多埋怨了半个世纪,是不是有点过分呢?"不管她承认与否,我的姑妈对这些不愉快的记忆所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了--她付出的是她自己内心的平静。

世上没有圆满,但婚姻可以美满。而上文中的伊迪丝女士却无论如何与之无缘了。事实上,世界上绝大多数原本恩爱的夫妻分道扬镳,都是由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男人的拖鞋放得不正啦,女人的化妆品乱丢啦……当然,这对他们来说未尝不是好事。如果让他们这样生活一辈子,那才是悲哀。

哲学上有一个奥卡姆剃刀定律,简单说来就是我们在处理事情时,不要把事情人为地复杂化,对于那些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乃至累赘,必须无情地"剃除"。生活中,不论你面临什么问题,都应当这样问问自己:"什么是解决这个问题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我这样做是否有助于解决问题,还是会把问题更加复杂化?"剔除那些该剔除的东西,就像剔除我们的胡须,幸福未必到来,美满未必会来,但我们至少会活得精神点儿。

对于我们多数人来说,生活都是由无数的小事组成的。影响我们心情的,也往往是一些非常微小的事情。例如,早上等车时被人踩了一脚,途中又遇到堵车,上班时主管意味深长地看了一眼,晚上回家时挤不上公交车,回家后孩子正在看动画片没写作业……诸如此类,只要你生气,就有生不完的气,我们就会永远处在苦闷和气愤之中。

所以,提开幸福额度的要诀是千万别让小事绑架你的幸福。

5.让一切自然而然

近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经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在冯先生看来,自然境界是最低层次的境界,而天地境界则是最高层次的境界。冯先生这么说,自然有其道理,不过笔者却颇不认可,理由很简单:天地不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吗?

不仅天地是自然的一部分,就连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道",逃不出自然的范畴。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虽然不等于"自然",但"自然"却是最能体现"道"、最类似于"道"的概念。而在欧美人那里,"自然"的直译就是"天地万物之道"的意思。而"天地万物之道",很多时候就意味着残缺,甚至是残忍。

某杂志有一个小故事:几个动物保护协会的人士去一个海岛旅游,当地有一种大龟,每年都会在岛上孵化小龟。幼龟刚孵化时非常的弱小,因此它们出壳后会争先恐后地爬向大海,因为从沙滩到大海的距离虽然不长,但它们随时都可能被当地的一种食肉海鸟吃掉。

旅游者恰好赶上了幼龟出壳的日子,当时已近黄昏,大家在向导的引导下,发现了一个大龟巢。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什么。正在此际,一只海鸟突然飞来,用尖嘴猛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旅游者顿时心生怜悯,向向导求救,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这当即招来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喊。看在钱的份上,向导只好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那只海鸟见到手的美食丢了,颓丧地飞走了。

正当旅游者为成功挽救了一只幼龟而欢呼的时候,接下来的发生的事情却让大家震惊了:不一会儿,成群的幼龟从龟巢鱼贯而出。天上立即飞来许多海鸟,大家救也救不过来,很多幼龟都成了海鸟的美餐。事后,导游解释说:其实你们不知道,那只先出来的幼龟,是幼龟中的"侦察兵",它一旦遇到危险,便会返回龟巢。而我们把它抱进了大海,导致巢中的幼龟误认为外面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是你们害了它们……"

其实导游的话未必全对,旅游者害了幼龟不假,但那些海鸟也是要生存的,成全了海鸟不是什么错误,错误的是他们不该掺和到大自然的食物链中。

我们的生活,也是一根类似的链条,上面有幸福的环,也有不幸的结,交叉往复,循环不息,但只要它运转正常,整体来说就是幸福的。谁若想人类的加强或者替换某一链,幸福和生活反倒往往因此掉链条。

柳宗元曾经写过一篇著名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郭橐驼是一个以种树为生的人,凡是经他手移栽的树,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都长得高大茂盛,结的果子又大又多。很多同行暗中偷师,但始终比不上他。有人向郭橐驼取经,他说:"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让树木的本性自然发展罢了。一般来说,种树时,它的树根要舒展,给它培的土要平整,它根上的土要用原土,夯土要紧实。做好这些之后,就不要再去动它,它自然会遵循着它的生长习性去生长。其他种树的人就不是这样:种的时候让树根蜷曲还换掉树根上原有的土;培土的时候,不是过量就是不足;种上的树,早晨看、傍晚摸,刚离开又回头看,有些人甚至还抓破树皮来验看树的死活,摇动树根察看树栽得是松还是实……这样做,表面看来是爱护树,其实是害了它。"

众所周知,柳宗元写作此文并不是为了探讨什么种树之道,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借此阐述自己的政治观,也即道家的无为。所谓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意思。说通俗点,也就是不苛求、不想当然、不操之过急、不奢求圆满、不贪心不足、不过度理想化、不违背客观规律,等等。

智慧来源于生活,很多俗言俚语,如"瓜熟蒂落"、"强扭的瓜不甜"等,体现的都是自然而然的精神。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人都知道,瓜类成熟以后,自然而然地会从根蔓那里发蔫、断掉,或者虽未断掉,但只需轻轻一碰就会断开。如果瓜还没有成熟,就急忙去摘,那是强扭,虽然摘个瓜即使对小孩子来说也不是什么难事,但不成熟的瓜,摘来又有何用?

人们往往用"真、善、美"三个字代替人类的终极追求,其实追求"真、善、美"也应该自然而然,不然真的难免失真,善的难免变成伪善,美的反而会变得不美。

总而言之,自然有其规律,幸福有它自己的节拍,让一切自然而然,尽可能地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幸福就会不期而至。跟自然作对,无异于跟自己的幸福作对,不管我们种下多少希望,最终也只能收获相应的悲伤。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