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向孩子道歉无损家长尊严
——学会向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
每个人都可能犯错误,父母也不例外。当父母一再要求孩子知错要改的时候,就应该自觉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即当自己做错事情时,也应该真诚地向他人道歉,如果对方就是自己的孩子,则更应如此。
有些父母觉得向孩子道歉,会失掉作为父母的权威与尊严,但是正如哲学家爱默生所说“人类唯一的责任就是对自己真实”,每个人都不是完人,因此父母也没必要在孩子面前扮演“完人”的形象。当这个假面具被拆穿的时候,父母才会真的失去该有的权威与尊严。
另外,当父母犯了错误却不承认的时候,孩子便会开始质疑父母的教育:爸爸妈妈不是整天教育我知错要改吗?为什么到了自己身上,却可以忽略不计呢?此时,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的形象将一落千丈。当父母以后教育孩子时,他们的言行都不再具有权威与榜样的作用了。而父母正视自己的错误行为,勇敢地道歉,真诚地请求孩子原谅,才能让孩子看到一个真实的父母形象,并以他们为榜样,努力提高自己。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更新,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亲子关系与师生关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孩子已经不再是那些跟着老师或者父母摇头晃脑,不敢向师长叫板的书呆子了。父母或者教师一些不恰当的言行,必然会引起孩子强烈的反感与抗议。父母无视这些,拒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只会让孩子远离父母,远离父母的教育,也不能获得孩子应有的尊重。
磊磊12岁,以前与妈妈的关系很好。最近几个月,却与妈妈一直不说话。原来,在几月前的一天,磊磊曾经向妈妈要钱说想买一套运动服,妈妈告诉他以后再买,磊磊同意了。不料第二天,妈妈发现自己的钱少了一百,就去责问磊磊是不是因为没有同意马上给他买运动服,而偷着拿钱自己去买。磊磊说自己没有拿,妈妈就是不相信,还说磊磊撒谎。这让磊磊不但感觉到委屈,还严重伤害了自尊。
后来,磊磊的爸爸回到家后才真相大白,那一百元钱是因为他急用拿的,当时磊磊的妈妈不在,没来得及告诉她。磊磊的妈妈知道了事情的经过后,虽知错怪了儿子,但由于顾及家长的面子,她一直没有向孩子认错。虽然她多次想与儿子亲近,试图向儿子解释自己的错误,但始终没有说出口。而磊磊面对妈妈知道错误后还不向自己道歉,至今耿耿于怀,不愿意与妈妈说话。
父母既不能学上例中磊磊的妈妈,明知道错了却不向孩子道歉,也不能像某些父母那样,为了取悦孩子,就不分是否应该随意给孩子道歉。这两种极端行为都会影响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前者会失信于孩子,后者将失敬于孩子,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都不利。
雨果在《悲惨世界》里说:“尽可能少犯错误,这是人的准则;不犯错误,那是天使的梦想。尘世上的一切都是免不了错误的。错误犹如一种地心吸力。”虽然成为天使是一个颇具吸引力的梦想,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更要勇于面对错误。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该向孩子展示真实的自己,给孩子树立一个虽不完美但知错能改的好形象。
当然,向孩子道歉不能盲目行事,要掌握一定的向孩子道歉的技巧。
第一,让孩子定期评价父母。人性的弱点,通常决定着人总是倾向于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而错的是他人,在亲子这种并不完全对等的关系中,父母这种自以为是的态度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如何让父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定期让孩子评价父母。父母可以定期给孩子一些评价自己的机会,例如每天抽出半小时,或者每个周末抽出一两个小时等,让孩子对父母的言行提出批评意见,而这些意见无论是否有道理,父母都应该平心静气地对待,作出理性的回应。
第二,多听听孩子的意见。“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如果父母在处理与孩子有关的事情时,不听孩子的意见,一意孤行,难免会犯错误。例如,是否让孩子去参加兴趣班等,应该首先听听孩子的意见,征求他们的看法,而不应该一意孤行,想当然地为孩子做决定。多听听孩子的意见,然后再作处理,就可以很好地避免父母产生一些可以不犯的错误。
第三,道歉的理由要明确。应告诉孩子你哪些地方做错了。不要夸大自己的错以取宠孩子,也不要缩小自己的错以原谅自己。
第四,道歉的态度要诚恳。
道歉的目的在于取得孩子的原谅。如果你漫不经心的一句“对不起”,孩子是有抵触情绪的,说不定还会加深孩子对你的不满。
第五,年龄不同,道歉的方法要不同。相对于年龄小一点的孩子来说,父母其实不用讲太多的道理,只要用一些行动,例如手势、表情、做法等,很自然就可以让孩子知道在这件事上,父母做错了,而且父母向他们道歉,并不需要说太多的话。如果孩子知道这种做法是错误的,那么他们一般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但是对于年龄大一点的孩子来说,父母向他们道歉,就必须向他们讲明这件事错误的原因,为什么做错了,这也是一种间接教育的方法。
总而言之,“向孩子道歉”是很重要的一种教育方式,家长一定要注意。你向孩子道歉,孩子才能学会向你道歉,孩子才能学会承担责任,这样才能培养出真诚的好孩子。
022蛮横拒绝有失效果
——拒绝孩子时要讲明理由
现在有的孩子,似乎永远也不知足,他们的要求层出不穷,不胜枚举,真令父母难以招架。比如孩子有了一个书包,见到另一个新书包,又一定要买;孩子在商店看到玩具,立即要买,妈妈说回家拿钱,他也会哭闹不止。父母有时也会感叹:自己小时候什么也没有,觉得也很幸福,现在的孩子什么都有了,为什么还总是不满足呢?
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孩子有这么多不合理的要求,从表面上看,原因好像是在孩子,但根源还在于父母,是父母“有求必应”的行为惯坏了孩子,所以,不能怪孩子。很多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问原因都给予满足,使孩子不合理的欲望越来越多,当欲望无法满足时,他就会以消极的行为来抵抗。
父母们必须要认识到,不能把家庭经济条件宽裕作为给孩子大买特买的理由。孩子的要求总是得到满足的话,他得到一切太容易,自然不懂得节俭、珍惜,而且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越来越任性跋扈,越来越贪心。
孩子的要求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这就要求父母学会对孩子的要求进行具体分析,一定要判断孩子的要求是否合乎理智,是否合乎实际。对孩子的合理要求,在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就尽量给予满足;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父母要坚决拒绝。
刚吃完晚饭,诚诚正在看电视,突然电视里播出了他最喜欢的牛奶广告,他就对正在看书的爸爸说:“爸爸,我要喝牛奶,你快给我去买!”爸爸说:“刚吃完晚饭,不要再喝牛奶了。”“不行,我就是要喝!”诚诚坚决地说。“你这个孩子怎么不听话呢?现在喝牛奶对身体不好!”
“我就是要喝牛奶,你快给我去买!”诚诚开始哭闹起来。妈妈无奈地看看孩子,对孩子的爸爸说:“要不,你下去给他买一罐?”
“不行!现在不是喝牛奶的时间!”爸爸严厉地说道,“你让他哭。”诚诚又趴到沙发上哭,他期盼地从手指缝里观察父母的反应。但是,爸爸还是在看他的书,妈妈则收拾厨房去了。
过了好长时间,诚诚的哭声越来越弱。后来,他自言自语地说:“也没人理我,我还是不哭了吧!”说着,他就进了自己的房间。
当孩子有什么不合理的要求,或者做错了什么事时,如果父母是简单地告诉孩子“不行”,而不告诉孩子拒绝他的理由,那么孩子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孩子会认为父母只是个专横的家长,而不是理解自己的知心朋友,孩子错误的意识观念也得不到纠正,因此容易产生叛逆的心理,孩子就不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所以,当孩子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或者出现一些不良行为时,家长在拒绝孩子,对孩子说“不行”的同时,一定要耐心地向孩子解释拒绝他的理由,让孩子明白“不行”的道理。这样孩子就能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尊重,孩子不仅会心服口服地接受父母的教育,而且也会在以后的生活中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意识,这样做才是比较好的教育方法。
第一,先告诉孩子理由,再对孩子说“不”。有些孩子个性比较强,父母拒绝了他们的不合理要求后,他们就会发脾气,而不会听父母讲理由。所以,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也要讲究“策略”:先告诉孩子理由,然后再拒绝孩子,对孩子说“不”。此外,父母在平时也要注重对孩子的言谈举止进行“规范”教育,让孩子知道他必须要遵守一些规则,这样当父母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时,孩子在主观上就会很容易接受。
第二,说“不”时,也要与行动结合起来。如果父母经常告诉孩子“不”,父母会发现,长时间之后孩子对父母的“不”就不会有原来那样积极的反应。这是因为父母的“不能”、“不行”等在孩子那里已经转变成了父母唠叨式的教育,孩子已经产生了疲倦反应。所以当父母想对孩子的某些要求、某些行为说“不”的时候,在告诉孩子理由的同时不妨直接帮助孩子纠正自己的行为习惯。这也是一个培养孩子良好品质的教育机会。
现在都提倡新型的亲子教育理念,即要求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地尊重孩子。所以父母在对孩子说“不”的时候,一定要把理由告诉孩子。事实证明,这种委婉的教育方式更能体现人性化教育的优越性。
023“问题孩子”源于不健康心理
——别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更多的家长把心思放在了孩子的身上。为了孩子有一个强壮的身体,很多父母十分注重调节饮食,今天补钙、明天补锌、后天补维生素……总之,只要是对孩子身体有益的东西,家长就要想办法补。与此同时,他们却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其实,心理失衡、心理障碍几乎每个人都会产生这现象。要知道,一个人在一年、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心理状态不可能总是很好。孩子同样如此,再加上年龄较小,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一旦在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或特殊的刺激,情绪就会出现很大的波动,极易走入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