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财富”。
怎样才能变得富有呢?
宋真宗早就在《劝学篇》中告诉我们了:“当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千百年来,这首打油诗迷醉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启示”他们,读书考取功名是人生的绝佳出路。而用现代理念去解释,读书就是接受教育,而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功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学能,以投身社会,服务人群,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人生价值说到底是什么呢?很多人都认为,财富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如果说古代的学子们都是为了“学而优则仕”才去读书,那么当今的学子们至少有一大半是为了“学而优则富”。不过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这也不是什么坏事,只要别太功利化就行。
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在古代,知识不仅是绝对的财富,而且往往意味着大宗的财富。可以这么说,在中国历史上,除非像海瑞那样,甘心受穷,其他有功名的读书人衣食无忧是不成问题的。所以我们着重谈谈当今时代的一些“读书人”。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曾经在一次演讲中说过:“读书多,就意味着眼界更加开阔,更会思考问题,更具创新精神。新东方有一句话叫做‘底蕴的厚度决定事业的高度’。‘底蕴的厚度’主要来自两方面;首先就是多读书,读了大量的书,知识结构自然就会完整,就会产生智慧;其次是人生经历,把人生经历的智慧和读书的智慧结合起来,就会变成真正的大智慧,就会变成一个人创造事业的无穷动力。基于此,新东方招聘高级人才时都是我面试。我的首要问题就是‘你大学读了多少本书’,如果你回答只读了几十本,那我肯定不会要你。我心中的最低标准是200本,我自己在大学期间读了800本。而我的班长王强,在大学里读了1200本,平均每天一本。有人会问,读完书忘了跟没读过有什么区别吗?其实完全不一样。就好比谈恋爱,一个谈过恋爱后又变成光棍汉的人和一个光棍汉相比是有自信的。因为当他看到别人谈恋爱的时候,他会在旁边‘嘿嘿,想当初老子也是谈过恋爱的’!实在不行来不及读,你可以到书店看着那些书,记着那些名字用手摸一下,这样也能增加一点人文气质。”
昔日亚洲首富孙正义也是个知识改变命运的典范。孙正义是韩裔日本人,23岁那年,他得了肝病,此后在医院整整住了两年,期间他一共阅读了将近4000本书籍,平均每天5本。读完这些书后,孙正义解开了自己多年来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那就是要想成为世界首富,就必须从事最新兴、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
一出院,孙正义就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开业那天,全公司只有两名员工,孙正义站在一个装满苹果的箱子上面跟他们介绍说:“我叫孙正义。25年后,我将成为世界首富,我的公司营业额将超过100兆日元!”两个员工听得目瞪口呆,听完后立即辞职不干了,他们都以为店老板疯了——但他们不知道孙正义两年之内读了4000本书!
后来,在网络经济升温时,孙正义果然实现了自己当年在苹果箱上的誓言,他的财富一度超过世界首富比尔·盖茨。
其实,既然是在普通人中间,读书与不读书,对收入的影响也很明显。去年春节,我问一个接连三年没回家过年的小伙子:“光忙着赚钱了吧?连回家过年都没时间。”他笑笑说:“哪里,我是没赚到钱,回不起!”我还没来得及夸他谦虚呢,小伙子的母亲插话了:“要是我我也没脸回来,看看人家小二,去年给他妈赚了八万,今年拿回来十万,还领回个漂亮媳妇……”这实在是一种缺乏技巧的插话,因此这位不懂得语言艺术的母亲当即遭到儿子的有力回击:“我是不如小二,你能跟人家小二她妈比吗?我上学时不比小二差!是你,刚念完初中就不让我上了!人家小二他妈,卖血都让小二上学!今天看见人家挣得多了,早干什么去了?你活该!”
我们在这里讲述这个故事,是在批评那些当年不懂得先富脑袋、再富口袋的无知父母,并为他们今日过得不太如意的儿女们开脱吗?不是。还是那句话:遇到一个无奈或者愚昧的父母,那不是你的错,但你若把自己的失败都归因于父母,那肯定是你的不对。对一个想学习的人来说,什么时候都不晚。当然,对于已将或者即将为人父母的我们,我们也应该以自己的教训为教训,尽量让自己的孩子不要亏在教育上,别让孩子重覆我们的路!因为知识就是财富,而且是一生甚至几代人的财富!
3.学习——思考——实践
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最明显的标志是什么?中国人可能认为,是具有某一专业的系统而全面的知识。但美国人会认为,是善于思索,能独创新知。
——牛大勇(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史学会理事)
东汉人邯郸淳被后人称为“笑林始祖”,他的《笑林》一书中讲述了当时的许多笑话、噱头和幽默趣事,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某年秋天,有个穷书呆子意外地看到一本古书上讲,鸣蝉藏身的树叶可以隐身,于是他便兴冲冲地找来了一枚“隐身叶”,可由于太兴奋,回家路上,他一不小心,树叶脱手,混在了众多落叶里,他便把地上所有的叶子收集在一起,然后回到家,拿起一枚树叶,遮在自己身前,问他的妻子:“你看得见我吗?”妻子说:“看得见。”他便换一片,接着问:“这次看得见我吗?”如此反复,妻子不耐烦了,说:“看不见!”他高兴极了,就用树叶遮住眼睛去集市上偷东西。结果当场被人捉住,扭送至县衙。县官审问时,他老老实实地交待了原委,县官听了哈哈大笑,一高兴就把他放了。
历史上是否真有这样的傻人,我们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历史上,还是今天,社会上都不乏类似的书呆子。那么,我们之前说的——知识就是财富——对他们适用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别说书呆子不适用,但凡不机灵一点儿都不行。对“知识就是财富”这句话,我们不能片面理解,无知与贫穷、愚昧固然距离不远,但若说一个能背诵百科全书的人就拥有一切的话,显然也是十分荒谬的,除非他去参加有奖知识竞赛,否则知识不能直接创造财富。知识与财富之间,离不开必要的转化过程,而这个过程,对于一个书呆子来说则是永远无法逾越的鸿沟。所以擅长讽刺人的西方人干脆将这类人称之为“两脚书橱”。
一句话,光有知识还不行,还得有智慧。
著名学者殷旵曾在一次演讲中这样解释“知识”和“智慧”的区别:
“从字形上看,‘知’字的左边是‘矢’字,在古代是指箭。右边是一个‘口’字,相当于一个靶心……射箭最起码是不能脱靶。左边一支箭,右边一个靶子,这就是‘知’,知识来之不易,其原因就是必须中靶,射准,射中靶心,瞄准目标(的)了才能放箭……关于‘知’,就是知识的积累,有‘知’就有‘识’。你知道了这个东西,必须还要去认识。认识就是分辨、理解,然后再上升为理论,就是真理。”
“从‘智’的字形上看,知识(知)的日积月累(日)就成为‘智’了,是不是这个意思?所以这个‘日’很重要,看重每一天,每天都要增长知识,每天都要增益,这样就成了‘智’。你的智商怎么来的?是离不开每一天的,你的智力、智慧、智能都离不开这每一天……”
“‘知者’与‘智者’是有区别的。‘知者’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知其二而不知其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然’,就是‘这样’,意思是,知道它是这样,而不知道它为什么会这样。而‘智者’就不同了,‘智者’第一能‘知其所以然’;第二能把各个方面的知识,如从书本上学到的,自己观察得到的,别处听来的,或是自己思考来的等等,都能融会贯通。不会贯通是不行的,这个知识与另一个知识串不起来,A是A,B是B,C是C,不能串成一体,变成一个立体的、新的知识,这就是死知识。只有融会贯通了,才是活知识;第三是自知之明,就是要知道自己,明就是知。所以必须了解自己,那样就不会自满,老实想到自己的哪些地方学得不够。应该天天精进,才能使自己的知识更加充实;第四个就是明辨是非,就是对一些事物要怎样正确地理解它,怎样正确地分析它,这就是智者所俱备的几个特点,它与知者是有区别的,是‘知’的升华。”
遗憾的是,人类社会总是一“智”难求,把书上的知识提炼为工作、生活中实用的知识,是少数具备大智慧的人才能做到的事情,生活中更多的读书人却只能成为书呆子或者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尽信书不如无书。真正的知识、最棒的知识尤其是适合自身情况的知识,大多是书本上甚至从别人身上也学不到的。有着世界华人第一狂人的严介和说过:“能够学习知识的是三流人;能够在读书看报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人是二流人,因为生活才是永恒的老师;能够在生活中无中生有、创造知识的人,才是一等人。一流的企业家讲理念,三流五流的讲理论,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拘泥于书本,停滞在校园,温习在家里的书房,原来都是幼儿园的东西。在风雨中的飘摇,生与死的考验中,没有倒下,生存下来,这才是真知识……”
总之,成功不是简单地看几本书就能拥有的,只有在不断积累的基础上不断思考、不断实践,才能不断启迪思维,生发智慧,最终生发出成功。或者说,有智慧的人,本身就是一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