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忍经赵清献 > 第十一章 为官之忍(第2页)

第十一章 为官之忍(第2页)

后来,天下大乱,陈平瞧准机会投靠了魏王。在那里,他犯了一些不大不小的错误,待不下去,又投了项羽。项羽很看重他,可他自己很不争气,犯了难以饶恕的罪行,只好跪来见刘邦。他的旧友魏无知很够意思,在刘邦面前把他的劣迹都隐瞒下来,拼命吹嘘他的才能。刘邦此时正需要人才,也没有再详细考察陈平的历史,就把他留了下来,让他做了军官。

周勃比较了解陈平的底细,他出于对汉王的忠心,禀告刘邦说:“陈平劣迹斑斑,品行不端。在家里的时候,就和嫂子发生过不正当的男女关系。跑到魏,在那儿犯了错误,又投奔楚,不为项羽所容。现在投到您的帐下。您要他做军官,请您三思而行啊!”

汉王听了,对推荐陈平的魏无知十分恼火,什么人不好推荐,偏偏推荐了乱伦不忠的陈平,让这种无德无行的人做军官,岂不把我的大计都弄糟。于是找到魏无知,批评了他一通。陈平的事,要他看着办。

魏无知申辩说:“我说他行,是指他的才能。他的品行上虽有缺点,也都是属于小节问题。您现在所需要的,是能帮助您打天下的人。那些严守信义道德的人。如果不能助您一臂之力,您要他们有什么用呢?”

刘邦觉得魏无知并不无知,倒是对用人有独到的见解,就采纳了他的意见,让陈平做了护军中尉,各路将领都要受他的监护。

陈平受到刘邦的赏识和信任,干得十分卖力。他不仅没有再逃跑过,而且忠心耿耿,为刘邦夺取天下献计献策。据说,正是他所献的六条秘计,帮了刘邦很大的忙。刘邦做了皇帝后,陈平荣升为右丞相。

保全樊哙善终而止

西汉十二年(公元前195年)三月,刘邦因征英布时被箭矢所伤,病情十分严重。这时,有一个向来与樊哙不和的侍臣,见机便向刘邦进谗道:“樊哙为皇后的妹夫,与吕氏结为死党,我听说他暗地里设谋,待陛下千秋万岁之后,引兵人都,尽诛戚夫人、赵王如意等人,您不可不防!”

刘邦本来就非常宠爱戚夫人,忧虑日后戚氏母子的安危,闻后大怒,不管事情的真伪,立即召陈平、周勃于榻前,说:“樊哙伙同吕后,盼我速死,今命你二人,持诏前往燕地,速斩樊哙,不得有误!”又叮嘱周勃道:“樊哙被斩后,你可代哙为将,讨伐叛王卢绢。”二人闻令大惊,见刘邦盛怒,且重病在身,也不敢问明原因,只得奉命退出,整装北行。在路上,二人私语道:“樊哙本是陛下的故人,积功甚多,又是吕后的妹夫,事关皇亲国戚。主上不知听了何人谗言,盛怒之下,欲斩樊哙,难免事毕后悔。我们最好权宜行事,将樊哙擒住后斩往京师,请主上亲自发落。”二人议好后,星夜赶往燕。数日后,二人已人燕境,行至距樊哙军营几里处停下,筑好坛,派人持节往召樊哙。此时,樊哙正欲发兵追赶卢绢,听说汉使来召,只得随使来到坛前,跪地听诏。陈平登坛宣敕,才读到一半,突有武士数人,从坛下窜出,乘樊哙不备,将其擒获。樊哙正要挣扎,陈平忙从坛上走下,向樊哙低言数语,樊哙方才服绑。二人见目的达到,周勃自去统军,陈平押着樊哙,赶往长安。

陈平押解樊哙,故意缓缓而行。这一天,正在走路,忽然听到刘邦驾崩的消息,陈平怕吕后、吕须牵怒自己,就令车马慢慢行走,自己打马先行,匆匆入都,直奔宫中,在刘邦灵前跪下,边拜边哭。吕后见陈平已回,忙问樊哙情况。陈平道:“臣奉命往斩樊哙,因念哙有大功,不敢加刑,现已押解来京,听候发落疽’吕后听后,方转忧为喜,令陈平下去休息。陈平因怕有谗得逞,固请留在宫中,充当宿卫。吕后见陈平办事有心,当即拜其为郎中令,叫他傅相嗣君。至此,陈平才放下心来,起身謝恩,告辞而出。数日之后,樊哙到都,吕后诏令,赦其无罪,复其爵邑。

至于刘邦死后汉朝的政权,则是其妻吕后临朝称治七年,汉朝功臣良将被诛戮无数。如果陈平当时杀了樊哙,其后果可想而知!

陈平会忍,虽然自身有缺点,但会用心机,笼络住了刘邦和,”吕后,因此保全了自身。其实就道德品质和生活作风而言,在当j:时的社会算不了什么。人们常常以强调德才兼备来掩盖对能力的1j重视不足,所谓兼备,到头来实际上成了以十分表面的以“德”j:取人,真正的才却并不多。应该说陈平才是真正地被以“才”取]?人,这是官场上的大忍。也正因为陈平为刘邦和吕后办了几件出,「色的大事,所以善终而止,官场不败。

萧规曹随也是忍

萧规曹随,陈陈相因,历来为人乐道。仔细想想,这也是一种为官之忍,如果不是这样,曹参不用说继续当宰相了,恐怕连命都保不住了。

接任丞相不务正业

现代汉语中有一个由历史故事而来的成语,叫做“萧规曹随”。现在,这个词的一般含义是陈陈相因,无所创建,并不是一个褒义词。但这个成语的来历,却有很丰富的文化含义。

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七月,丞相萧何病死。吕后、惠帝遵汉高祖遗嘱,召齐国国相曹参入朝,要他继萧何之职为丞相。曹参奉诏入朝,面谒吕后、惠帝,接了相印,入主丞相府。

当时朝臣们都私下里议论,说萧何、曹参二人,与刘邦一起起家,同是沛吏出身,原本十分友好,后曹参战功甚多,封赏反而不如萧何,两人遂生隔阂。现在曹参为丞相,必然会因前嫌,对人事做大的调动。为此,相府里的各级官员,都感前途未卜,人心惶惶。谁知曹参接印数日,依然如故,且贴岀文告,一切政务、用人都依前丞相旧章办事。官吏们这才放下心来,守职理事。

数月之后,曹参已渐渐熟知属僚,对那些好名喜事、弄文舞法的人员,一律革除,另在各郡国文吏中,选那些年高忠厚、口才迟钝者,

补上空缺。自此,关在府中,日夜饮酒,不理政事。

有些和曹参关系密切的官员、宾客看到这种情况,都感奇怪,入见曹参,问个明白。然而,只要见到曹参的,还没等到发问,便被曹参邀入席中饮酒,一杯未完,又是一杯,直到喝醉方止,所以没有人能够明白曹参的真正意思。俗话说,上行下效。参既喜饮,属吏们纷纷仿效。相府后面有个花园,经常有些下属聚在园旁,饮酒为乐。饮到半醉,或舞或歌,声音传到了很远的地方。曹参明知,却装聋作哑,不加理睬。有两个侍吏实在看不下去,以为曹参不知,便寻机找了个借口,请他往游后园。曹参来到园中,赏景闻声,兴致渐高,遵命侍吏摆酒园中,自饮自歌,与园旁吏声相互唱和。侍吏见此,感到莫名其妙,也不好再问。

无为而治天下太平

曹参不但不去禁酒,就是属下办事稍有小误,也往往代为遮掩。属吏感德,但朝中大臣,往往感到不解,有的便把曹参的作为,报告了惠帝。惠帝因母后吕雉专权,残酷地杀了戚姬,毒死了戚姬的儿子如意,心感愤怨和绝望,遂躲入宫中不理朝政,借酒消愁,沉溺闺房消遣时光。及闻曹参所为,心想:“相国怎来学我,难道因我年幼,看我不起?”

正在惠帝猜疑之时,恰逢中大夫曹窟入侍。曹窟乃曹参之子。于是惠帝惭曹窟说:“你回家后,可替朕问问你父:高祖新弃群臣,皇帝年幼未冠,全依相国辅佐。现在,你的父亲为丞相,只知饮酒,无所事事,如何能治理天下?不过,你要记住,不要说是我让你问的。”

曹窟辞别归家,把惠帝所说的话都告诉了他的父亲。曹参听后,竟然勃然大怒,不问是非,取过戒尺,打了曹窟二百下,而且边打边

说:

“天下事你知多少?还不快快入宫侍驾!”

曹窟挨打,既觉委屈,又不理解,入宫后,向惠帝直说了此事。惠帝听后,心中更感到疑惑,翌日朝后,便将曹参留下道:“你为何责打你的儿子曹窟呢?他所说的话,都是我的意思。”

曹参忙伏拜在地,顿首谢罪,问惠帝道:“陛下自恶,您的圣明英武,可比得上高祖?”

惠帝道:“朕怎敢与先帝相比!”

曹参又问道:“陛下察臣才,与故丞相萧何比,谁优谁劣?”

惠帝不知参所问为何,还是答道:“恐不及萧丞相。”

曹参这才说道:“陛下所言圣明,确实如此。从前高祖及萧丞相定天下,法令、制度都已完备,今陛下垂拱临朝,臣等能守职奉法,遵前制而不令有失,便算是能继承前人了,难道还想胜过一筹吗?”

惠帝听了以后,才了解了曹参的真正意图,说:“朕已知道你的意思了,请退下休息吧!”

曹参回去后,依然照旧行事。百姓经过大乱后,只求安宁,国无大事,徭役较轻,便算太平。所以曹参为政,竟得讴歌,歌云:“萧何为相,较若画一;曹参成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汉惠帝五年(公元前190年)八月,曹参病死,主持相府整整三年。

曹参本人原来就擅长“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汉初的社会在经过了长期的战乱之后,也正需要休养生息,所以,曹参的萧规曹随政策与当时的社会需要是十分吻合的,与当时吕后专权、皇帝无能的朝廷状况也是十分吻合的。如果不是这样,曹参能否过得了吕后这一关,就难说了!

中国有句话叫:“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不知曹]参信奉了这一原则,还是箫规可随。但在当时却是可行之计,即:‘保全了自己,又能体养生息。在今天看来,这种处事方法就得因〕

韬晦大师司马懿

要忍就忍出个名堂来,司马懿在中国历史上并不是一般

的人物,连诸葛武侯也惧之三分,何况曹魏后人呢?果然司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