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忍经100句经典语录 > 第五章 忠义之忍(第4页)

第五章 忠义之忍(第4页)

岳飞冤死风波亭

封建传统官场的学问很多,要会忍、拍、欺、结,不然就危险了。岳飞是民族英雄已是历史定论。可是岳飞年轻气盛,不知做官不在功而在忍。他打仗能忍,政治上不会忍,最终冤死风波亭。

功勋卓著触怒高宗

岳飞是个民族英雄,作战勇敢果断,纪律严明,金兀术等金国将领最怕与岳飞的部队打仗,因为与岳飞打仗,几乎是只输不赢。就是这样一位忠良之臣最后却落个冤死的结局,可悲可叹!这与宋高宗、秦桧等卖国有关,同时也与岳飞不会忍耐有关。

首先,岳飞抗金的口号是“迎还二圣”。“二圣”指北宋最后两个皇帝--徽宗和钦宗。他们在“靖康之变”中被金军俘虏北去。凡是爱国思想,不愿甘当汉奸的人,都把收复失地,迎还二圣,作为自己为国尽忠的具体表现。岳飞与当时广大爱国军民一样,对此显示得尤为突岀和强烈。

早在高宗刚即位时,岳飞就上书请“恢复故疆,迎还二圣气可是,这个口号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确实也容易引起某些人的误会与怀疑。所谓”天无二日,国无二主“。”迎还二圣“势必会对宋高宗的皇位有功摇,所以”迎还二圣“的口号触犯了宋高宗的忌讳,这就是岳飞后来被杀的祸根。

更重要的是,随着岳飞功劳日高,兵将日多,权力日大,与高宗之问确实岀现了一些矛盾;而且,这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的变化,还在日益明朗和激化。

绍兴七年正月,高宗和宰相张浚商议,欲乘胜恢复中原。考虑到几年来,岳飞在战场上的表现及其在诸将中的声望都是非常突出的。如果要在抗金方面有所作为,自然非他莫属。便下令岳飞速来京奏事。三月九日,岳飞到建康受到高宗接见,经过多次交谈,高宗认为他见识大有进步,议论皆有可取,决定加以重用。岳飞自然感到极大的信任,必须加倍努力,决不辜负知遇之恩,当即亲手写了北向用兵的详细计划,进一步表达了”致身报国,复仇雪耻“的决心。

谁知,转瞬间高宗对岳飞的态度突然发生了变化。原来这时秦桧又担任了枢密使,极力宣扬和议。宰相张浚则认为统一节制全国的军马,指挥北伐的重任应该归他自己,不能交给岳飞。秦、张二人各从自己的角度提醒高宗,不能让岳飞有太大的权力,会出现尾大不掉,威震人主,难于控制。高宗于是改变主意。岳飞愤然上奏请求解除军务,不待批准便离开建康,回到庐山东林寺去给亡母守孝。

张浚对岳飞这种”抗上“的行为极为不满,多次在高宗面前说”岳飞积虑,专在并兵;奏牍求去,意在要君。“高宗果然认为岳飞居功骄傲,飞扬跋扈,不能容忍。便派兵部侍郎张宗元去担任湖北京西路宣抚判官,想乘机剥夺岳飞的军权,幸好有人及时劝解高宗,岳飞本是粗人,受不得委曲,只是所见不同,也许别无他意,忠义可用,应予谅解。于是派人去庐山,赐诏抚谕。来人以死相请,岳飞只好回朝。岳飞见到高宗后,承认有罪。高宗当然好言相慰,当即召还张宗元,让他仍回鄂州担任原来的湖北京西路宣抚使。君臣之间的矛盾终于缓解了,但再也难以弥合这已经出现的裂痕。

一次,岳飞接到回朝奏事的命令,便与随军参谋官薛弼一道乘船沿江东下。途中,岳飞对薛弼说:“我这次回朝,准备奏陈一件有关国本的大事。”薛问何事?岳飞说:“近得金人情报,准备将钦宗的儿子赵湛送回汴京,立为傀儡,阴谋制造两个宋朝南北对峙的局面。因此,立储实为我朝当今国本。皇上后嗣乏人,不如将在资善堂读书的养子赵伯琮,正式立为太子,以便破坏金人阴谋,安定人心。”薛弼认为身为大将。不应干预这样的事。岳飞说:“臣子一体,应当直说,不必顾虑什么形迹了。”

岳飞到达建康后,受到高宗的接见。在谈过一般的公事后,岳飞进读了请求立储的密奏,读着读着,发现高宗的脸色不好,勉强读完之后,便诚惶诚恐地俟立一旁静听吩咐。只见高宗冷冰冰地说道:“卿言虽忠,然握重兵在外,此类事情不是你所应当参与的啊!”岳飞听了,只好神情颓丧地退出。接着,高宗便接见薛弼,首先问他可知道岳飞奏请立储事,薛弼只好说:“臣虽在幕中,但从未听他说过此事。这次来行在途中,常见他在舟中练习小楷,知道他在书写密奏。他的所有密奏都是自作,外人从不参与。”高宗说:“你可按照你的意思,

o来,高宗对岳飞的疑忌更深了。

岳飞很难理解高宗为什么不同意他”相机进取“,去收复中原的失

地。他哪里知道高宗这时正在准备与金人议和呢!

秦桧为相密谋议和

绍兴八年三月,一贯推行投降路线的秦桧又担任了宰相,并且兼任军事职权的枢密使。他一上台就加快和议的步伐,不顾众多大臣的反对,派王伦去金往返穿梭密议,进展颇速,即将达成协议,但同时

也招来了更多的反对。在这种情况下,高宗不能不考虑征求拥有重兵的大将们的意见。

八月初,岳飞在鄂州接到命令要他回京议事。他估计必与和议有关,便迟迟不肯回京,而且多次发出”许臣致仕“、”屏迹山林“、”保养残躯“的申请。直到九月,高宗”累降诏旨不允,不许再有陈情“,才抵达临安。岳飞见到高宗后,非常坦率地说:“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议。”高宗听了只好默不作声。宰相秦桧听了,对他更加不满。

岳飞的反对,未能阻止和议的进行。到十一月,金熙宗派张通古为“诏谕江南使”来行在。不称宋国而称江南,不称国信而称诏谕,要高宗面北跪拜,接受诏书,“奉表称臣这些条件都极为苛刻,因而引起群情激愤,纷纷痛骂”秦相公是奸细“,”义不与桧戴天“。但高宗求和心切,不惜屈辱降尊,便采取欺骗的手法,由秦桧代行跪拜礼,接受和议,以称臣纳贡为代价,获赐原由刘豫占据的河南地。

绍兴九年正月,高宗利用求和成功,金人将归还河南地的机会,宣布大赦天下,给诸将加功,借以欺骗国人,粉饰太平。岳飞在鄂州接到赦书后,在《谢表》中说:“愿定谋于全胜,期收地于两河;唾手燕云,终欲复仇而报国;矢心天地,尚令嵇首以称藩。”曲折婉转地表达了和议不便的意思。又力辞加官晋爵,认为“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可训兵饬士,谨备不虞,而不可论功行赏,取笑夷狄。”这些话都直接指向了主持和议的宰相秦桧,秦桧十分恼怒,遂成仇隙。

岳飞不久又上书认为其中必有阴谋,和议决不可靠,因此请求派兵前往京西洒祭皇陵、刺探敌人内部究竟有什么活动,早作应付的准备,以免临时措手不及。可是秦桧怕岳飞挑起事端,不肯批准。

岳飞的估计,果然不错。这次议和是由于金朝统治者内部发生矛盾的结果,以挞懒为首的一派掌权后,对刘豫的不受控制极为不满,因此废除伪齐,将河南地归宋,达成和议。但以兀术为首的一派,又对挞懒的政策不满,向金熙宗控告,说归地于宋必有阴谋,结果挞懒被杀,兀术掌权。宋金议和纸墨未干,便岌岌可危了。

到绍兴十年五月,金兀术撕毁和议,分兵四路大举南侵。东京、西京、河南、陕西州郡守备不足,所至迎降,重陷敌手。各地抗战军民纷纷自动组织起来,进行抵抗。著名抗金将领刘销终于在六月大败金兵于顺昌(今安徽阜阳),接着韩世忠又连破金兵于淮阳(今江苏邳县)和海州(今江苏连云港),煞住了敌军气焰。更主要的是岳飞,他一贯反对和议,对金人的警惕性很高,早已作好充分准备。一见敌军分道入侵,他便北连两河忠义,东摇顺昌,西应同州,自率大军直捣中原。在颖昌(今河南许昌)、鄙城等地大破金兵,攻克了西京等许多河南州县。金军损失惨重,兀术之婿也在一次战斗中被岳家军打死了。岳飞正在庆幸即将收复中原,勉励将士“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的时候,忽然接到高宗命令班师的十二道金牌,君命难违,只好叹息了一声“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撤军回朝了。

金兀术遭此惨败,把一身的怒火都发泄到岳飞的头上,不久他便写了一封信给暗藏在宋朝政府内的奸细秦桧:“尔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且杀吾婿,不可以不报。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也。”秦桧本来就对岳飞的反对和议极为不满,现在又接到兀术必杀岳飞的指示,口气是那样严厉,不执行是不行的。于是岳飞的命运便陷入了险境。

“莫须有”屈杀岳飞

这时,高宗和秦桧经过密议,决定杀岳飞与金人讲和。为不了引起岳飞的疑虑,不招来岳家军的反抗,决定采取欺骗的手法,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进行。

四月,召张俊、韩世忠、岳飞至临安论功行赏。张、韩为枢密使,岳为副使。明升暗降,罢除了他们直接带兵的权力。

九月,秦桧为了达到必杀岳飞的目的,诱使王俊诬告张宪,说张宪得到岳飞的儿子岳云写的一封信,知道岳飞被罢官,便欲裹挟大军移屯襄阳,威胁朝廷将军权交还岳飞。枢密使张俊接到控告信后,便将张宪逮捕,进行严厉拷打。张宪不肯屈从,张俊竟然不顾事实,上奏说:“张宪供通,为收岳飞处文字后谋反。”秦桧如获至宝,立即奏请逮捕岳飞。

九月十三日,岳飞父子被诬谋反,投下天牢。最初主持审判此案的是御史中丞何铸和大理卿周三畏,前面说过何铸因见岳飞背有“精忠报国”四字,不忍陷害无辜,审了一个多月不肯定案。

十月二十一日,秦桧另派万俟高接审此案,他由于并无可以定案判刑的证据,不知所问“,只好”哗言“讹诈岳飞有”异谋“,有致张宪的”书信“,但又快一月,仍然”无可证者“。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出主意可另加两条罪状:一条是说岳飞当年奉命增援淮西,可是”逗留不进尽管不符真实,但胡说一通是可以骗人的。第二条是说岳飞“指斥乘舆”,曾私下对部将们说:“我三十二岁时建节,自古少有。”就是自比太祖三十岁作节度使。还说:“国家了不得也,官家又不修德。”就是辱骂皇帝。因为皆属口说,可以无凭,随便找个人证明一下就行了。万俟髙大喜,命大理评事元龟年将这些并不确实可靠的材料“杂定之,以傅会其狱”,上报大理寺。

十二月十八日,大理寺接到审判的材料,开始研究如何量刑断案。由于证据不足,意见十分分歧。大理少卿薛仁辅认为岳飞无罪,寺丞李若朴和何彦猷认为最多判徒刑二年。他们反映给大理卿周三畏。周再报告给万俟髙,髙默不作声。周说:“判刑应当依法,我岂能愧对这顶大理卿帽子呢?”可是,万俟髙根本不听这些反对的意见,仍然以“岳飞私罪斩,张宪私罪绞,岳云私罪徒”定案,上报高宗,请“圣旨裁断”。

当时朝廷内外对岳飞一案十分震惊,许多具有正义感的官员,纷纷出面进行营救。这时已罢官闲居的韩世忠,本已杜门谢客,绝口不谈政事,但实在无法平息愤懑的心情,还是去质问秦桧,有什么根据说岳飞谋反?秦回答说:“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他蛮不讲理地认为,尽管岳云给张宪的书信找不到了,难道这个事也没有吗?我看是或许有的,可能有的。韩世忠见他硬把无理说成有理,只好怫然说道:“相公,’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乎?”

高宗和秦桧既然决心与金人讲和,就必须满足金人的条件杀掉岳飞。这既除掉了妨碍自己的绊脚石,又杀鸡给猴看,警告拥有军权的武将们必须顺从,使自己的统治基础得到加强和巩固,又何乐而不为呢!于是不顾众人的反对,一意孤行,在这年的除夕,下达了“特岳飞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的“圣旨”。

当天,大理寺的执法官遵旨来到狱中,逼岳飞在供状上画押。岳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