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大帝
作为卡洛林王朝的开国君主,矮子丕平在临终前仍按墨洛温王朝的传统把王国的土地平分给他的两个儿子。长子查理得到奥斯特拉西亚、纽斯特里亚和阿基坦北部;次子加尔洛曼得到了阿基坦南部、勃艮第、普罗旺斯和塞普提曼西亚。从768至771年,法兰克王国由兄弟两人共同统治。与墨洛温王朝时的情况一样,这一对王兄王弟之间的关系并不融洽,纷争时有发生。对王国而言堪称幸事的是,由于加尔洛曼于771年早逝,国家分裂的历史才没有重演。加尔洛曼逝世后,查理合并了其弟的领土,开始单独统治法兰克王国。
查理和他的父亲一样好战,而且他的志向更为远大,那就是建立一个幅员广阔的帝国。他从登基伊始便不知疲倦地率领大军四处出击,几乎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战争上。
即位之初,查理就发动了三次战争,平定了阿基坦尼人的再度叛乱,并立其子路易为阿基坦尼国王。773年,教皇国再次受到了伦巴底人的军事威胁,罗马教皇哈德良向查理求援。伦巴底人是矮子丕平坚决消灭的对象,查理却显得比父亲更加开通,他娶了伦巴底国王德西迪里斯的女儿,并一度与伦巴底人结盟。这引起了教皇的恐慌不安,并以开除查理的教籍作为威胁。不过雷声大雨点小,哈德良教皇接受了查理给予的好处之后,这件事便不了了之了。
面对教皇的求援,查理本来犹豫不决,但是此时伦巴底国王德西迪里斯的举动令他震怒了。卡洛曼死后,他的王后带着儿子逃到伦巴底寻求庇佑。德西迪里斯抓住了这个机会,向教皇施压,要让卡洛曼的儿子重新获得继承权。
德西迪里斯的行径摆明了是挑战查理的统治。当时查理正在对撒克逊人作战,无暇离开战场,只好表示希望与德西迪里斯和解。然而德西迪里斯将和解看作懦弱的表现,又笃定查理不可能抛下战事,于是有恃无恐地拒绝了。查理闻言雷霆大怒,马上应教皇之邀率军前往意大利,讨伐伦巴底人。次年,经过残酷的战争,查理彻底击败了伦巴底人,将伦巴底划入版图。卡洛曼的子女落入了查理之手,至于这位伯父如何处置他的侄儿、侄女们就不得而知了。
778年,查理出兵西班牙,攻打占领该地的阿拉伯人。双方交战皆损失惨重。考虑到局势僵持对己方不利,查理答应了敌方的和谈提议,准备退回比利牛斯山以南地区。然而敌军一边假装谈判,一边却暗暗在法兰克军队回国必经的比利牛斯山郎塞瓦尔山谷设下埋伏。查理顺利地通过了山谷,但是负责保护辎重的后卫队伍被敌军突袭,几乎全被歼灭,指挥官罗兰以身殉职。经过多次战斗后,801年,查理终于报了一箭之仇,打败了西班牙的阿拉伯人,建立西班牙边区。
除此之外,788年,查理还率军征伐多瑙河上游南岸的巴伐利亚,废黜了巴伐利亚公爵,将巴伐利亚划分为若干个区,由他委任的伯爵治理。此后,查理又与位于多瑙河中游的阿瓦尔人爆发了战争,并最终征服了阿瓦尔人。匈奴人和阿瓦尔人同属强悍的游牧民族,占据着多瑙河下游,是查理的心腹之患。征服了阿瓦尔人之后,查理自然不会对匈奴人置之不理。他调用了庞大的人力和物力,一路推进,一举击溃了匈奴人,解除了匈奴人对欧洲的威胁。
查理在位数十年,共发动了50多次战争,其中时期最为漫长、局势最为严酷的是他对撒克逊人的征服。这次战争起于772年,终于804年,前后历时30余年。
撒克逊人居住在莱茵河下游和易北河之间。他们强悍野蛮,经常对周边地区进行掠夺。他们信仰多神教,因此遭到基督教徒的敌视。法兰克国王曾经挫败过他们,并强迫他们臣服。然而撒克逊人不愿俯首贴耳,时有反叛,令法兰克历代国王颇为头痛。
查理当上国王后,决定铲除长久以来的威胁,永绝后患。他意识到,撒克逊人信仰的多神教是阻碍他们归顺的一个重要因素,于是他打算军事、宗教双管齐下,彻底征服撒克逊人。772年,查理派遣的一支队伍挺进撒克逊人的圣地,夷平了神殿,掠夺了大量金银财宝。法兰克人对圣地的亵渎激起了撒克逊人的愤慨,撒克逊人联合起来,起兵反抗查理。
恰在此时,教皇向查理求救,查理决定放下手中战事,率军开赴伦巴底。撒克逊人趁机展开声势浩大的军事行动,四处掠夺。查理返回后,迅速纠集军队,渡过莱茵河,击败撒克逊人,迫使他们投降。但是不到一年,撒克逊人再次起义。查理率领大军赶来,数千撒克逊人投降,并答应改变信仰,成为基督教徒。这一年是777年,查理对撒克逊人的征服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稳定的局势没有维持多长时间,782年,撒克逊人掀起大规模起义,杀死传教士,并击溃了一支法兰克军队,阵亡的将士中包括数名高级将领。查理获悉后怒不可遏,他紧急调动兵力,攻入撒克逊地区,大败撒克逊人,在一天之内集体屠杀了4500名撒克逊人。
查理的野蛮屠杀激起了撒克逊人更强烈的反抗,反反复复的战争一直持续到了804年。通过多年的军事征服和宗教感化,查理最终征服了撒克逊人,使他们成为了法兰克的臣民。为了控制撒克逊人,查理将易北河畔的撒克逊人迁往他处,并实行严密的监控。
查理一生大部分的时光,都是在南征北战中度过的。他一手持剑,一手高举十字架,四处征伐,将法兰克王国的版图整整扩大了一倍。到了公元9世纪初,他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帝国。版图东起易北河,西临大西洋沿岸,北濒北海,南抵地中海,占有西欧大陆的绝大部分土地,囊括了今天的法国、德国、瑞士、荷兰、比利时、奥地利、意大利和部分西班牙的领土,成为当时欧洲大陆上最强大的国家。
如此辽阔的大帝国,统治它的君主怎能没有一个相称的名号?对于查理来说,“国王”的称号似乎已经远远不够了。
当时教皇哈德良已经去世,利奥三世继任教皇。利奥三世的生活荒诞不羁,引起了许多教士的不满。他们威胁说要割掉他的舌头,毁了他的容,把他拉下马。799年,被囚禁的教皇暗中逃出。正当他走投无路时,查理扶持他坐稳了教皇的宝座。800年,贵族和教士再度反对教皇,查理率军开入意大利,平定叛乱,保住了利奥三世的教皇之位。利奥三世感激涕零,当得知查理有意称帝后,决定助他一臂之力。800年11月,查理抵达罗马,教皇率领众教士在郊外迎接他。这是一个公开的信号,因为只有当皇帝来访时,教皇才会亲自出城迎接。
12月25日,圣诞节来临之际,查理前往圣彼得大教堂做弥撒。他正在做祈祷的时候,教皇利奥三世突然拿出一顶金冠戴在了查理的头上,高声宣布:“上帝加冕于你,罗马人的皇帝!”在场的所有人都欢呼起来。查理心领神会。顺理成章地正式称帝,史称“查理曼”,意即查理大帝,正式的称号为:查理,最安详的奥古斯都,由上帝所加冕任命,是统治罗马帝国的伟大太平皇帝,且以上帝的怜悯,担任法兰克人与伦巴底人的君主。法兰克王国遂称“查理帝国”。查理把自己当成了罗马帝国的继承人和基督教世界的保护老,他的帝国自然而然便是古代罗马帝国的延续了。查理曼帝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远隔重洋的苏格兰和东方的非基督教国家阿拔斯王朝都和查理曼帝国建立了邦交关系,甚至看来的东罗马帝国也不得不承认查理曼的皇帝称号。
查理称帝后,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基本上已经平息,他开始对内进行改革,以巩固统治。查理不仅是个能在马背上打天下的君主,也是个能够在宝座上挥斥方道的有识之君。
查理将庞大的帝国划分为数百个伯爵区,由他委任的伯爵或主教进行治理。查理继续推行采邑制以保证下属对他的忠诚,帝国境内的所有官员和主教,一般都要从皇帝那里领受采邑(即封土),成为皇帝的封臣;同时,作为接受采邑的条件,他们都要宣誓向皇帝效忠。
查理设置了一套严密的由上至下的行政管理体系,以便有效地管理政务,地方上发生的重大事情可以迅速地层层通达上听,他是这个庞大机构的核心。帝国的中央政权除由皇帝亲信组成的枢密会议外,还有贵族大会,每年召开一两次贵族大会,讨论重大决策。为了防止底下官员阳奉阴违,他派出巡按使视察监督地方行政司法,他本人也经常到各地巡视。
为了加强对国内不同民族、地区的统治,查理亲自参与制定法律,并对帝国境内各部族的法律进行整合修订。他先后制定的65个敕令中包括了逾千条法规。这些法规的覆盖面很广,从政治到刑法,甚至到个人的家庭事务都有所涉及。
查理当政时,基督教在法兰克的影响深远广泛。他意识到基督教是控制人民思想的重要手段,便大力推行基督教的思想文化统治,并建立教会制度,设立教区,为君权和教权的融合提供了有效机制。
此外,查理在文化教育方面也下了很大功夫。当时有很多朝臣都不识字,这对管理国家是相当不利的。于是他在宫中成立学院,广泛聘请知名学者前来讲学,教导贵族子弟和推优选拔上来的贫民子弟。他还下令教会和修道院兴办学校,让人民广受教育。同时,他派人搜集和抄写了许多拉丁文和希腊文古典著作,甚至收集整理了古代“蛮族”的传说和歌谣,使之得以保存和流传。他还命学者校对拉丁文本的《圣经》,尔后在全国强制推行。
查理的种种举措使得法兰西的文化事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这一时期被后世的史学家誉为“加洛林文艺复兴”。
814年,统治了法兰西47年的查理大帝因病去世,享年72岁。作为伟大帝国的皇帝,骁勇善战的马背国王,兢兢业业统治国家的明君,他的荣耀和光辉永远留在了史册当中。
《凡尔登条约》三分帝国
查理曼帝国的荣耀和强盛,随着查理曼的去世和其子路易的继位,很快就成了过去。814年,查理曼逝世,享年72岁。继承其皇位的是他三个儿子中唯一尚存的幼子路易。路易素来信奉上帝,极是笃诚,故而人称“虔诚者路易”。又由于他生性软弱,办事优柔寡断,路易同时还有“软弱者路易”的绰号。“虔诚者路易”也许有不少值得人们爱戴之处。19世纪的法国史学大师米什莱曾把他推崇为圣路易一般的有道明君。但是,他的软弱与寡断少谋却使其先父创建的帝国迅速地失去了光辉。自他继位后,那些早怀异心却不敢妄动的大贵族不仅揽权自重,而且还频频制造骚动,乃至叛乱。而他的几个儿子也欺他软弱,各自觊觎其皇位,并由此几度展开内战。
路易在登位后仅过了三年,就过早地把国土分封给与元配皇后所生的三个儿子。促使他这样做的原因是其因太过虔诚而到了迷信的地步。817年,路易惯常地自皇宫前往大教堂做弥撒时,年久失修的游廊突然倒塌,将其砸伤。这位非常迷信的“虔诚者”当即认定,此乃上天示警,是自己不久于人世的征兆,因而必须刻不容缓地安排后事。于是他把意大利等地分给长子洛泰尔,把阿基坦等地授予次子丕平,把巴伐利亚及以东诸地区封给幼子日耳曼人路易。为防日后发生帝位之争,他还规定洛泰尔现下便与自己并称皇帝。当然凶险征兆并未应验,虔诚者路易又平安活了23年,但这次国土大分封却招来了贵族叛乱和父子、兄弟之间的内战。
虔诚者路易封予洛泰尔的意大利原来是路易的侄子伯纳德的封地。后者在闻讯后不肯放弃自己的领地,立即起兵反抗。伦巴底人在阿尔卑斯山附近、奥尔良主教在高卢地区也乘机作乱。好不容易平定了伯纳德之乱,洛泰尔与丕平又在829年联手挑起内战,反对父皇将封地赐予他与后妻所生的“秃头查理”,并为此改变了817年的分封方案。虔诚者路易在挫败两位逆子后,不仅没有严惩他们,甚至还保留了他们在意大利和阿基坦地区的统治权。此举无疑是姑息养奸,贻害无穷。果然,几年后,洛泰尔、丕平又唆使日耳曼人路易共同反叛,再次挑起内战。833年,路易战败。洛泰尔全然不顾父子之情,竟强令其父赤裸着上身,卧倒在一块毛毯之上,并在数十名主教围观下大声诵念悔罪自白书。尔后,路易又被幽禁在修道院达一年之久。后幸蒙萨克森、奥斯特拉西亚的伯爵发兵勤王,路易才得以恢复自由,重登帝位。
839年,第三次内战爆发。此次兴兵作乱的是日耳曼人路易和丕平的儿子(此时丕平已去世)。无奈之中,虔诚者路易只得向洛泰尔求援,并许诺日后由洛泰尔和“秃头查理”共分帝国。于是洛泰尔站在父皇一边与弟、侄两人交战。第二年虔诚者路易郁闷而死,洛泰尔继位。洛泰尔继位后早就将其父关于由他和“秃头查理”共分帝国的嘱咐抛到了九霄云外,由此引起了“秃头查理”的不满。于是,“秃头查理”便和日耳曼人路易联手共反洛泰尔。
842年,“秃头查理”和日耳曼人路易在斯特拉斯堡立誓结盟。“斯特拉斯堡誓言”是用两种语言表达的。日耳曼人路易面对“秃头查理”的部下发誓时,口中所说的是罗曼斯语,即最初的法语。而秃头查理向日耳曼人路易的部下发誓时则操条顿语,即最初的德语。“斯特拉斯堡誓言”说明这两个国家的本族语言已经形成。正是这一原因,“斯特拉斯堡誓言”便成了一则出名的历史典故。
在“秃头查理”和日耳曼人路易的联手进攻下,洛泰尔节节败退。843年8月,洛泰尔被迫与其弟妥协。三人在凡尔登会晤后订立了《凡尔登条约》。根据这一条约,兄弟三人三分天下,即把查理曼帝国化作了三个国家:日耳曼人路易获得莱茵河以东的土地,称东法兰克王国;秃头查理领有罗讷河、索恩河及默兹河以西的土地,称西法兰克王国;罗退尔分得的地盘是意大利北部以及东西法兰西王国之间的土地,且承帝位,但是对东西法兰西王国无统辖权。
东法兰克王国后来发展为德国;罗退尔领地的南部演变为意大利;西法兰克王国不久改国名为法兰西王国,逐步形成法国,可以说,真正意义上的法国史就此才算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