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为普法内容,请读者严守法纪!请勿轻信任何陌生人,远离违法犯罪!今日需处理点“私事”,个中缘由,不便解释!望读者谅解!明日继续爆更奉上!感谢!本章内容仅为借鉴,若有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届时会立即整改!)
纵观大华那些年国内电信诈骗发展路径,其轨迹可以描述为:台起源—>内地势力崛起-->境外扩散。
电信诈骗,最早于上世纪90年代在台出现。
当时他们的主要手段是利用发放传单和使用“王八卡”电话(冒名申请的电话卡)的方式,声称受害人中刮刮乐和赌马等大奖,但在领奖前必须先寄出一定额度的税金。
在被害人汇出第一笔钱后,诈骗集团再以律师费、手续费、公证费等名目,一次又一次要求被害人汇钱,直到被害人醒悟或钱财被榨干为止。
由于电信诈骗的成功率较高,且不劳而获的金额相对较大,因此很快就成为台地区最重要的犯罪形式之一。大批不良分子、甚至是曾经拥有良好工作的人都纷纷加入。
电信诈骗在岛内引发天怒人怨后,台当局的打击力度有所加大。在台当局的打击下,台诈骗集团开始“产业外移”。
2002年前后,台移动电话业务在门虫建立信号台。由于在大陆东南沿海地区可以接收到台的移动电话信号,并且两岸迟迟没有建立共同打击犯罪的机制,台电信诈骗犯罪团伙找到了“新路线”。
他们利用两岸没有司法互助条款的空档,将诈骗基地转移至门虫服州,服州成为台籍诈骗集团的第一个集散地,继续利用“王八卡”对台民众进行诈骗。
不过那时候,台人到内地开窝点主要是为了骗台人。
第一批来到内地的台诈骗集团为了节约成本,雇佣了有语言优势的门虫安溪人充当打电话、取钱的马仔。
这些集团在内地一般以台商公司名义运作,一个“公司”一般有雇员四十余人,内部管理严密,层级分明。除少数主管外,基层人员都采取军事化管理措施,严格限制外出。
这些基层人员在实际操作电话行骗前,都会接受“公司“内部的严格培训,每人都要熟记工作话术后才能上岗操作。
公司每天都要召开检讨会议,对每一套剧本和话术、每一个“客户”的反应都要经过斟酌并优化,其版本迭代速度和执行力堪比现在互联网公司。
2008年,台检警才抓到一批台籍电信诈骗犯,并从他们口中得知服州有一条街的台商都在暗地里从事电信诈骗行业。
这里每日每夜灯火通明,基层员工高达两千人以上,每人每天工作时间长达十二小时。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台本地居民因受骗太多已经很少上当。而此时台籍诈骗团伙脑袋才转过弯来,发现自己之前是多么傻,跑到内地来居然只骗台人,而忘了自己身后的内地才是个巨大的市场。
于是台骗子们将对象锁定在大华内地地区,毕竟这里有同文同种的庞大人口基数,是比台更大的肥羊。
因为台人的口音破绽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因此在台诈骗集团转向大华大陆行骗时招收了更多内地本土人员(这也为后续本土势力崛起埋下了伏笔)。
如此便形成了严密的三级诈骗手法:
一级骗子最基层,通常是资历较浅的新手,他们是民众一般接到诈骗电话后第一个交谈的对象;
二级骗子经验丰富,主要负责在有人上钩之后,出面扮演具体的角色,例如官方或银行主管,加深受害人的信任感和危机感;
当受害人对二级骗子深信不疑后,最资深的三级骗子就会登场,对受害人下达转移金钱的具体指令。
电信诈骗本土势力崛起
台人在门虫开设窝点既骗大陆人又骗台人,原本给台人充当打手的安溪人觉得为何不自己单干呢?
于是,大华本土籍最早的电信诈骗团伙在2002年前后出现,手法完全翻版台。
有了犯罪团伙,警方必然要打击,随着警方对安溪地区的重点整治,安溪籍诈骗团伙又逃到深地。
当时的深地,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类人鱼龙混杂。很快电信诈骗的手段像病毒一样扩散至全国,呈现明显的地域特征,如湖娄底、门虫安溪、广电白等等,且每个地区的诈骗手法又各有特色。
不过,内地本土与台电信诈骗集团有者明显的区别。
首先是台电信诈骗的产业化程度很高,从话务组到资金组,诈骗的各个环节都有专人承担。
各个组之间互不联系,打掉其中一个组对犯罪集团而言根本没关系,很快一个全新的组重新组建起来,所以打击起来非常难,往往抓到的只能是马仔。
内地本土籍诈骗集团则多是原始操作,呈现明显的家族化特征,因此往往抓到一个就能端掉一个犯罪集团。
但最近几年开始,内地本土籍犯罪集团也开始出现台籍犯罪集团公司运营的雏形,而且往境外转移窝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内地本土电信诈骗崛起期间,各种欺诈剧本轮番上演:
1、2002年前后“脑溢血”“车祸”骗术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