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来,虽然能有效防止刺穿的渗透。可相同的,让他们这些城中居住的百姓,也觉得非常不快。原本就存在的民族对立,很快便由此产生。
一些被刺杀掉长辈的辽国贵族子弟,找不到刺客的时候,就开始找城中汉族百姓的麻烦。不少城中的汉族年青子弟,就这样被无辜杀害或被关进大牢。
久而久之,一些汉族人口相对多的城市里,也开始陆续发生官逼民反般的情况。那怕最终辽军将其镇压了下来,可对生活在这里的汉族人而言,却激起了心头的怒火。
不少辽国的汉臣,面对这种情况,更是齐聚皇宫之内,祈求耶律洪基下旨,不得随意射杀这些汉族百姓。可耶律洪基觉得,他毕竟还是契丹人,要为契丹人着想。
结果这样一来,连一些原本看好辽国的汉臣,也开始意识到,这股民族对立情绪。在这一刻终于爆发了出来,那么后果对大辽绝对是致命的。
虽然现在辽国的军队,更多掌握在辽国将领手上。可辽军之中,不少城防军的官兵都是汉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又怎么可能给辽国死心卖命呢?
就在辽国的冬天,因为杀胡令似乎变得异常冰冷之时,很多居住在城里的汉族百姓,也开始陆续搬离居住的城池,不想被人无故的杀死在城中。
看着越来越多离开的汉族百姓,这些辽国的贵族跟官员,才真正意义了。城里要是没了这些汉族百姓,他们又算什么呢?
可面对一心想走的汉族百姓,他们要么杀,要么强留。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他们与城中汉族百姓的裂痕已然产生,再想恢复到从前那种融洽关系,只怕没多大可能了!
第二卷 第一百一十二章 商通四海
伴随着杀胡令终于带给辽国巨大的损失,辽国君臣面对这种情况。也第一次明白,中原武林人的厉害,在这一刻终于显现了出来。
这些以往被大宋朝廷严密监控的武林中人,看似不理世事,实则他们更冷血更好杀戮。有些进入大辽的中原武林人,原本只想刺杀那些大辽的贵族。
结果看到汉族百姓,在这里所受到的待遇。每个人都觉得心理不好受,以至陆续发展到,这些江湖人开始朝普通辽国人动手的地步。
一些居住在边境的辽国小部落,甚至开始出现整个部落一夜之见全部被杀的情况。这些小部落,虽然人口不多,却也是大辽的根基所在。
渐渐的,看着形势将继续乱下去,耶律洪基不得不开始下令。封闭各城,采取更为严格的管控措施,防止这种事情的发生,那怕边境也开始派兵巡逻。
大辽开始有所动作,大宋这边自然不会闲着。以骑军为由的大宋骑兵,也开始在张亭光的命令下。不断越过两国边境,开始围剿这些大辽的小股骑兵。
结果本以为会到开春才开始的战争,在这种冰天雪地之中便开始拉开。而得知这个消息,赵孝锡也开始将一批,用来御寒的服装,陆续的送到骑军大营。
这种今年刚刚量产的棉衣,正是赵孝锡利用棉花制作出来的。如今琉球跟琼州的有钱人家里。几乎都换上这种轻软却温暖的棉被。
至于如何去除棉花中的棉籽,赵孝锡却单独开设了棉衣工厂,让一些贩卖来的女工。在这里打工制作。外人根本就不知道,暂时赵孝锡也没打算对外销售。
因为是头一年出产的棉花,数量本身也没有太多。现在一床棉被的价格,也令一些普通百姓望而怯步。而这批送到边境的棉衣,同样令骑军将士非常感动。
有了这种轻便棉衣的保护,骑军将士也觉得,他们在野外待的时间能更长。那怕有时在野外过夜。他们也不用担心半夜被冻死。
而了解这种棉衣目前价格的骑军将士,更加感叹这位老统领的财大气粗。宁愿放着这些棉衣不对外销售。也要先给他们每人置办上一身。
尽管只是服饰的改变,却令宋军骑兵以辽军骑兵在野外碰上的时候。因为衣服轻便的原因,出招更为灵活。这在交战的时候,无疑也能提升骑兵的生存率。
相比包裹一身严实的辽军士兵。宋军看上去更为简单的服饰,也令辽军骑兵觉得。这些宋朝骑兵,难道比他们更加耐冻吗?其实这一切,都是棉衣保暖的功能。
战争的巨轮开动,大辽跟大宋都知道,这是一场持久战。眼前边境的局部战争,只能说两国的练兵之举。真正的大战,还要等两国都准备好才会发生。
同样知道这个道理的赵孝锡,整个冬季也一直忙着。往辽东半岛调兵遣将。明年赵煦出兵大辽,他也会带领琼州军,从旁侧应。那怕赵煦根本就没打算用他。
在赵孝锡也被赵煦的举动,开始重新布置明年的事情时。从大理赶来的段正淳,这段时间似乎当外公外婆当上瘾,一点没想这都快过年,他们要不要回家的事情。
不过,看到木婉清有爹娘陪伴。似乎显得很开心。赵孝锡自然不会做出,送这对岳父岳母离开的事情。反正。这段时间,他又开始忙于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