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宫廷的“转龙灯”既与宋代之灯影草龙有异,跟现代的舞
龙也不相同。清朝每于元宵灯节,在宫廷置酒兴会,赐宴外藩,一
方面大放烟火,一方面展开龙转灯。一只灯队多达千人,每人手举
一支竹制丁字尺形灯架,架上各挂两盏红灯,蜿蜒舞动,时变队形,
在黑夜里,虽有月光,不见人影,宫里南北饫巷平坦广袤,舞动起
来,只见红灯上下浮动矫若游龙,至为壮观。他们变幻花式甚多,
一面唱歌,一面飞舞,最后将红灯排成“天子万年”或“太平万岁”作
结束。后来富连成科班排演《薛刚闹花灯》,就由内监高四指点,加
入这项灯,因为舞台面小,五六十个小孩在台上排灯,未免碍手碍
脚,可是一般观众,已经觉得灿烂新奇了。
阿四头的“爬拜香”“倒马桶”,神态逼真,令人发噱
上元张灯既由官家率先倡导,民间花灯自然各运巧思,争强斗
胜。苏州的走马灯,用粉连纸或细丝绢糊制多角式灯笼,中插明
烛,四周把绘制的戏剧人物,用铁丝穿在轮轴上,火气吹动轮轴此
出彼进,运转不息。有一个裱糊匠叫阿四头的,心灵手巧,做的戏
出“怕婆顶灯”“背凳”“爬拜香”,三百六十行的“捏脚”“甄耳”“倒马
桶”,神态逼真,令人发噱。此外尚有“琉璃球”“云母屏”“水晶帘”
“万眼罗”“翠虬绛螭”,色兼列彩,叹为观止。
广东元宵灯的华丽,更是早已驰誉全国。广州的走马灯,固然
糊得细腻工致,跟苏州的一时瑜亮,难分轩轾。就是佛山的秋色
灯、大良的金鱼灯、潮州的锦屏灯,也都巧夺天工,各具特色。秋山
灯有所谓针口灯,是用薄纸板糊成各式灯形,用粗细不等银针,戳
出小孔,映出人物翎毛花卉诗词联语,有的制成灯虎,射中有奖,锦
心妙手,玲珑剔透,悉出璇闺雅制。甚且有些仕女,因打灯虎而缔
结良缘的,给上元令节,平添不少佳话。大良鱼灯,是用竹篾锦绢
裱糊而成,鱼鳞是用明决一片一片粘上去的,当地有个风气,看鱼
灯要数一数鳞片多寡,要生动逼真,才能许为上品。
湖州锦屏灯是以桂竹为屏架,铁丝来支撑,饰似缇绣彩缎装
点,全是粤剧生旦净末丑人物,宫装襟袖,赤帻戎冠,制作之精,无
民初黑龙潭求雨忆往
翻开公元1979年历书,岁次庚申是十龙治水,根据老一辈人的
经验,“龙多四靠”,必定是个早年。不管这个说法是迷信说法,还
是经验累积,可是这一年夏季,果然是雨稀云薄。梅雨时期不霉不
雨,整天骄阳灼肤,全台湾南北各地水库,用水量增多,蒸发量加
速,蓄水日渐枯竭,甚至于涸见底。自来水公司为了节约水源,从
三日一停水,缩短为隔日一停水,并且把民间四百九十七口深水井
一律开放,以应急需。幸亏“诺克斯”“珀西”两个台风相继而来,这
可怕的干旱现象,才宣告解除。
古代久旱不雨,天子亲率百官,郊天求雨,盼望早降甘霖,这本
是民智未开时代的一种迷信举动,想不到民国肇建之后,又重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