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类脑集群】
曾有人说,现在的科技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瓶颈期。
不管是早几年的互联网,还是现在的人工智能,都并没有什么新的理论和东西。
尤其是基础科学,已经上百年没有突破性的新理论了,材料基础也多年没有大进展,最关键的,能源科技没有看到任何向前大幅推进的希望——所谓新能源,电池能算新能源吗?
也就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有些突破了,但仅仅靠虚拟的东西扑腾,又能扑腾出什么浪花呢?
程旭是仔细思量过的,这样的说法虽然有一些偏激,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还真是如此——就连HB体系的基础原理以及制造理论,都是百年前提出的电磁学理论。
为什么?
都说伟大的成就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突破的,程旭对此十分认可。
但现在的问题是,千人的肩膀太过庞大了——现在的人,从上幼儿园就在不断地学习各类知识,也就是前人的研究成果。
从九年义务教育,到高中大学,再到研究生博士,光是前人的东西,人们都需要二十几甚至三十年的时间去学习。
人生能有几个三十年啊?
就这,每个人也不可能学得全部,要分文理科,要分各个专业,研究生甚至还会分研究方向。
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钻研一个方向那就是必然的选择,本没有什么问题。
但程旭有这样一种担忧:产业的方向是相连的,那基础科学的进展,各个学科,各个方向之间就没有联系吗?
分得越细致,好像是分工更加明确了,向前推动更加容易了,但是,推得久了,这个方向是不是就与其他方向越走越远,变得独木难支呢?
就拿能源来说,一种新能源的发现和应用,它离得开化学材料,离得开数学,离得开物理理论的支持吗?
当然也不是没有办法,一个团队往往会有各个学科各个行业的人才,相互协作,然后共同推动一个课题的研究。
但无论怎么协作,那肯定都不如一个人自己啥都懂。
就像服务器集群一样,集群中的每一台机器与其他机器交互的时候都是有节点延迟和交互成本的,1+1永远都不能达到等于2的效果。
了解超级计算机的人都知道,超算的处理器是由成千上万甚至十几万的CPU组成的,但这十几万的CPU的处理能力就能达到单个十几万倍吗?
不可能的!甚至,当CPU达到一定的数量,无论再怎么加,性能都无法再提升了的。
说到底,这种协作推进课题的研究,在交流和推进中,它是有性能损耗的。
基础科学的理论已经如此庞大,这个时候,想要再往前推进,想要再发现新理论,自然是无比的困难。
除非——人脑能够像CPU一样,成千上万人能够形成一个像超级计算机一样的集群,减少交流与协作过程中的成本。
“人脑集群短时间肯定是无法实现的,但,人工智能可以。”
实验室的几个人在热烈的讨论着他们的问题,程旭也在如此思考着:“人之间的协作,靠交流,靠分工。而各个行业的人工智能之间如果要协作靠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