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20世纪中外散文经典评点珍藏本电子版 > 罗 素(第1页)

罗 素(第1页)

1872—1970

伯特朗·罗素,英国著名哲学家,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生于威尔士,在剑桥受过良好教育,后在数学及哲学方面成就显著。他还是一名积极的社会活动家,第一次大战期间因主张不妥协而入狱;九十岁高龄时还为呼吁裁减核武器参加在白宫前的静坐示威。他热情宣传一种新的教育方式,主张不约束学生。

罗素较重要的著述有《数学原理》、《哲学论文》、《神秘主义与逻辑学》、《论教育》、《西方哲学史》、散文选《记忆中的画面及其它》等多部,还写作了三卷本的《自传》。

论老之将至

虽然有这样一个标题,这篇文章真正要谈的却是怎样才能不老。在我这个年纪,这实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我的第一个忠告是,要仔细选择你的祖先。尽管我的双亲皆属早逝,但是考虑到我的其他祖先,我的选择还是很不错的。是的,我的外祖父六十七岁时去世,正值盛年,可是另外三位祖父辈的亲人都活到八十岁以上。至于稍远些的亲戚,我只发现一位没能长寿的,他死于一种现已罕见的病症:被杀头。我的一位曾祖母是吉本的朋友,她活到九十二岁高龄,一直到死,她始终是让子孙们全都感到敬畏的人。我的外祖母,一辈子生了十个孩子,活了九个,还有一个早年夭折,此外还有过多次流产。可是守寡以后,她马上就致力于妇女的高等教育事业。她是格顿学院的创办人之一,力图使妇女进入医疗行业。她总好讲起她在意大利遇到过的一位面容悲哀的老年绅士。她询问他忧郁的缘故,他说他刚刚同两个孙儿女分手。“天哪!”她叫道,“我有七十二个孙儿孙女,如果我每次分手就要悲伤不已,那我早就没法活了!”“奇怪的母亲。”他回答说。但是,作为她的七十二个孙儿孙女的一员,我却要说我更喜欢她的见地。上了八十岁,她开始感到有些难以入睡,她便经常在午夜时分至凌晨三时这段时间里阅读科普方面的书籍。我想她根本就没有功夫去留意她在衰老。我认为,这就是保持年轻的最佳方法。如果你的兴趣和活动既广泛又浓烈,而且你又能从中感到自己仍然精力旺盛,那么你就不必去考虑你已经活了多少年这种纯粹的统计学情况,更不必去考虑你那也许不很长久的未来。

至于健康,由于我这一生几乎从未患过病,也就没有什么有益的忠告。我吃喝均随心所欲,醒不了的时候就睡觉。我做事情从不以它是否有益健康为依据,尽管实际上我喜欢做的事情通常都是有益健康的。

从心理角度讲,老年需防止两种危险。一是过分沉湎于往事。人不能生活在回忆当中,不能生活在对美好往昔的怀念或对去世的友人的哀念之中。一个人应当把心思放在未来,放到需要自己去做点什么的事情上。要做到这一点并非轻而易举,往事的影响总是在不断增加。人们总好认为自己过去的情感要比现在强烈得多,头脑也比现在敏锐。假如真的如此,就该忘掉它;而如果可以忘掉它,那你自以为是的情况就可能并不是真的。

另一件应当避免的事是依恋年轻人,期望从他们的勃勃生气中获取力量。子女们长大成人以后,都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如果你还想象她们年幼时那样关心他们,你就会成为他们的包袱,除非她们是异常迟钝的人。我不是说不应该关心子女,而是说这种关心应该是含蓄的,假如可能的话,还应是宽厚的,而不应该过分地感情用事。动物的幼子一旦自立,大动物就不再关心它们了。人类则因其幼年时期较长而难于做到这一点。

我认为,对于那些具有强烈的爱好,其活动又都恰当适宜、并且不受个人情感影响的人们,成功地度过老年决非难事。只有在这个范围里,长寿才真正有益;只有在这个范围里,源于经验的智慧才能得到运用而不令人感到压抑。告诫已经成人的孩子别犯错误是没有用处的,因为一来他们不会相信你,二来错误原本就是教育所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但是,如果你是那种受个人情感支配的人,你就会感到,不把心思都放在子女和孙儿女身上,你就会觉得生活很空虚。假如事实确是如此,那么你必须明白,虽然你还能为他们提供物质上的帮助,比如支持他们一笔钱或者为他们编织毛线外套的时候,决不要期望他们会因为你的陪伴而感到快乐。

有些老人因害怕死亡而苦恼。年轻人害怕死亡是可以理解的。有些年轻人担心他们会在战斗中丧身。一想到会失去生活能够给予他们的种种美好事务,他们就感到痛苦。这种担心并不是无缘无故的,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对于一位经历了人世的悲欢、履行了个人职责的老人,害怕死亡就有些可怜且可耻了。克服这种恐惧的最好办法是——至少我是这样看的——逐渐扩大你的兴趣范围并使其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直至包围自我的围墙一点一点地离开你,而你的生活则越来越融合于大家的生活之中。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应该像河水一样——开始是细小的,被限制在狭窄的两岸之间,然后热烈地冲过巨石,滑下瀑布。渐渐地,河道变宽了,河岸扩展了,河水流得更平稳了。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显的间断和停顿,而后便毫无痛苦地摆脱了自身的存在。能够这样理解自己一生的老人,将不会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为他所珍爱的一切都将继续存在下去。而且,如果随着精力的衰退,疲倦之感日渐增加,长眠并非是不受欢迎的念头。我渴望死于尚能劳作之时,同时知道他人将继续我所未竟的事业,我大可因为已经尽了自己之所能而感到安慰。

申慧辉 译

□读书人语

一个人,除了少小夭亡和中道崩殂之外,大抵都会老的,虽然穷通得失,各人的境遇不同,而生老病死,却谁也逃不了这个历史的规律,怎样去对待这个历史的规律,恐怕是每一个老年人应当考虑的问题。

伯特朗·罗素先生是一个哲学家,他从哲学的角度,告诉我们怎样去对待老的问题,他认为老年需要防止两种危险,一是过份沉湎于往事;一是应当避免依恋年轻人。这两件事情,其实是人在进入老年之后,至关重要的事情。《三国演义》中的关二爷,他只记得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的往事,傲视万物,不可一世,终于招致了走麦城的结果。现在也有一些老同志,总是想着过草地,爬雪山,南泥湾的故事,对年轻的一代横挑鼻子,竖挑嘴巴,这也不入眼,那也不称心,这就是沉湎于往事的危险。人类的特点就在不断进步,不断发展,关二爷的青龙偃月刀固然英雄无敌,但是恐怕也抵抗不了今天的机关枪,至于原子弹和核弹,当然无须论矣。过草地,爬雪山,南泥湾的大生产,小米加步枪,二万里真功夫,自然是不朽的历史,但历史毕竟是过去的东西,人的追求却在创造未来,而未来毕竟是年轻人的天下。罗素先生说:“一个人应当把心思放在未来,放到需要自己去做点什么的事情上。”对于每一个老年人来说,都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当然,勿“过份沉湎于往事”,也不等于完全不想往事,想想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不足,想想自己在“往事”中犯下的错误,也未始不是在有生之年中继续上进的动力,我们不是也有句话叫“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么?几十年来,我们在上山下乡中,埋没了多少人才,在与人斗争中,糟踏了多少人才!为什么我们踌躇不前,落在亚洲四小龙的后面?这些“往事”,不是我们可以“沉湎”一下的么?

至于说到“依恋年轻人”,罗素先生也说到了问题的节骨眼上。一直到现在为止,我们有些老同志常常对年轻一代表现了异乎寻常的关怀,比如说讲“接班人”问题上,有些老同志总是非常关心,但是讲归讲,关心归关心,自己占着那个位子,却不肯移动半步。其实,老是牵着“接班人”的手走路,“接班人”是不会独立起来的,老是把“接班人”放在真空管里,不让他去经风雨,见世面,他怎么能够成长呢?罗素先生说:“如果你还像他们年幼时那样关心他们,你就会成为他们的包袱。”“动物的幼子一旦自立,大动物就不再关心它们了”,这里既是生活的经验,也含有高度的哲理。

罗素先生的《论老之将至》,正是包涵了林则徐先生“有容乃大,无欲则刚”的思想,他深含哲理的语言,对我们每个老年同志都富于意义,这碲实是散文中的精品。不过,我想找出一点,文章中说“我的第一个忠告是,要仔细选择你的祖先”,我不知道原文是怎样写的,但按照我们中国人的理解,穷通得失,同一个人的奋斗和努力有关,而生老病死,则是生理的规律,人是不可能去选择祖先的。 【冯英子】

约瑟夫·康拉德

1913年9月,通过既认识我、也认识康拉德的奥托琳·莫雷尔夫人,我结识了约瑟夫·康拉德。多年来我一直钦佩他的作品,但是却不敢未经介绍贸然求识。在某种焦虑与期待的心态中,我向他在肯特郡阿什福德附近的家走去。我的第一个印象是惊讶。他带着很浓的外国腔讲英文,他的举止丝毫也不能使人联想起大海。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波兰贵族绅士。他对大海的感情、对英国的感情,属于浪漫的爱情,即保持某种距离的爱,这个距离足以使这种浪漫的感情不受玷污。他对大海的热爱始于很小的年纪。当他告诉他的父母他想选择海员作为职业的时候,他们极力劝说他加入奥地利海军,可是他渴望冒险、热带海洋和四周围绕着漆黑森林的奇异河流,而奥地利海军不能为他提供实现这些愿望的机会。他想在英国商船队中找个职业,这使他的家人大为惊恐,然而他的决心是不可动摇的。

任何人都能从他的作品中看出,他是一个十分刻板的道德家,在政治上对革命者完全没有好感。我和他在多数观点上意见不一致,但是在某种极为根本的事情上,我们的观点却异乎寻常地统一。

我和约瑟夫·康拉德的关系同我和任何人曾经有过的关系都不一样。我极少见到他,好几年也见不上一面。就我们两人生活中表面工作那一面而言,我们几乎是陌生人,但是对于人生及人类的命运,我们却有着共同的看法,这一点从一开始就将我们极其有力地联系在一起。也许我能得到允许,从我们刚刚相识后他写给我的一封信里引用一句话,事实是,这句话非常确切地表达了我对他的感情。他的言语所表达的他的想法和我的同感是:“这是一种深深的钦佩之情,即使你我从此不再相见,即使你明天就会忘记我的存在,我对你的这种感情仍将永远不变,直至生命的终结”。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