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乱明天下一根钉 > 第392部分(第2页)

第392部分(第2页)

就拿包衣耕种粮食来说,所有收获的粮食压根就没有经朝廷的手,直接归入各旗手中,这显然削弱了朝廷的权力。

一旦包衣收归国有,土地由朝廷分配,生产的粮食归朝廷所有,这个诱惑让皇太极根本无法拒绝!

皇太极想到做到,立即命令各旗交出所有包衣,趁着冬天即将来临,重新划分土地,交由包衣耕种,并规定包衣除了留够口粮外,所有多余粮食均归朝廷所有。

各旗对此令大为抗拒,有心反对,无力回天,只好乖乖地交出了包衣。

皇太极对大小贝勒、贝子的管理能力相当怀疑,下令由汉臣宁完我对所有获得自由的包衣进行管理。

宁完我立即发现皇太极政策中的漏洞,建议皇太极仿照大明按亩征集粮食,鼓励垦荒,充分调动包衣的积极性。

自此,包衣生产的粮食几乎有七成被朝廷征集,不过,他们基本摆脱了奴隶的身份,成了满清朝廷的自耕农,并慢慢地形成了大大小小以汉人为主的村落。

与此同时,皇太极又拨付给范文程一万五千多名包衣壮丁,令范文程加快建设钢铁冶炼炉的进度。

待到郑鸿逵再次来到辽东,郑鸿逵身边足足携带了四百多名工匠。

范文程对这四百多名工匠并不放心,一一进行审问,惟恐林纯鸿借机渗入暗桩。审问的结果让范文程相当满意,这四百多名工匠虽然大部分来自于广州,但对荆州、安平及沈阳之间的厉害关系所知非常有限。

管他工匠来自何处,只要能把高炉建起来,炼出钢水,即便军情司安插个把人,又有什么关系?

于是,一万多工人冒着秋寒,投入到轰轰烈烈的钢铁工坊建设中。范文程又借着秋季枯水的时机,组织数千工人对太子河、辽河进行疏浚,期待能行走载重超过五百石的船只。

郑鸿逵携带的工匠中,包含精通管理、财计的人才。在这帮人才的管理之下,万余工人的劳动效率还算过得去。

过得去的效率,自然是荆州方面的标准,但是这个效率放在范文程及皇太极眼中,简直就如快马加鞭一般。

皇太极和范文程大为惊叹,立即组织一些平日看得过眼的才智之士跟随工匠干活,期望学得工匠做事的精髓。

后来,一些满族、蒙古人中的有心人,也慢慢聚拢在南芬工坊周边,细细地观察汉人工匠如何做事。

待到年底,第一炉钢水出炉后,在汉人工匠的坚持下,这批钢铁并未拿来制作武器,而是开始铺设铁矿井、煤矿井至冶炼炉的钢轨路。

待到钢轨路成,范文程见识了钢轨路强大的运输能力后,直接哀叹道:“被郑鸿逵给骗了,按照这个搞法,明年产量超过五百万斤,又有何难?”

章节目录 第六百四十八章 东南变局(一)

听闻皇太极将所有包衣变成了自耕农,林纯鸿喜不自胜,对左右言道:“满清小朝廷充满了锐气,执行力非大明朝廷可比,本候还真想看看他们能做出什么成就!”

周望一直对接触、贸易战略耿耿于怀,不满道:“这是**裸地资敌!假以时日,鞑子不缺粮食、不缺钢铁,后果根本无法预料!属下担心,荆州军将士未来会流更多的血!”

林纯鸿大笑道:“种粮食、炼钢的鞑子还是以前的鞑子么?观几千年来的历史,胡人之所以为祸,正因为他们是胡人。一旦胡人扛起了锄头,就摇身一变,成为华夏族的一份子!周都督,眼光得放长远点嘛,蒙古人现在不也帮我们养马、剪羊毛、征战?”

周望虽然认为林纯鸿说得有道理,但还是觉得今后的风险不可控,他重重地吐了口气,道:“但愿这次不要失算!”

林纯鸿心情不错,不再理会周望,接着对左右说道:“鞑子是陆地上的强盗,郑芝龙是海上的强盗,现在居于正统的大明朝廷固步自封,反而陆海两大强盗锐气十足,积极进取。嘿嘿,郑芝龙不错,识大体!”

左右听到林纯鸿说郑芝龙识大体,无不大跌眼镜,心里腹诽道:郑芝龙识大体,还不是被逼的!雄威军团入驻仙霞关,估计郑芝龙会一夜三惊,或者根本睡不着觉!

……

郑芝龙的变化,并非从雄威军团入驻仙霞关开始。

早在大明银行争论未休时,郑芝龙就摒弃了继续与林纯鸿对抗的思路,转而积极介入荆州主导的事务,借机扩大自己的影响,为自己谋利。

只可惜,郑芝龙选了猪队友,江南的那帮老爷只盯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丝毫看不到大明局势的变化,将银行主导权拱手相让,还成了林纯鸿向朝廷叫板的棋子。

郑芝龙非常后悔:如果当初选择与林纯鸿合作,何至于在大明银行上空手而归?

待到大明银行成立,郑芝龙迫不及待地向大明银行缴纳准备金后,设立了安平钱庄,将分号撒向福建、台湾、棉兰、香料群岛等地,成为继邦泰、源丰之后的第三大钱庄。

林纯鸿敏锐地察觉到郑芝龙的变化,经一番谋划后,派遣陆敏成率团至安平。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