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王匡带着暗号,前往城中一户农人家。
&esp;&esp;“企望义兵。”
&esp;&esp;“以释国难。”
&esp;&esp;老农与王匡相视一眼,便回到房间中,取出一物。
&esp;&esp;“这是太傅交给在下的,只要有人能够对出暗号,就把箱子交给他。”
&esp;&esp;王匡点头,带着精致的锦盒和老农,匆匆回到府中。
&esp;&esp;他进入书房,确定四下无人后,这才打开锦盒。
&esp;&esp;竟然是一份圣旨!
&esp;&esp;王匡打开一看,内容和所料的一样,正是立皇储一事。
&esp;&esp;只不过人选变成了董侯刘协。
&esp;&esp;王匡仔细检查了一番,竟然不能辨别真伪。
&esp;&esp;不愧是当朝太傅!
&esp;&esp;王匡唤手下进来,吩咐一声。
&esp;&esp;咔擦!
&esp;&esp;农人被斩杀。
&esp;&esp;“本官该怎么做?”
&esp;&esp;王匡犹豫了。
&esp;&esp;一边是少帝,君王也。
&esp;&esp;一边是袁槐,恩人也。
&esp;&esp;从事韩浩建议道:“太守大人,何不坚定诏书真伪?若为真,我等当从太傅。”
&esp;&esp;王匡深以为然,也不藏着掖着,给韩浩一观。
&esp;&esp;“八九不离十,为真。”
&esp;&esp;王匡再看,实在看不出作假的痕迹,便同意了此事。
&esp;&esp;随后,王匡广发文书,告知天下人。
&esp;&esp;“何太后矫诏,立史侯刘辩为帝,与先帝之意相悖,企望义兵,以释国难。”
&esp;&esp;191年九月下旬,震惊天下的消息,从京师开始,从河内炸开!
&esp;&esp;当朝太傅袁槐锒铛入狱,河内太守王匡疑似持有先帝遗诏,请求天下英雄讨伐不臣。
&esp;&esp;顷刻间传遍天下。
&esp;&esp;191年十月,益州牧刘焉第一个站出来表示,先帝爱皇子协,胜过太子辩。
&esp;&esp;隐隐约约透露出先帝的意志。
&esp;&esp;天下为之震荡!
&esp;&esp;因为这件事,早就有风言风语传出,刘焉德高望重,更是直接证实了此事。
&esp;&esp;“太傅之所以会入狱,就是因为他是知情者,被少帝所忌恨。”
&esp;&esp;一时之间,舆论乱成一片。
&esp;&esp;更有甚者,有人为董卓洗白。
&esp;&esp;“董司空为大汉朝立下汗马功劳,只是因亲近陈留王刘协,便血溅朝堂。”
&esp;&esp;“北邙山上,少帝惊吓不可言语,唯有陈留王谈吐不凡,大汉乱象生,需要明主,董司空欲行废立之事,是为了大汉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