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
&esp;&esp;被任命为徐州刺史后,更是大破黄巾,镇守一方,可以说是战功赫赫。
&esp;&esp;似乎拿了陶谦太多东西,袁绍非常不好意思,便道:
&esp;&esp;“陶刺史何不遣使入京?”
&esp;&esp;陶谦有所感,与麾下谋士王朗、赵昱商议,二人都建议陶谦派遣使者。
&esp;&esp;思忖一番后,陶谦派遣出身徐州四大家族的糜竺入洛阳。
&esp;&esp;糜竺为人谦逊有礼,雍容大方,有徐州君子之称。他代表刺史陶谦,向刘辩表达了臣服以及忠心。
&esp;&esp;交谈后,刘辩认为糜竺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便挽留他在洛阳为官。
&esp;&esp;糜竺笑着婉拒了,祖业不可废。
&esp;&esp;刘辩颇为遗憾。
&esp;&esp;贾诩一眼就看出来刘辩的心思,只不过他没有胆子揭穿。
&esp;&esp;这哪里是看上了糜竺的为人,分明是贪图他的家产!
&esp;&esp;糜家世代为徐州富商,养有僮仆、食客近万人,资产上亿。
&esp;&esp;在世风日下的大汉,有钱人的生活也不是那么如意了。
&esp;&esp;看在陶谦献上三万金的份上,刘辩拜陶谦为安东将军,封溧阳侯。
&esp;&esp;在众多野心勃勃的刺史、州牧当中,陶谦无疑做出了一个表率。
&esp;&esp;虽然在此之前就已经有并州刺史张杨和冀州牧刘虞,向朝廷表达了忠心,但是陶谦的忠心还是值得称赞的。
&esp;&esp;至于陶谦提出的,表王朗为会稽太守,刘辩签了一个大大的“允”字。
&esp;&esp;糜竺带着贡品以及钱财而来,回去的时候,也算是满载而归。
&esp;&esp;陶谦非常高兴,亲自送袁绍到青州边界。
&esp;&esp;袁绍从青州渡河,直奔冀州渤海郡而去。
&esp;&esp;一到渤海郡,他就开始整顿吏治,将手中的权力全部夺回来,凭借的就是手中的一万五千大军。
&esp;&esp;冀州牧韩馥派人请援,袁绍拒绝了,称要等待时机。
&esp;&esp;到了12月份,刘辩百忙之中,将贾诩、荀攸唤来,吩咐了一件事。
&esp;&esp;便是刘辩酝酿很久的“招贤令”。
&esp;&esp;大汉人才很多,刘辩又没有时间去探访,只好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玩一场大的游戏。
&esp;&esp;在汉朝,实行的是一种自下而上选拔人才的制度,称为察举制。
&esp;&esp;即由地方长官在自己管辖区内考察选拔人才,再向中央推举。
&esp;&esp;简单地说,陶谦举王朗为茂才,拜治中从事,后来又推荐他到会稽为官,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esp;&esp;一开始还很好用,可是现在,各个州郡的长官,恨不得把贤才留给自己用,又如何会向刘辩推荐?
&esp;&esp;陶谦算是比较善良的例子了。
&esp;&esp;因此,刘辩只能另辟蹊径,也就是“招贤令”了。
&esp;&esp;让人才自己到洛阳来仕官,不必通过州郡的长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