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嵩听拓跋焘斥责他贪赃枉法、圈占土地,登时如五雷轰顶,颤颤巍巍地捡起地上的状纸和奏折,无言以对。
拓跋焘见他默认其罪,冷声喝命道:“来人,给朕狠狠地责罚。”
宫殿两边侍立的侍卫听命,上前摘掉长孙嵩的帽冠,强按他的头猛烈触地,砰砰作响。
长孙嵩的罪证确凿,且贪腐在魏国一直不得人心,魏国几任皇帝皆能够以身作则,主张节俭。长孙嵩触犯了这个禁令,使得本来拥护他的大臣顿时面面相觑,无人敢为他求情。作为长孙家族的长孙翰和长孙肥等人更是手足无措,如坐针毡。
绮云听他的声音透着凛冽的寒意,与平日对自己和颜悦色全然不同。透过屏风的空隙,见长孙嵩白发凌乱,额头鲜血长流,想他年事已高受此责罚,闭目不忍再看。
对长孙嵩责罚完毕,拓跋焘说道:“朕的为政之道是‘功者赏不遗贱,罪者刑不避亲’。长孙嵩,就算你是四朝老臣、朕的辅政大臣,朕一样要惩罚,以儆效尤。长孙嵩,你服还是不服?”
长孙嵩听他有理有据地训斥,跪伏在地,身子微微颤抖,不敢声辩。
拓跋焘见他伏法,点头道:“这件事情朕责罚过了,到此为止。北平王果敢精干,依然是朕的股肱之臣,国之柱石。”抬眼对大臣们话锋一转,问道:“对于朕准备御驾亲征讨伐夏国,各位臣工还有没有想法要上奏的?”
拓跋焘怒斥责罚长孙嵩的雷霆之怒,让满朝文武领略到这位青年皇帝狂暴无常的性格。平时,拓跋焘对臣子一向礼遇有加,诚恳纳言。如今,手握长孙嵩的罪证突然发难,如宽阔无际的大海,风平lang静中突然掀起滔天巨lang。大臣心里既钦佩他的睿智和魄力,又服从他威势,皆起身表示赞同皇帝的主张。
拓跋焘此举一石二鸟,既威慑官员不得贪污**,又令朝中上下同心攻夏。他满意地点点头,宣布退朝,众臣恭敬有礼地一一退出朝堂,独留下崔浩。
崔浩微笑道:“皇上志存高远,眼下夏国内乱夏王病逝,是难得的契机,定是上天让皇上伟业得成。”
“是。”拓跋焘负手而立,望向苍茫夜空感叹道:“虽说治乱自有天定,但我拓跋焘偏不信天命,愿意放手一搏。天下分裂已久,百姓困苦不堪,渴望安居乐业。天下一统,王图霸业,看谁能完成这个使命。”
崔浩和拓跋焘对视一眼,彼此看出对方眼中的赞赏。拓跋焘年纪刚及弱冠,却充满自信,豪俊刚健。不凡的王者气度如阳光一般,让人不由自主地仰望并追随着他。
朝中如长孙嵩这样的柱国大臣贪赃枉法,拓跋焘依然不徇私情,严厉惩处。从此,朝廷内外的官员引以为戒,皆奉公守法,廉洁自律。
拓跋焘见内政清明,法度严明,对于征伐夏国少了后顾之忧,便着手准备伐夏事宜。他选任将领出征,亲自指挥谋划,面授机宜。他知人善任,有时在士卒中选拔将领,只看重并使用他的才干,不在乎他的出身。拓跋焘观察敏锐,部下没有什么隐情能逃出他的眼睛。
拓跋焘下令伐木阴山,大造攻城器具。先派遣司空奚斤率领四万五千人袭击夏国的蒲阪和长安,命令河东太守薛谨为大军的向导。自己亲率主力大军随后出征,绮云以朝影宫文武公子云清的身份,女扮男装伴随在拓跋焘的左右。
长孙嵩在朝堂得到了沉重的教训,方知魏主虽然年轻,可是有雷霆气势,不敢轻侮。自拓跋焘准备起舆驾伐夏,长孙嵩请求戴罪立功。他以朝廷元老身份留镇京师,坐镇朝堂平断刑狱,后来得以善终。
第170章 西征胡夏
拓跋焘选择了吉日,誓师西征,数万魏军士兵站在军营操练场中。
密密麻麻的步兵前面是骑兵,他们骑着高头骏马,马上将士皆腰环甲带,腰佩刀剑,手执长枪。他们仰望着一层层台阶延伸往上,那气势恢宏的高台。
高台之上立着一名男子,金色盔甲外披风氅,足踏牛皮靴,扶住腰间宝刀。他宽阔的眉间,带着豁达大度,挺直的背脊,刚健而威仪。其俾睨天下的姿态和气势,有着让人不由自主臣服的力量。
这便是他们的皇上!士兵的目光被他的一举一动所吸引。只见他面无表情,冷眼一扫,全场的将士如lang潮一般陆续跪了下去。
绮云与众臣站在高台侧旁,看着他的身影,不禁感叹,他真是天生的帝王。
拓跋焘没有多说什么。三通鼓声之后,他大手一挥,大军向西开拔。魏夏大战就此拉开了序幕,开始了历史上有重要意义的一页。
魏国先遣的司空奚斤与夏国平原王赫连定已经大战于关中,在长安对峙。拓跋焘将自己的主力部队分为几路,任命司徒长孙翰、娥清等率领三万骑兵为前锋,任命常山王拓跋素、丘堆领步兵三万人为后援,派遣南在前锋部队之前,负责搜索侦察。临行前又命令龙骧将军统率北方各路兵马镇守大碛,防备柔然汗国乘虚来攻。
魏军主力从君子津渡黄河西上,抵达拔邻山后,在那里兴筑城堡。拓拔焘觉得这样行军速度实在太慢,担心魏军出征的消息泄露,让夏王赫连昌会有严密的防范。于是,他提出要放弃主力,留下辎重,打算带领三万人骑兵直取统万城。
魏军将领有些惊恐,都劝阻道:“统万城城墙蒸土筑成,固可砺斧,内有甲兵,不是短时间能打下来的。如果轻骑而去,万一久攻不下,降低士气。不如等步兵和攻城器械到了再去。”
拓拔焘沉吟片刻,坚定地说道:“用兵之道,攻城是最下策,是不得已的法子。如果赫连昌看见步兵携攻城械具一起到达城下,必定死守,到时候伤亡会很大。不如派骑兵袭击,赫连昌自负擅长指挥骑兵,看见我魏军没有步兵支援,必定会出来挑战。我们的将士离家二千余里,又隔着一条黄河,这就是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三万人的轻骑兵,攻城自然不够,但用来决战,还绰绰有余。”
部将看到了拓跋焘的决心和镇定,听他分析头头是道,皆赞同他的想法。于是,拓跋焘挑选了三万骑兵,日夜兼程往统万城而去。
北魏国主拓跋焘抵达统万,大军分别埋伏在深谷之中,只派少数部队来到城下。结果,无论魏军怎么叫骂,赫连昌就是闭门不出,坚壁清野。
这时,墨川领着夏国的中郎将狄子玉闻讯,前来投奔。
当初,墨川将赫连勃勃打算改立太子的想法着人放出风声给赫连璝,他听闻大怒,率兵北上进攻赫连伦,两强相争,必有损伤。此时,墨川再恰到时机地将此消息告诉给赫连昌。赫连昌率骑兵万人埋伏在路上,袭击并斩杀了赫连璝,收服了两王的部众,此举深得赫连勃勃的赏识,最终坐上了皇位。按照墨川和赫连昌的约定,赫连昌将夏国万余骑兵交给墨川,表面上由狄子玉统领。
拓跋焘听闻二人来投,十分欣喜,亲自出帐迎接。
狄子玉见了拓跋焘,报告说:“夏王赫连昌听说北魏大军将到,就派人征召平原王赫连定从长安回军。赫连定说统万城坚固险峻,不容易攻破,等他生擒奚斤然后再赶赴统万,内外夹击北魏大军,没有不成功的道理。所以,夏王赫连昌专心守城,只等待赫连定到来。”
拓跋焘听了这席话,十分忧虑。墨川道:“不过,皇上不必十分忧虑。之前夏国三个王子内讧,消耗了不少的兵力。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