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名门小妻 > 第122部分(第1页)

第122部分(第1页)

所有人都沉默了,尤其是大皇子萧昱,在他之前的生活中,即使是备受皇上冷落的那几年也依然是锦衣玉食,这里所见到的情形是他从来没遇见的,甚至是无法想象的,他从一进入河间府就开始变的十分沉默,小小的脸上是一片肃穆之色。

“我们先去县衙安顿下来,然后出来看看灾情再找当地官员商议救灾之事吧。”顾照棠提议。

于是一行人安顿下来后,顾照棠便陪着萧昱出来探查灾情,探访完后,他们的心情都十分的沉重,当地的灾情比他们想象的要严重的多,博陵县是河间府最大的县,也是比较富有的县城,博陵的灾情都如此严重,后面的几个县他们都不敢想象了。

“那些冻死的灾民尸体必须尽快收拾安葬,不能任由他们曝尸荒野,这样可能会引发瘟疫。”他们一回来,顾照棠就吩咐博陵县令去安排此事,他对萧昱解释着这样做的必要性,这也是临行前沈清夕交代过的。

萧昱也知道这件事的严重性,对此事并没有异议,“嗯,应当如此,另外,整个博陵县按照我们刚才所说的划分为六个区域,下晌就让我们的人和博陵县衙的人一起去搭建帐篷安置灾民,再按村庄建置公共食堂,公共厕所。”

这些事是出发前两人就商议好的行程,现在不过是商议下分工和人选的安排。

“后面还有很多县城,我们不能在博陵待太久,最多停留五日,把救灾的物资分发下去,再留守一部分人帮助救灾。”顾照棠和萧昱商议着应该留下的物资和人选,“先留下五车物资给博陵县令,再将孟鲁及户部的两个人留下来协管,大皇子意下如何?”

他们带了二十车的物资,留下五车给博陵县已经非常多了,后面的县城谁也不知道什么情况,值得庆幸的是后面还会有物资不断的运过来,这点他们离开京都之前就安排好了,后续救灾物资的运输是由户部和礼部共同负责的,礼部侍郎宋大人是卫国公府二少爷沈青翔的岳父,顾照棠倒不担心他们会在后方克扣救灾物资。

萧昱想了想,补充道:“再留下一车药材吧,分发给全城的药馆,让博陵县令动员全城的药馆先救助冻伤冻病的灾民,等灾难过去后官府来补偿他们的损失,你估摸着姐姐所提议的志愿者队伍什么时候能到?”博陵县残酷的现状让萧昱一夜之间仿佛更成熟了些,考虑问题也更周全了,在他的心中十分庆幸自己坚持走这一趟。

“估计还得有四五日的功夫,时间上有些来不及,”顾照棠心里盘算了一下,“让博陵县令同时在本地征集志愿者吧,等京都的志愿者来了,留下一队在博陵,其余的人让孟鲁沿途带着去追赶我们。”这也是他坚持把孟鲁留下的原因,上次大皇子选了建安侯孟家的长孙孟鲁,靖国侯宋家的次子宋朝云,还有长乐侯家的庶长孙朱新磊三人一起参与花草茶的事情,因为赈灾暂停了花草茶的事情,大皇子干脆就让三个人一起跟着来赈灾,顺便看看此三人的才能如何。

萧昱点头同意顾照棠的提议,两人便开始商议这五日的行程,待定下后,萧昱又想起另外一件事来,“我记得姐姐好似提过让你找积年的老农问问温室育苗的事情,这件事有没有结果?”

萧昱口中的姐姐自然指的是沈清夕,两人出发赈灾之前,沈清夕虽说确实不懂农事,却还是绞尽脑汁的想到了二十一世纪常见的温室育苗,便对顾照棠提了提,描述了大概,让他去找有经验的农民去问问。

顾照棠和萧昱心里都明白,他们带来的物资再多也只能在眼前救急,却不能救穷,过了这段寒冷的日子,地里的庄稼如果不能及时补充上,灾民的数量就只会增加不会减少,所以育苗能否成功是这次救灾能否成功的关键。

“咱们来之前,时间紧急,臣只是找庄子上的老农问了问,他们都不太清楚,后来臣妻说她来负责找人安排此事,一旦有结果,就快马加鞭的找人把会育苗的老农送过来,此事怎么也得有半个多月的时间,到时我们基本上把河间府的县都走了一遍,选其中一个县作为试点来培育秧苗,如果成功了再推广到其他县,一定要赶在三月底之前将秧苗全补充上。”

萧昱并不懂农事,他对沈清夕有种特别的信任,听顾照棠说沈清夕会负责此事,便放下心来,不再提起此事。

接下来的几日,两人都穿梭在博陵县的各个区域,忙着搭建帐篷,建设食堂等事,五日后,他们留下谈好的物资,出发去了下一个县城。

第219章 育苗

却说沈清夕这边,自顾照棠走后,她除了捐款捐物捐药之外,精力就放在了秧苗的培育上,她前世虽说是孤儿,可也是在城市里长大的,对农事十分的陌生,只是在电视上看到过温室育苗的事情,但具体怎么弄,她其实也不是很清楚。

而且她并不清楚这个季节应该种什么庄稼,因此顾照棠走后没两日她便将家中的事情给了江氏,她则去了顾家的庄子上,专心钻研培育秧苗的事情。

此时京都城的天气依然很冷,丝毫看不出立春后的景象,沈清夕先找了几位庄子上有着多年种地经验的老农,问了问此时适合种什么庄稼。

“回大奶奶话,这个季节地里的庄稼一般都返青了,适合种的庄稼不多,”一个四十多岁,长相憨厚的汉子,搓了搓手,努力的回想着,“就是咱们庄子上到这个时候一般也就是种些油菜、芦笋或芥菜。”

这些都是菜类,光有这些是没办法度过饥荒之年的,必须都有能果腹的主食,沈清夕耐着性子问:“有没有能填饱肚子的庄稼适合这个时候种?”

另外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汉答道:“也可以种些蚕豆、豌豆或者辣根,这几样要是早春种的话,成活的几率还是很高的。”

沈清夕还是不太满意,豆类食物需经过加工后才可以食用,对灾区来讲直接能食用的粮食价值最高,她想到了二十一世纪最常吃的红薯,这个时候应该叫地瓜,“地瓜现在不能种吗?”如果这个能种的话,最起码可以解决温饱问题。

几个老农面面相觑,不知道该如何与不精通农事的大奶奶解释,最后还是刚才那个略微年长的老汉出面说:“地瓜一般在夏末秋初种。现在天气太冷,地瓜秧苗容易冻死。”

沈清夕皱眉,恍惚记得现代就有春红薯一说,那说明红薯是可以在春天栽种的,只是秧苗培育的问题,她将自己说的温室培育秧苗的想法说了一遍,由于她不通农事,只是说了些大概的理念。

但是她找来的都是有着二十几年种地经验的老把式,听沈清夕说了片刻便大概明白了意思,“这个我们以前都没听说过。不过倒是可以试试。”最早答话的那个四十多岁的汉子眼睛一亮,为这种奇特的育苗方法而感到兴奋。

沈清夕记得他姓王,因为长相憨厚。庄子上的人都叫他王老实,便吩咐他带头试验地瓜秧苗培育的事情。

王老实却是个急性子,说干就干,下午就按照沈清夕的吩咐选好了苗床,选了一块约有一米宽。两米长左右的背风向阳地势平坦、排水良好的地块,先把地里的土翻了一遍,又洒上一些牛马粪。

再找人从家里找来去年收割的地瓜,选了薯皮光滑、皮色鲜艳、薯块均匀、大小适中、无病无伤、未被冻伤过的、白浆多的薯块作种,将选好的薯块在温水中浸泡完后,再把其均匀的排列在苗床上。由于不清楚什么样的方式出苗几率高,沈清夕便让王老实采取了多种排列方法,有的斜排。以薯头压薯尾的三分之一,有的直接排放在一处,有的薯头大的一端排放整齐,有的则上齐下齐。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