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按时回家的。一进门,发现家里没人,就打我的电话。我在车上没听到,他的心就悬了起来,一千种可能都涌现了出来,赶忙再打。再打。
那个时候,我刚上了14路车,正忙着投币,匆忙地说了两句话后就挂断了。他听到了我的声音,才算放下了心。而我摇晃着身子的时候,有一位中年妇女起身让座,我累得几近崩溃,也就满怀歉意地坐了下去。我差点就回不了家了!天很快就黑了下来,我的心里涌起一股恐惧——不知道这遥远的距离该怎样缩短。我诉说着,诉说着,对宋宋讲我今天出门的遭遇。我发誓:以后绝不一个人出门。外面太可怕了!
是的,随着肚子越来越大,孕妇的胆子越变越小了。拖着沉重的身子出门,着实需要勇气。在别人看来很容易的事情,对于我,却是那么不方便。因为有诸多的不方便,我已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因为自卑感,我已不愿意出现在人群中——免得让别人感觉不舒服;免得让别人怜悯你;免得让别人嫌弃你……啊,我就是那被阳光遗弃的雪地。我寒冷,孤独,心灰意懒。我愿意变得更小更小,小得可以钻进墙角里。
是的,假如你没有当过孕妇,就不能理解这复杂的心理。事实上,孕妇——非但不美丽,而且还那么臃肿、虚弱,自然就产生出一种由衷的自卑,而不是那种人们常说的所谓“自豪”和“骄傲”。我就这样逃回了家,躲进了被窝,放下了眼帘,摸了摸肚子——总算一切安好,可以舒服地睡觉了。
我看见自己像个蜗牛,越来越喜欢呆在自己的壳里。安全——第一次感觉到——人是多么需要安全感。这种感觉如果丧失了,一切美好的感觉都将丧失。中午的时候,我有那么好的心情去欣赏雪和阳光;而到了夜晚,阳光丧失之后,雪依然是雪,却完全没有了安全感,我像个逃兵一样窜回家,一路狼狈,一路心酸。
宋宋说,我担心死了。一进门,你们两个人都不见了!他是认真的。一进门,两个人一起,不见了!这个预料之外的场景,更像是一个悬疑小说的开头。但是对于家人,这种惊吓还是越少越好。
雪和阳光。相依相存。是一种生死相连的爱情。坦白的雪,获得了高贵的光。慢慢地融合在一起,它们是一个整体。只有当雪和阳光在一起,心里才会涌起爱意。所以,雪和阳光就有了一种烈焰般的感觉,恰似火凤凰,可以获得重生。丁丁,你懂吗?让我们一起练习这两个名词:雪和阳光。
。 最好的txt下载网
馕 一种食物就是一种心情(1)
第19周
一个星期之内,竟然吃了两次自助餐。吃来吃去。人和人交流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就是——聚在一起吃饭。过去中国人吃不起餐厅,就在自家厨房里鼓捣;现在,连大餐都吃腻了,索性吃自助,想吃啥自己拿,省去了点菜的麻烦。
在时髦的自助餐之外,新疆人真正的自助食物是——馕。
馕——由水、盐、面粉混合而成,揉成饼状,贴在土质炉坑的壁上,烘烤而成。其上,点缀些许芝麻;其味,脆香甘甜。可久放而不坏,泡水后味道如初。有大有小,有干馕油馕之分。
除当主食吃外,可以切成块与羊肉炒;也可泡在羊肉汤里制成馕泡肉。可就着牛奶吃,也可就着杏干吃。有些集市上的小吃摊是这样诱惑食客的——整头的羊在铁锅里煮着,汤里泛着油花,上面躺着几个馕。馕们喝足了羊肉的汤和油,浑身酥软,但并不化散,味道果然好到底。
馕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了。古称“胡饼”“炉饼”。“馕”这个字来自波斯。卖馕的维吾尔族小伙子在说这个字时,舌头卷起,将腹腔的气用力地吐出——馕。听上去有点瓮鼻头,还有点颤抖,却充满了自豪和底气。他脸上的表情也是自豪的。
据说,唐僧去西天取经穿越沙漠戈壁时,身边所带之物便是馕。这自然是新疆人杜撰出来的典故。维吾尔族人至今还保留着一种新郎、新娘同吃盐水馕的风俗——婚礼上,主婚人向新郎、新娘赐盐水一碗,又各赐一小块馕。新郎、新娘将馕蘸着盐水吃进去,以表示海誓山盟,同甘共苦,白头偕老——足见馕在新疆人眼中的重要性。
馕——是一种朴素得几近简陋的生活。我们的生活。我们新疆人的生活。就这一个字——馕。新疆人最普通的日常食物——馕!现在,我说出了它,说出了一个力量的核心。只有在新疆大地上,才能孕育出这样简单的食物。
出门走远路的新疆人必定在行囊中装足了馕。看到一条清水河,将袋中之馕用力一扔,就地弯腰洗脸、喝水,待上游的馕漂移而下后,捞起来放入口中,味道正好。这是一个新疆人的午饭。晚饭。消夜。只需几个馕,走南闯北,心里不慌。这些食物裹在身上,就能远离饥饿的威胁,顺利地渡过一个个难关。新疆人的福星——馕。
开始不会认识到它的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点点地闪现了出来。馕,惟其是馕,而成为馕。馕,养育出了爱吃馕的新疆人。走到哪里,都忘不了那一嘴吃食。寻的是一种简单,一种和自然相辅相生。不变的食物,不变的配料。只是吃馕的人变了。老的换新,新的又老。惟有馕不见改变,和日月一起,轮回往复。
馕——这个发音像云雀翅膀般高亢明亮。在馕的暗示下,让我们来吃这种食物。这种混合着泥土的腥味和麦子的香味的圆形薄饼。它携带着大地的温暖——因为它是紧紧地贴在拱形的馕坑壁上烤制出来的。它有自己独特的味道:是那种食物与泥土共同混合而成的奇特美味。馕——一下子就伸出了一把钩子,让饥饿的胃疯狂起来。
馕——几乎是一种诗性生活状态的具体显现。馕的成分是简单的,是被千锤百炼后简化出的几个不可缺少的元素;而烤制馕的工具亦是粮食的母亲——泥土烤制而成;吃馕的人,内心中知道如何自觉地抵抗诱惑——那些含着防腐剂、添加剂的食品无论包装多么精美、色彩多么华丽,也引不起他的兴趣。他具有火眼金睛,知道去伪存真后的食品应是简单一些,再简单一些。
我已如此习惯。在馕的注视下,我的生活变得古朴素净。并日渐体味到,一种食物就是一种心情。或者,一种拒绝。在我最需要营养的时候,我所能想到的食物,是馕。那简单的一块面饼里,更多的是打馕人的手纹。是一件手工艺品。是一件阅尽人间百态后,平淡素雅的脸。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轰隆隆的机器打开了一条流水线,人的手在按下电钮后会引发剧变,穿梭的行人将惊恐与茫然写在放大的瞳孔中,灯箱广告在与黑夜争夺地盘时仍不忘夸张地嚎叫……是的。人越来越受到来自物的挤压与贬损。在太古之初,令人类不安与惊恐的是大风、暴雨、寒冷与野兽,是冰雹与海啸。而现在,人们更多地是恐惧钱。恐惧有钱的富人。恐惧有钱的富国。恐惧自己没钱。恐惧自己钱太多。
内心如此惶惑——整条街的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