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的第一年是最苦最累的一年,样样都要白手起家从头干。刚从城里来的年轻人哪干过这样繁重的体力活儿?每天脱坯又晒又累,一下子就把李瑞琴给累得晕头转向。再加上她嘴巴不饶人,无论什么事都爱跟人争辩,人际关系有些问题,心情不好,整天想家,眼睛哭肿成两个大泡泡。为了能回家,不惜往脸上抹白灰装病。
苦闷中为打发日子她经常算卦。家庭、身体、学识、干活等等没什么可吹的,就吹自己的命。她总反复对人讲述与那算命老头儿的奇遇。每一提起这事,她眼睛闪闪发光,骄傲之极。
她自己也喜欢给人算命。正襟危坐,盘腿坐在炕上,闭着眼睛,口中念念有词,活像一个大仙儿。还能“啪啪”地拍着自己大腿,振振有词地说出不少算卦方面的术语。
连队生活寂寞单调,她给人看相算命,既解闷儿又活跃了气氛,一时间很多人都请她算命,包括力丁。
为省钱她自己纳鞋底,自己做鞋穿,也不怕人笑话。弄得连里人都知道:赤峰来的小气抠门,连双鞋都舍不得买!
她早上起床慢,少不了挨批评。她不服气,常借口身体不好,为自己争辩几句。这引起了牛连长的极大反感。
塔拉等人请假回家看病启发了她,她也开始请求回赤峰治病,整天躺在炕上不起来。牛连长也有狠招儿,特地组织全连人员去她的宿舍,观看她躺在被窝里的尊容……这么对待一个女孩子,没病也得气出病!她伤心又羞愤,泣不成声。从此索性破罐破摔,口袋里装着一个又一个的证明,不屈不挠地申请回家看病。直至往自己脸上抹白灰,说她贫血。毫不在乎其他小青年们的嘲笑。
但这次救火,她没有称病不去,接到命令后立即跟随队伍往山上冲,一句牢骚也没发,一步也没落下。这位思家心切的赤峰丫头,深信自己的相好,有大福,做梦也没有想到5月5日是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天。
烈士是人不是神,也有毛病,可再有缺点也是烈士。
唐亚志 有志向的赤峰女孩(1)
唐亚志(1951—1972)
1951年生于赤峰县西老府公社,汉族,共青团员,1967年赤峰五中初中毕业。1971年4月29日参加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五师四十三团,任四连战士,1972年5月5日为扑灭草原大火牺牲,享年21岁,被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授予二等功,追认为共产党员。
★采访记录
唐亚志的妹妹唐亚茹:
我们家一共5个孩子,一男四女。老大是哥哥,亚志排行老二,小名玉铃。父亲是赤峰市交通局的会计,党员。母亲没文化,没工作,在农村家里带孩子。
姐姐自幼在农村长大。父母只有一个男孩,非常疼爱,所以家务活儿全是姑娘干。姐姐在女孩里最大,干活最多。她活到20多岁,一天福没享,就是付出。没吃过好的,穿过好的。家里重男轻女,姐姐特别懂事,特别自觉。做饭、洗衣、照顾妹妹等闲不住。因为妈妈小脚,家里生活用水全是她挑,给压成水蛇腰。姐姐下学回来根本没时间做作业,要干各种各样的家务活儿。只有晚上在油灯下做作业,她能毕了业也真不容易。
父亲月工资57元养活7口人。母亲为多挣钱,不顾自己小脚,天天到外贸公司挑杏仁,一天能挣一块钱。家里经济虽困难,但母亲支持姐姐上学。她上学买不起墨水,就买墨水片,最便宜,一两分钱一片。买不起钢笔,就把高粱秸插上个笔尖当蘸水笔用。“*”开始后,农村女孩上初中的很少。我们村上只有两个人上,姐姐就是其中之一,这要感谢母亲,她一直赞成姐姐多念两年书。
姐姐从小喜欢看书,因为买不起书,她只好借书看。《青春之歌》就是我姐姐借来的,看完了还让我看。为省油,她常常在熬猪食的时候,边拉风箱,边借炉灶的光亮读书。她看过《吕梁英雄传》《烈火金刚》《林海雪原》等等。
她爱打篮球,字写得很好,学习成绩中上等。
“*”中提倡步行串联,她要去,母亲不同意,嫌费钱。她就自己上山割麻黄,割了一口袋去卖,凑足了钱,还自己做了双鞋路上穿。她想办什么事就一定能办成。她对母亲谎称还有一个女生也去,说服母亲同了意。之后她自己带一床小薄被子,一个水壶,跟同学们上了路。她虽然是个农村姑娘,可有志向,决心要去趟北京看看,不管多苦多累也不在乎。
走前还到赤峰烈士陵园宣了誓,一天走五六十里,棉袄棉裤产穿(不穿衬衣衬裤),先到围场,满脚都是大泡。中间累病了,在一个老大娘家住了两天。共走了20多天到了密云,最后才坐了火车。又在北京等了一个多星期才赶上毛主席接见,共花了一个来月。我记得是1967年2月9日大年初一回到家。其实他们这支步行长征队伍里就她一个女的。你说她是不是有点与众不同,有点魄力?
姐姐在家里始终起带头作用,她热情,干活儿快,像个大男人,会木匠活儿,能钉板凳。工具或家具坏了也能修理,什么都干,还会钉鞋。家里有修鞋用的铁拐子。她本来叫唐亚芝,后来她自己给改成了唐亚志,嫌原来的名字女里女气。◆1967年1月28日北京长征留念(前排左一为唐亚志) 父母疼哥哥,说他身体不好,家里活儿就全靠姐姐干。暑假期间,除了照顾弟妹,还要上地里劳动,因为正赶上农忙季节,地里缺劳力,姐姐就要加班加点干。每天能挣十来个工分,一暑假她能挣一百来个工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唐亚志 有志向的赤峰女孩(2)
她不愿意在农村里混日子。她宁肯下兵团也不下乡。那时候全家住宿紧张。大家挤住在一个炕上,只有哥嫂住小炕。姐姐说:我这么大了,该走了。兵团来招兵的把军垦说得天花乱坠,把她给糊弄住了,一门心思要去兵团。妈托人给她介绍对象,她坚决不同意。她说应该先有工作,再找对象。还对母亲说:妈,我绝不像你这样靠男人养活,我要找工作,自己养活自己。最后一次,为躲避来介绍对象的人,她大清早就背上妹妹出了门。
她才20岁,天真地认为找了对象就不能去兵团了。她不愿意走大多数农村姑娘所走的道路,希望自己能闯出一条新路。她报名参加兵团没告诉家里,临走前才说,怕老人反对。
走前,她已干了一阵筛沙子的临时工。用自己挣的钱买了条茶绿色的尼龙裤子,这是我家最好的裤子。妈妈给她买了件涤卡上衣,她还带上了做两双鞋的料,准备自己做鞋。她穿的鞋,从来都是自己做。为了跟我们姐妹照张合影,把自己早饭省下来,花了4毛5分钱。
她走的时候,我去送的。我妈给了她一个小木箱。姐姐走出门后,又返回来看了看小妹妹说:“我走了,你要听姐姐们的话。”姐姐坐上马车时挺平静,没有哭。我妈目送着她,还埋怨道:“你看,大家都哭了,她还不哭,心真狠哪!”
西乌旗离赤峰有337公里。到兵团后,看见那么荒凉,根本没有房子,很多人都想家哭了,她也没哭。他们天天吃小米饭,有沙子硌牙。她给家写信,第一句写毛主席指示。总说一切都好,不用挂念,再艰苦也不说。◆1967年步行长征时兵团第一次发鞋,她没舍得穿,连同茶绿色尼龙裤全捎给了我。她说:这么好的裤子在草原上也穿不上,给你穿吧。连队发的劳保手套她舍不得用,给家里捎来。
她常来信询问父母的情况,惦念着三个妹妹,定期给我写信。没有桌子,就趴在柜子上写。她写的最后一封家信,师部给要走了,当成了典型材料。在烈士事迹展览会上,她这封信放在了最显眼的位置。
她也曾给父亲写过信,但父亲一直不理她。我父亲重男轻女,生她的气,嫌她不听话去了兵团。她只好给二叔写信。她自幼缺少父爱,很可怜。
她说那地方那么好,是真的吗?我就特想去看看。连长曾到我们家里访问过,是舒宝立领着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