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易中天高高的树上在线阅读 > 第10部分(第2页)

第10部分(第2页)

同时诞生的还有“意义”。

事实上,当一个原始画家在岩壁上画下一头野牛时,他就不但创造了一个形象,同时也赋予这形象以意义。最初的意义不过是“占有”。但当这种观念上的占有变成了一种巫术行为时,就有了另一种意义。这就是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去交感、捕捉、控制对象背后神秘的自然力。最后,当绘画的目的是为了将“稍纵即逝”变成“永不消失”时,它的意义就非同寻常了。也只有在这个时候,绘画才真正变成了艺术。

所以,化瞬间为永恒,也就是“赋形象以意义”。

形象是生命与意义之间的中介。生命鲜活,却也短暂;意义抽象,却也永恒。短暂的生命无法到达永恒,却又渴望永恒,便只有寄希望于形象。形象因为与实体相分离,因此并不一定和实体一同消亡。尤其是,当形象被雕塑和绘画锁定时,至少就具有了永恒的可能性,或者被看作永恒。否则,一棵树长得好好的,画它干什么呢?就因为只有把它画下来,生命之树才会真正常青。

这就是“赋形象以意义”了。正如张志扬所说:“绘画的真实动机,不是为了把看得见的东西多此一举地再画一遍,而是为了把看不见的东西变成可以感觉的。”(《论绘画与感觉》)所谓“看不见的东西”,在巫术时代,就是神秘的自然力;而在艺术时代,则是不可言说的意义或者意味。

于是,就有了“有意味的形式”。

所谓“有意味的形式”,其实也就是“去象存形”,即承认色彩、线条,以及它们的关系与组合本身就有意义,或就能表达意义,而无须构成一定的具象形象。因为任何绘画形象,无论是人是狗,是山是水,说穿了,都无非线条、色彩,以及它们的关系与组合。那么,何不直接画线条、色彩,画它们的关系与组合呢?也就是说,只要能够“把看不见的东西变成可以感觉的”,画什么也就无所谓了。

只有一点是“有所谓”的。那就是,无论画的是什么,是具象形象还是抽象形象,都必须去看。绘画毕竟是一种视觉艺术,而且是最典型最纯粹的视觉艺术。因为绘画除了给人看,别无用处。而且,如果不能看,不会看,那么,占有也好,真实也好,意义也好,化瞬间为永恒也好,都是空谈。

那就好好看吧!

*本文系为陈学晶著《目光在何处:关于绘画》一书撰写的导言

。 想看书来

改变生活的艺术(1)

一般地说,艺术和我们的现实生活关系不大。所谓“关系不大”,是说艺术并不能改变我们的生活,至少不能直接地改变。一个现实中的灰姑娘不会因为看了一出童话剧,就会有王子骑着白马来娶她;生活中的城市和村庄,也不会因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或陶渊明的散文而变成香格里拉或桃花源。画饼不能充饥,望梅不能止渴,艺术与生活不能划等号。以为只要读诗、读散文、读小说、看电影,多开音乐会或者多办画展,世界就会奇迹般地变得天堂般美好,那就比痴人说梦更可笑。艺术对生活的影响其实是潜移默化甚至微乎其微的。很少有人会因为一件艺术品的出现,就改变自己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只有一种艺术例外,那就是设计艺术。

1946年,美国人在一个名叫比基尼的珊瑚岛上进行了一次核试验。十八天后,一个名叫路易斯·里尔特的巴黎服装设计师推出了他新设计的三点式泳装,并注册为“比基尼”。比基尼用料极少极薄,据说叠起来可以装入一只火柴盒,穿在身上则近乎全裸。然而,正是这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小玩意,其影响却比美国人在比基尼岛上进行的核试验还大。曾永祥先生说:“比基尼没有出现以前,文明的程度是以衣服对身体遮蔽的多少为标志的,但比基尼出现以后,敢不敢大胆地暴露身体成了检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比基尼》)这可真是“天翻地覆”。传统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审美观念都遭到了挑战。

的确,如果回头看一看,我们就会发现,半个世纪以来,在世界范围内,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许多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不但说了,做了,而且做到了。1907年,一个名叫安妮特·凯勒曼的澳大利亚人,还因为把露出了胳膊和大腿的泳装穿到波士顿海滩上,而被法庭控告犯了公共场合猥亵暴露罪。现在怎么样呢?不穿泳装反倒不能进浴场。半个世纪以前,哪有男人留长发的?现在呢,男孩子如果不留长头发,好像就不酷了。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男孩子都留长头发,正如并不是所有的女人都穿比基尼。问题并不在于留不留长头发,穿不穿比基尼,而在于无论你留什么头发穿什么衣服都没人在意了。这个变化才是巨大的、具有特殊意义的。这当然并不能完全“归功”于比基尼,但比基尼无疑是一个契机,一条底线。是啊,如果连比基尼都敢穿,哪还有什么不敢穿的?如果什么都敢穿,哪又还有什么不敢做的?

设计艺术就是这样介入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因此,我们必须讨论设计艺术。

设计艺术又叫艺术设计。到底应该叫什么,学术界还有争论。叫“设计艺术”,是为了把它与其他艺术(如雕塑艺术、绘画艺术)区别开来;叫“艺术设计”,则是为了将它与其他设计(如工程设计、交通设计)相区别。但不管怎么说,大家都承认:第一,它是一种设计;第二,它是一门艺术。而且,作为一门艺术,它的核心是设计。

人类很早就会设计。早在数百万年前,人就开始设计自己的生活了。说起来那也是迫不得已。那时候人刚刚走出森林,来到平原。他赤身裸体,赤手空拳,一无所有,既无法与草原上那些职业杀手比试高低,也不能像那些食草动物一样随遇而安,只好两栖于食肉食草之间,在夹缝中求生存。好在人比所有的动物都聪明。他不但会用牙咬、用手撕、用石头敲骨吸髓,还会玩刀弄斧。具体的做法,就是将砾石(鹅卵石)敲去一头,使之露出尖利的锋刃。锐利的一头用来切割和砍削,圆润的一头用来把握。这可真是刚柔相济,文武兼备。在这里,产品的功能和形式实现了高度的统一,你能说不是一种高明的设计? 。 想看书来

改变生活的艺术(2)

设计,使人类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以后,人又设计了许多东西。他设计了房子,用来遮避风雨;他设计了仓库,用来储存粮食;他设计了衣服,用来御寒遮羞;他设计了车辆,用来代替步行。从此,人的日子越过越好。本来,人是事事不如动物的。他力大不如牛,行速不如马,望远不如鹰,深潜不如鱼。但是,因为他会设计,会创造,结果,牛搬不动的他搬得动,鹰看不见的他看得见。他能一日千里,走遍天下,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鱉。

设计,使人的生活发生了变化。

这也正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动物永远生活在现实状况中,人却能把现实状况变成理想状况,并为此进行设想和计划。设计,就是将现实状况改变为理想状况的设想和计划。

不过,人又是懒惰的。一种设计一旦成功地进入生活,人们就会相沿成习,不大想到要去改动它。日子只要过得去,大家也就懒得再动脑筋。事实上要动也难。所以,在前工业社会,人们更多地是沿用过去的设计,在前人设计的文化环境中生存。而且,历史越是久远,一项设计延续的时间也就越长。比如旧石器文化就延续了二三百万年之久,占整个人类历史的。直到19世纪末,设计对人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