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不能实行,则有崇拜东洋道德之日本人将代其伐罪也。民国与清室之关系,今元庸赞言,辛亥之役,清军之冯国璋已完全将武汉革命军征服,继因段棋瑞之倒戈,不得已而退位。遂立优待条件,民国之待遇清室,应永久照外国皇帝之例,以优待之。乃民国十三年,冯玉祥倒戈后,遂以补助军费起见,肆其毒牙,致皇帝出奔天津,而抹夺清室之财宝。凡此种种,完全为民国毫无信义之证明。国家无信义,恰知人之无道德,危及立国之基袖。今民国对清室如此,所谓中华民国者,实为一土匪盔碱之团体,不能谓之为国家也。
日本报纸这篇带有明显的刻毒和侮辱语言的评论,引起了许多国人的不满和愤怒,同时也博得了多数满清遗老的喜爱与赞赏,许多皇室遗臣和满清遗老借机给国民政府发电、发函,以换日本人之势;逼迫南京国民政府尽快处理此案,修复东陵。一个叫陈厉人的满清遗老,竟通过报馆发出了一份(敬告四万万同胞请捐款助修清陵启》 文:
呜呼!吾中国民族四万万人为欧美诸国冠,欧美人所惊诧,我同胞尽知之,然亦知此四万万人之所从出乎?考明陈建通纪、王沂通考,当明全盛时人数约三万万.自万历帝而后,政治不纲,横加征数。闯、献二绒,乘之而起,艾夷析伐,所至靡遗。清顺治帝入关之始,即歼二贼,且尽除明代苛政,以苏吾民,于是吾民获登社席。然十八年统计中国人数,只二千一百六万余人耳。康熙命桐位,南年吴三桂及郑克坎,北破噶尔丹与俄罗斯。大难既平,深求民澳,两租踢复,史不绝书,有普免天下钱旅之恩,有、~尸二门J ‘月口~于.r J 。 ; 。 。 。 。 。 ; 。 。 。 ? J 。 。 ; 。 JJ 。 。 。 。 。 ‘门口门甲.; 。 oJ ? 。 ?
第七章大案惊天/36 ;
子孙永不加赋之谕。雍正帝复定“丁随地起”之法,以宽贫民,若贫者无田,即无丁税。乾隆帝踵成之,而又继康熙帝之.态;登极之初,即普免天下钱依者五次。计一次所免二干七百数十万两,五次共免一万三千余万两。至于一隅偏灾,其所揭服者复不可数计。而又有十全武功,使四夷宾服,海宇姿然。故乾隆帝五十八年统计人数至三万七百四十六万余人,比顺治帝时增十五倍。盖三帝深仁厚泽,休养生.色,凡百五十余年,故滋生至此数也。逮嘉庆帝修(会典)时,中国人数计三万六干一百六十九万余人,比轮隆帝时又增五千四百余万然优不及四万万人之数,至道光帝二十五年编审统计中国人数乃达四万两千一百三十四万余人,此皆见之清《 通考)、(会典》 及王庆云(石渠徐纪}、王先谦(东华全录)者。盖清室至是阅六帝计二百余年,凡吾高曾祖考以来,享太平之福,以保田宅,以长子孙,跃登此四万.万人之数,为欧美人所惧者,何一非清帝恩泽涵濡所踢乎?自是而后外,患乃生。道光帝、咸丰帝忍耻行成,为民请命。及同治帝中兴,南除发、捻,西靖回、番。光绪帝继之进复新疆。甲甲一役,又败法人于镇南关,国威复振。不料二十年甲午,日人夺我高丽,刻我台湾,于是光绪帝力图变法,以兴国势。其后西太后复赞成立宪,以子民权。及宣统帝三年,革命军起,隆裕大后不忍征伐以苦吾四万万同胞,而慨然以天下让,此皆无负吾民。今民国建立十七年矣,清遗之臣,死亡略尽。国基定矣,而革命家扰假九世复仇之邪诬,而忘十世受恩之深重。始之以度优待,继之以遥移宫,今复加之以盗掘山陵,此可为长太息者也!不特此也,考(会典)及(东华全录》 顺治帝元年即定守昌平州明陵兵额及祭典,
370 /日暮东陵
康熙帝三十八年复委官防护江宁明太祖陵,专事修纪。雍正帝七年又下诏保护历代帝王陵寝及明诸陡,如有不周,即将该地方官严处。及艳隆帝五十年北巡至昌平州,慨明陵之颓把,即大行修复,招称费至百万,亦所不各。同治帝三年收复江宁时,东太后与西太后垂帘听政,以明太祖陵被殷,亦谕即日修理,其卫护周至如此。令清东陡内耗隆帝陡、西太后陵俱放炸握。很纸言一革玉西瓜值万万元,其余珠宝亦位千万,而不言售者何人,价安从定,此诞妄之谈,断不足信。惟其云尸骸狠藉,惨不忍言,斯乃西恶所必至,固无疑义者也。近闻阎总司令锡山复电清室陈太傅宝深等云:即鲜凶究办,派兵保护,以杜将来。此民国执政义所当为,吾民可毋庸呈味。惟是优待不行,室统帝奎居天津,如赛人子。闻搜内带,得五千元,派员修复。而民国百端待理,未议助修。因是海内孑遗诸老,思集涓埃,以为报效。而晨星寥落,来日大难,事必无济。窃思掩貉理肴,世人以为义举。殷富之家,苟动其恻隐,如香港新界均安坟墓,有一人拐助数万金而不吝者。我四万万同胞乎!此清先帝后,固吾辈高曾祖考以来,受其煦育,以有今日者。若漠然视之,吾恐欧美人谓我四万万同胞如凉血动物,绝不足畏,而中国之赤祸即随之而起也。夫以我四万万同胞之众,苟出其先朝所踢千万分之一,即可以完固山陵,而又使欧美人知黄族之可畏,而不敢犯。所谓义举,尚有透于此者乎?吾为此故,月敢推原四万万人之所从出,而请我同胞助修东陡,以匡民国之所未逮。近宣统帝纤车降贵,荀集有巨贾可逗行汇寄,无事代呈。又当时让位,帝号仍存。世俗不寨,或呼度帝,或斥其名,于义为不顺,我同胞直道而行可也。中国四万万一一~~毛叫4 ~一~二J ? J .一~。 。 .七.月七闷.门.。 ?
第七章大案惊天/371
人之一,垂兀老民陈厉人谨启
本来日本报纸的评论已引起了许多国人的不满,这位垂死老民的一番叙说,不但未得到社会各界的响应,反而越发加重了国人的愤怒。垂死老民不厌其烦地列举了从满清开国到溥仪退位,历代帝王对国人的“深仁厚泽”、“寸草春晖”,不禁将盗陵的是与非,引到了满清与汉人的关系问题这个老路上来。看来这个陈厉人确是到了垂死之年,进入了既老且昏的阶段,这明显不合时宜的旧事重提,使一些原本对东陵被盗抱哀惋、痛情的入,开始反唇相讥,兴师问罪了:“当年满清入关,兵进中原,不但有‘扬州七日’,更有‘嘉定三屠’,几十万中原父老死于满清的刀剑之下。乾隆更是屡兴文字大狱,多少文人墨客、学子仕人无辜屈死狱中,甚至已故的文人学子,还遭到戮户鞭体的悲惨结果。如此’深仁厚泽”、‘春晖恩惠’,怎能令人忘怀失忆?如今乾隆、慈禧二主凌墓被掘,也算天意促成,罪有应得· · 一”如此相似的言论,连日不断地出现在报端,一时形成了另一种街头巷议争论不休的话题,并呈越演越烈之势。当时天津<北洋画报》 有一篇颇具代表性的名为(东陵被盗之因果>的文章称道:
… … 总而言之,漫藏海盗,古有明训,帝后骄奢淫逸,死且不已,则其被发被盗,不过时间问题,吾知其绝难获免也。坟墓被据,遗骸被读,本世问惨无人理之辜,然在清帝之笨,则咎由自取矣。苟清辈生前,创设博物院,取宝物呈其中,公之世人,则何由而遭此劫那?至于被盗宝物,失者已失,不易收回。纵有所获,谅亦人人所欲得而甘心,于公奚补?此次东陵被掘,纯属盗窃行为,初无若何政治意味。然陵墓宫殿,香当视为一国文化之遗迹,不
372 /日暮东陵
当藉口革命,加以级坏;且世界尤无此先例,愿国人勿自召蛮族之讥也可!
面对满城风雨,中外瞩目的东陵盗案,无论是满清皇室还是南京国民政府,都在急于寻求一个快捷的处理办法,以平息这场从天而降的狂腌巨浪。
神秘人物东陵抢宝
清东陵所在地遵化县马兰峪,直属河北省政府管辖,东陵被盗,河北省政府自是首当其责,为向民众和舆论有一个详尽的交待,也为对此案件作出积极关注和处理的姿态,省政府责成驻东陵河北第一林垦局参议杜孝穆,就地调查东陵被盗始末。于此同时,南京国民政府特派接收北平府院办公处,奉国民政府电令,指派刘人瑞、张宗海、俞奋、谭肖岩等四委员,立即赶往马兰峪,勘查和接收东陵一切事宜。
当国民政府方面派出的社孝穆、刘人瑞等人,已进入东陵勘查或正赶赴东陵时,天津张园清皇室方而先前派出赶奔东陵勘查情形的誉寿民、宝瑞臣、陈治重等人已返回北京,并干8 月12 日在泽公府(载泽的府第)召开会议,准备着手筹备复葬事宜。会议决定成立临时办事机构,并委派联坚(字厚山、内务府人.清末广东韶州知府)为总办,徐值(字榕生)、志林(字淑壬,宝瑞臣三子)充当帮办,另外还有裕宽、福隆阿、恩勋等三人为随同缮办,和钧、和琳、和琦等三人为随同差遣。
对这次复葬工作的进行,事前都作了周密的考虑,为了在复葬中辨认尸骨,还特请当时北京著名检验史俞源等二人随同前往。日J ; ‘目J 仙一~门口口华钾.~曰.。 ,目卜~~一~
第七章大案惊天/373
另外,随同前去的还有各种工匠,以及妇人差等。又为了全体赴陵人员安全起见,还商请卫戍司令部派人保护。.商请结果,决定派第三集团军五师九团三营九连排长曹养谦率领士兵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