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走进别人心里是什么意思 > 第十一章 好口才让说服更有力量(第1页)

第十一章 好口才让说服更有力量(第1页)

说服是以求得对方的理解和行动为目的的谈话活动。说服的最大特征就是在于引起对方的关注。如果单方面的想法强加在他人的头上,说服就不可能获得成功。就是说,说服的关键,在于帮助对方产生自发的意志,因此,说服需要有很好的口才。

找到说服的最佳突破点

“说服”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需要说服的对象有很多,他可能是你的父母、你的上司、你的顾客、你的朋友、你应聘的主考官等等。而人生在世,经历不一,性格不一,学识不一,专业不一,与之相对应的心态、兴趣、做事、为人,当然也不一样。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方面说明莎氏戏剧中哈姆莱特这个艺术形象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人和人之间的巨大不同。因此,说服自古以来都在人们相互间的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孔子周游列国说之于礼,苏秦张仪连横合纵于七国之间,留下了许多千古佳话。

时代进入21世纪,说服更成为我们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关键。说服是一门艺术,更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比如一些权威言论或经实践证明的真知灼见,人们自然不说自服,而在日常生活中要想因某事而说服某人,就必须掌握一些说服的技巧和法则,以提高说服的效率。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要想在最快的时间内寻找到说服别人的最佳突破点,可以试着从以下几种方法着手。

1.了解对方的性格。不同性格的人,接受他人意见的方式和敏感程度是不一样的。如:是性格急躁的人,还是性格稳重的人;是自负又胸无点墨的人,还是有真才实学又很谦虚的人。了解了对方的性格,就可以按照他的性格特征,有针对性地说服。

2.了解对方的长处。一个人的长处就是他最熟悉、最了解、最易理解的领域。如有人对部队生活比较熟悉,有人对农村生活比较熟悉,有人擅长于文艺,有人擅长于体育,有人擅长交际,有人擅长计算等。

在说服人的时候,要从对方的长处入手。第一,能和他谈到一起去;第二,在他所擅长的领域里,谈论起来他容易理解,因此容易说服他;第三,能将他的长处作为说服他的一个有利条件,如一个伶牙俐齿、善于交际的人,在分配他做推销工作时可以说:“你在这方面比别人具有难得的才能,这是发挥你潜在能力的一个最好机会。”这样谈既有理有据,又能表现领导者对他的信任,还能引起他对新工作的兴趣。

3.了解对方的兴趣。有人喜欢绘画,有人喜欢音乐,有人喜欢读书,还有人喜欢下棋、养鸟、集邮、书法、写作等,人人都喜欢从事和谈论其最感兴趣的事物。从这里入手,打开他的“话匣子”,再对他进行说服,便较容易达到说服的目的。

4.了解对方的想法。一个人坚持一种想法,绝不是偶然的,他必定有自己的理由,而且他讲的道理一般都符合他自己的利益或人之常情。但这常常不是他想要坚持的,只是不愿承认,难于启齿。如果说服者能真正了解他的“苦衷”,就能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5.了解对方的情绪。一般来说,影响对方情绪的因素有以下方面。一是谈话前对方因其他事所造成的心绪仍在起作用;二是谈话当时对方的注意力还未集中起来;三是对说服者的看法和态度。因此,说服者在开始说服之前,要设法了解他当时的思想动态和情绪,这对说服的成败,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凡此种种,你都要悉心研究,才能够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说服方式。另外,了解对方是有许多学问的。许多人不能说服别人,就是因为他不仔细研究对方,不研究该用怎样的表达方式,就急忙下结论,还以为“一眼看穿了别人”。这就像那些粗心的医生,对病人病情不了解就开了药方,当然不会有好的效果。

说服他人必备的六要素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说服别人,大到思想观念,小到生活琐事。作为领导者也常常需要对员工或下属说服教育,这样工作才能顺利进行。然而,成功地说服别人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被说服人的思维惯性和既成偏见是相当顽固的。我们在进行说服时不必急于求成,但要时刻注意说服他人的六要素。

1.耐心说服,贵在坚持

如果你的观点是对的,一时说不服人家,你很可能会犯过分心急的毛病。当然,如果人家听了你的说服的话,立刻点头叫好,改弦易辙,并称赞你“一言惊醒梦中人”。这自然是最妙不过的。实际上,这样情况并不多见。别人的看法、想法、做法,不是一天形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要对方改变看法也决非一日之功。相反,即使他当时表示了心悦诚服,你还要让他回去好好考虑。因为积习难改,当面服了,回去细想可能还会出现反复。如果真是如此,千万不能指责对方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正确的做法第一要耐心,第二要耐心,第三还是要耐心。

当你不能说服对方的时候,甚至被人抢白一顿后,不要生对方的气,更不能生自己的气。“算了,管这闲事干什么?”这种想法是不应该有的。

你要有长期做说服工作的准备。对于“成见”这座山,今天挖一个角,明天铲一块土。

逐步解释一些细节和要点,日积月累,“成见”就会渐渐消除了。

你还应当扩大你的阵线。有时候,别人不难被你说服,但他身后存在着庞大的力量,被人怂恿几句,思想又有波动。所以,你面对的可能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鉴于此,你应当从各方面增加自己的力量。如你可以给对方介绍一些有益的书籍、看一部好电影,也可以找一些与你见解相同的人一起帮你作说服工作。通过这一系列的工作,不但从各侧面帮助对方,而且对你也是一个促进,因为你也从多侧面的工作中提高了自己。

说服与批评之间,既有相似相通之处,又有相异相悖之处。这是两个有部分外延交叉重叠的概念。

说服与批评,都有对人施加思想影响,从心理上征服人的意图。批评常辅以说服,批评离不开说服;说服有时也带有批评,但说服不一定都带批评。如推销产品时,一般都是向对方大讲好话,极少有批评顾客、买方的。被批评者,一般都有缺点、错误。批评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对方改正。说服人接受你的主张,总要或多或少能给对方带来一定的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好处。说服的过程,就是宣传这种好处,令对方信服。被说服者不一定有什么缺点、错误,他放弃的主张与接受你宣传的主张,不一定有正误之分,可能只有全面、完美的程度之别。

批评的态度较严肃或严厉,说话的语气也较重、较强硬;说服的态度较温和,说服的语气也较轻、较委婉。批评的话语,贬义词多于褒义词、否定词多于肯定词。说服的话语,褒贬皆可;根据说服的对象与内容的不同,有时褒多于贬,有时贬多于褒。如果进一步仔细分类,说服还可以再分为批评性说服与赞美性说服两类。接受批评,可能会属于自觉自愿,也可能多少带点勉强。接受说服,完全是自觉自愿,不带任何勉强。

民主空气浓厚,解决矛盾纠纷、统一思想认识时,说服多于批评,协商多于命令,其结果是人际关系和谐,人心团结向上,社交往来活跃。反之,则人际关系紧张,貌合神离,社交生活沉寂。虽然说服与批评皆不可少,但我们希望在一切社交场合,说服多一些,批评少一些。遇有矛盾分歧,尽可能多采用说服手段。

2.让事实说话

当一种观念进入心底很长时间时,有时外人用话语的确难以改变它。此时,可用事实这种最有力的武器来说服他。

1961年6月10日,周总理接见溥杰的夫人嵯峨浩时,了解到嵯峨浩的顾虑。嵯峨浩刚到中国,因为自己是日本人,又是伪满皇帝的弟媳,担心受到歧视。为了打消嵯峨浩的顾虑,周总理请三个人作陪,一位是老舍夫人,一位是京剧名旦程砚秋的夫人,另一位是照顾总理夫妇的护士。为什么请这三人?因为她们都是满族人。总理先介绍三位陪客,然后讲了我们党的政策,讲中国各族人民都有平等的地位,不会受到歧视。如果没有三位满族人在场,以事实作证,嵯峨浩未必会相信总理,未必会去除偏见,打消顾虑。

改变一个人对一件事的偏见,就要找到与他观念相悖的事实,自然而然地引进这个事实,并在时机成熟时阐述它,发挥它,使之真正成为你的有力论据。若要改变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偏见常常要难得多。但用同样的方法也可以做到,只不过需要更长的时间,更多的坚持,也即积累更多的事实。让事实说话,让说话的声音更有力。

3.活用数据

我们生活在数字的世界里,每天所见、所闻与所思的一切,几乎没有不涉及数字的。因此,我们也许对数字或多或少地产生麻木或厌烦的感觉。其实,这样的感觉是很自然的,因为数字只是代表事实的一种符号,而非事实本身。在说服他人时运用数字,要留意下面两个要领。

首先,除非必要,否则不要随便提出数字。你抛出的数字过多,不但会令对方感到纳闷而关闭心扉,而且也会令听众觉得你没人情味,因为你所关心的只是冷漠的数字。

其次,要设法为枯燥的数字注入生命,这即是说,要让数字所代表的事实,能成为一般人生活经验中的一部分。只有这样,人们对数字才感到亲切,也才能产生兴趣。举例来说,下面的第一种数字陈述方式若能改为第二种陈述方式则其影响力将显著加大。

A:“假如各位接纳我的提议,则公司每个月至少能节省67453750元的开支。”

B:“假如各位接纳我的提议,则公司每个月至少能节省67453750元的开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倘若这项节省下来的开支,能以加薪的方式平均分配给公司的每一位成员,则每一个人每一个月的工资将增加3500元。”

4.懂得循序渐进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