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铉在流舒州前,曾任乘传巡抚,至楚州,对楚州的官民贼盗情况比较熟悉,遂潘佑有此语。
李煜道:“若是如此,恐怕就需要你屈为徐铉之副了。”
潘佑道:“同是为国效力,主副又有什么区别。更何况我亦深信凭徐大人的才德,主持编撰一事,必然比我更为合适。”
李煜满意道:“如此明日我便奏明圣上。”接着叹道:“若是朝中人人都如潘正字这般先国后己,则天下之乱,庶几乎可以平也。”
韩熙载忽道:“殿下如欲过问楚州之事,除了徐铉之外,还有一人却是万万不能遗漏的。”
李煜欣然请教道:“还请韩公明言。”
韩熙载正要说话,孙菁笑道:“韩大人指的可是武昌节度使何敬洙(音:朱)?”
韩熙载道:“正是此人。何敬洙幼时,曾事吴将楚州刺史李简,精于射箭,百发百中,楚州一带人人称之为‘小李广’,李简亦深器之。后李简卒,烈祖召之为裨将。闽南建州之役,何敬洙功最诸将,复拜为楚州团练使,其在楚州共有数十年,察民疾苦,身体力行,名望之高,无与比焉。及至保大八年,楚国内乱,楚朗州节度使马希萼来附,乞我王师救援,圣上才迁何敬洙为武昌节度使,以镇两湖。今殿下将出镇楚州,若能事先与何敬洙通融一二,必定能事半功倍。”
孙菁则断然道:“主公若想赶在钟皇后寿宴之前,数日之内平定楚州以为贺礼,则非用何敬洙不可。”
包括李煜在内,众人无不讶然望向孙菁,想不到孙菁不但对何敬洙如此推崇,而且还雄思飞扬,竟是要劝李煜在几天之内,即往楚州一行。只此一语,便可见孙菁行事之魄力了。
要知道,现在离钟皇后之寿宴不过短短七日,李煜自己原也并不打算如此急着上任,至少也要等寿宴过后再说,自己也正好趁着江宁府风云际会的这几日,与各方人物打打交道。
而若是依照孙青之言,就算是现在即刻起身前往楚州,除去往来行程所需的一日时间,那么他在楚州最多也只有六天来处理人事。而这六天还只是保守的算法而已,皆因何敬洙何日抵达金陵尚未可知,再者即令何敬洙就在眼前,李煜至少也需花费些唇舌、时间,向何敬洙讨教治理楚州之策。如此计算下来,哪还有宽裕的时间让李煜从容布置。
李煜看着孙菁一副胸有成竹的神态,却忍不住有些意动,试探道:“孙青似乎与何敬洙很是熟稔,不然也不会如此笃定,只不过眼下金陵城风云际会,必定有好戏连场,错过了难免可惜,再者治楚州也无需急在一时,心急吃不着热豆腐嘛,若是因为一个急促而有所疏忽了,如此反而不美。你的提议,不妨再从长计较,如何?”
孙菁反而激道:“殿下适才的气魄却是跑哪里去了?如此一个展示殿下才能的良机,竟也不敢一试吗?”
若是李煜能在短短几日之内,治理楚州政绩斐然,如此实政与名声相辉映,倒也是李煜梦寐以求的。
李煜故作迟疑道:“只是何敬洙终究与我不熟,我恐怕短时间内,难以得到他的尽心辅助。”
孙菁道:“此事殿下却无需顾虑,最多两日,我便能说动何敬洙,叫他和殿下同往楚州一趟。”
李煜大喜道:“此话当真?”
孙菁于是当即立下了军令状,然后便匆匆出府去了。
第十九章 用之于民(下)
韩熙载叹道:“这个孙青既与周弘祚相识,又认识何敬洙,且行事处处透露着古怪,如此人物,应当不是无名之辈,奈何数便江南,我却想不出有哪一个人能和他对得上号。”
潘佑讶道:“韩大人的意思是,孙青只是此人的化名?”
一旁的谭照听此,忽然提议道:“不如就请申屠将军跟踪孙青一段,如何?”
李煜摆了摆手,道:“随他去吧,英雄莫问出处,我对他的身份不是很感兴趣,现在我关心的只是两天后的楚州之行。子迁,你稍微收拾下,今晚就带上两个随从,连夜赶往楚州。我希望等我到达之后,你已经对楚州的情况有些了解了。”
谭照愕然道:“莫不是主公真打算去楚州?”
李煜目光扫向东方,沉吟不语,仿似没有听到谭照的话,脑海里却已开始思想着如何才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扫平匪患,安定楚州。
事实上,何敬洙正是李煜求之不得的东风,如今有此良机,即令孙青不说,他亦不肯错过。
宋府。
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