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清扫思想上的“灰尘”
【菜根谭语录】耳目见闻为外贼,情欲意识为内贼。只是主人翁惺惺不昧,独坐中堂,贼便化为家人矣!
【释义】耳朵听到美音,眼睛看到美色,这些外界诱惑都是外来的贼,心中的情感和欲念这些都是人内心中潜藏的贼。可是只要灵魂保持正直清醒,不受诱惑,保持一片纯净的心境,那么这些使人受到诱惑的感受和心理都能化作帮助自己培养正直品德的好帮手。
一个人只要心中出现一点贪婪或偏私的念头,那么他原本刚直的性格就会变得很懦弱,原本聪明的资质就会被蒙蔽而变得很昏庸无能,原本慈悲的心肠就会变得很污浊,结果就等于是毁灭了他一辈子的品德。所以“不贪”二字为修身之宝。正如《菜根谭》所云:“讨了人事的便宜,必受天道的亏;贪了世味的滋益,必招性分的损。涉世者宜审择之,慎毋贪黄雀而坠深井,舍隋珠而弹飞禽也。”
所以,我们必须自觉清扫思想上的“灰尘”,就是要自觉抵制住不良诱惑,有人说诱惑是一把利剑,一旦中剑,便体无完肤,一命呜呼;有人说诱惑是一种毒品,以快感、愉悦引诱你对它爱不释手,越走越远,越陷越深。
毋贪,主要是指不贪图名位财利。这在人际交往中,是个人善于掌握处世分寸的一种表现,也是评价个人修养的标准之一。
春秋时期,有一个宋人偶然得到了一块美玉,就想把它献给本国的执政大臣子罕,子罕坚决不接受。
献玉者见状,就说:“我已经将这块玉让玉器专家作过鉴定,得出了这是一块十分珍贵的宝玉的结论,想来只有您才配珍藏享用它,所以我才敢向您献玉。”
子罕依然不受,说;“我以不贪为宝,就像你以宝玉为宝一样,如果你把宝玉送了给我,而我也接受了,那么,我和你一样,就都要丧失各自的宝物了,我看还是各自珍惜与保持自己的宝物为好吧。”
就这样,子罕坚持履行“以不贪为宝”的原则,最终也没有接受献玉者自动献上来的宝玉。这就是洪应明所讲的“古人以不贪为宝,所以度得一世”的历史依据。
在这纷繁世界,诱惑无处不在。有的人抵住诱惑,直走正道,为自己的目标奋斗终身。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派卖国贼邀请享誉中外的梅兰芳先生为日军将领唱戏。正义凛然的梅先生坚决不去。卖国贼多次好言相劝,说只要去演出一场就有丰厚现金入帐,以后还能捞个官当当。梅先生面对高官厚禄的诱惑,拍案大怒,誓言蓄须直至抗日胜利。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结束美国深造生活,即将回国时遭到美的阻挠。他们同样以金钱、工作、豪华级待遇作引诱,希望钱学森能留在美国搞科学研究。然而钱学森一心想着祖国,不忘祖国对他的早期培养,深知仍较落后的祖国急需像他这样的人才回国建设现代化局面。钱学森在国内简陋的住房条件,朴素的生活,微薄的收入与美国给予的荣华富贵中选择了前者,最终为祖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不是任何人都有抵制诱惑的能力。他们贪图虚荣,贪图享乐,在诱惑的引导下,步步进入深渊,再也无法回头。多少贪官,大至国家级领导,小至乡县籽麻官,深埋在金山银山之中,拜倒在石榴裙下;多少贪官为了自己的名誉,不顾百姓安危买官升迁。其结果必是作茧自缚,不仅身背骂名,更会收到法律的制裁。中小学生也经常被诱惑包围。网络游戏是最大的敌人。部分学生朋友没日没夜地陷入网络虚幻世界,废寝忘食,甚至逃学旷课。显然其后果学习成绩不堪入目,也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
诱惑如利剑、毒品,绝不可轻易触摸。我们必须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培养自身的高尚情操,有节制、爱憎分明地对待每一件事情。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误入歧途,后悔终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迈开坚实的步伐,步步为赢,走向成功。
人处于世间,就注定着要受到各种“高尚”与“低俗”的熏陶,有环境加给自身的,有天生就带来的。别以为自己没沾过低俗才算高尚。身在庐山中尚不识庐山真面目,连庐山见都没见过的,又岂能识得庐山真面目?
最重要的是,面对低俗,你能否把握住自己不陷进低俗的泥潭而无法自拔……
广州石门有一泉水名为“贪泉”,据说饮了贪泉的泉水者,即使是清廉之士,饮后也会萌生无尽无厌的贪欲,变成贪婪之人。
晋朝的吴隐之在前往广州任刺史时,路经此地,他酌泉而饮,并写了这样一首诗:
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意思是说,自古相传,只要喝过贪泉之水的人,就会对财宝起贪婪之心;假如类似伯夷与叔齐这些自古相传的清廉节义之士,也饮了贪泉之水,想来他们也绝不会放弃清廉高洁的人品精神的。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最高尚的东西,其实是意志力!
律己宜严,待人宜宽
【菜根谭语录】人之过误宜恕,而在己则不可恕;己之困辱宜忍,而在人则不可忍。
【释义】别人的过失和错误应该多加宽恕,可是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却不可以宽恕;自己受到屈辱应该尽量忍受,可是别人受到屈辱就要设法替他消解。
孔子曾经说过:“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话的意思就是君子严于律己,让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规范,使自己经得起时间与历史的考验。而小人只苛刻要求他人,而对自己却放任自流。在严格要求自己方面,长孙皇后的言行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唐太宗长孙皇后十三岁时与唐太宗成婚,武德元年(618年),被册立为秦王妃。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册拜为皇太子妃。武德九年八月,太宗即皇帝位,立为皇后。
长孙皇后崇尚节俭,服饰用具,力求简省。太宗经常与长孙皇后谈论朝廷赏罚之事,皇后引用《尚书·牧誓》中的话回答道:…牝鸡之晨,惟家之索。’我是个妇人,岂敢干预国家的政事?”太宗坚持与皇后谈论,皇后终不发一言。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与太宗皇帝早在少年时期就交往密切,又是辅佐太宗取得成功的元勋,太宗对他十分信任,他经常出入内宫。太宗将把朝廷重任委托给他。皇后坚持认为不可,找机会对太宗说:“我既已托身紫宫,尊贵已到了极点,实在不愿让我的兄弟子侄在朝廷担任要职。汉朝吕氏、霍氏两家外戚专权,应该引为铭心刻骨的教训,希望本朝不要让我的兄长担任宰相。”太宗没有采纳皇后的意见,终于任命长孙无忌为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右仆射。皇后又秘密地让长孙无忌苦苦地请求不担任要职,太宗不得已而答应了长孙无忌的请求,改授予长孙无忌开府仪同三司,皇后才安心愉悦了。
长孙皇后有个异母兄长,名叫长孙安业,好酗酒,而且不务正业。皇后的父亲长孙晟去世的时候,皇后和长孙无忌都还年幼,长孙安业就把他们兄妹俩赶回他们的舅舅高士廉家,皇后对此事毫不介意,时常请太宗厚待长孙安业,长孙安业的官位做到监门将军。后来长孙安业与刘德裕秘谋叛乱,太宗将要杀掉长孙安业,长孙皇后叩头流泪为他请命说:“长孙安业罪该万死。可是他对我不仁慈的事,天下人都知道,现在若对他处以极刑,人们必定认为我倚仗皇帝的宠幸而报复自己的兄长,这不是有损圣朝的名誉吗?”因此,长孙安业才得以免去死刑。
长孙皇后所生的长乐公主,太宗特别疼爱。到长乐公主将要出嫁时,太宗命令有司,陪送的嫁妆要是长公主的一倍。魏征进谏道:“当初汉明帝时,将要封皇子,明帝说:‘我的儿子怎么能和先帝的儿子同等对待呢?’可是,所谓长公主,确实应该比公主尊贵,感情远近虽有差别,义是没有等级差别的。如果让公主的礼仪超过长公主,恐怕于理不合,请陛下考虑。”太宗回到内宫后,把魏征的话告诉了长孙皇后,皇后叹息道:“我曾经听说陛下十分器重魏征,但一点都不了解其中的缘故。他实在是能用义来制止皇上感情用事,他真称得上国家正直的大臣了。我与陛下是结发的夫妻,深受礼遇,情义深重,可是每当进言时,必定要看陛下脸色行事,尚且不敢轻易冒犯陛下的威严,何况臣下感情比我与您要远,礼节上又有君臣之隔,所以韩非子为此称向君主进言难,东方朔也说向君主进言不容易,这其中确实有原因咽!忠言虽然逆耳,可是对行事有利。有关国家急务的意见,若采纳,则社会安定,若拒绝,则政局混乱,我诚恳地希望您仔细考虑,则天下人都十分幸运。”于是长孙皇后派内宫太监带着五百匹帛,前往魏征的住宅赏赐给他。
太子李承乾的乳母遂安夫人常对长孙皇后说:“东宫的用具缺少,想奏请皇上、皇后予以添置。”皇后不答应,说道:“作为太子,所担忧的是美德不立、美名不扬,何必计较用具少呢?”贞观八年(634年),长孙皇后陪太宗住在九成宫,不幸染病,且病势沉重,太子李承乾入宫侍奉,秘密启奏皇后道:“医药已经用尽,您的病势仍不见好转,请让我奏请父皇赦免囚犯,并使人入道观,希望能得到上天赐福。”皇后说:“人的死生由命注定,不是人力所给予的。若做善事就能延长寿命,那么我平时从未作恶;若做善事无效,又有什么福可求呢?赦罪是国家的大事,佛教、道教不过是产生于不同地域的宗教罢了,不仅国家政体无此弊端,而且是皇上所不作的,岂能因为我一个妇人而扰乱国家的法令?”听了母后的这番话,太子李承乾不敢向父皇提出这个要求。太子把皇后的话告诉了左仆射房玄龄,房玄龄又把这些话奏闻太宗,太宗和侍臣们听了这些话,无不流泪叹息。朝臣们都请求大赦天下罪犯,太宗答应了朝臣的请求,长孙皇后听说以后,坚决要求撤销赦罪的决定,这个决定才没有实行。
长孙皇后在病危时与太宗诀别。当时,房玄龄因为小的过失触怒了太宗而被免官回家,皇后强撑着病体对太宗说道:“房玄龄事奉陛下最久,小心谨慎。奇谋秘计,都是他参预策划的,他始终不曾泄露过一个字,他没有什么大的过失,希望您不要抛弃他。另外,我家族之人,侥幸成为皇亲,既然不是因德高望重而被抬举,就容易踏上危险境地,若要永久保全,一定不要让他们把握重权,只以外戚的身份朝见皇上就很幸运了。我在世时,既对国家没有什么益处,死了也不要厚葬。况且所谓葬,就是藏的意思,就是让人们看不见。自古以来的圣人、贤人,都崇尚节俭、薄葬,只有无道的朝代,才大造陵墓,劳民伤财,被有智识的人们嘲笑。我死后只求依山而葬,不起坟墓,不用棺椁,埋葬我所需的物品,都用瓦木造就。俭薄送终,就是对我的怀念。”
贞观十年(636年)六月己卯日,长孙皇后在立政殿去世,享年三十六岁。
长孙皇后生前曾撰述古代妇女的善事,刻成十卷,书名叫《女则》,皇后亲自为这部书写了序言。还曾经著论文一篇,批评东汉明帝马皇后,认为她不抑退外戚,使他们当朝掌握重权,却制止他们车水马龙,认为这是开其祸患之源而节其末节之事。并且告戒主管的官员道:“这些文章是我用来约束自己的。妇人的著述没有条理,不想让皇上看到,千万不要对皇上说。”皇后去世后,宫中的官员把些事奏明太宗,太宗读了以后更加悲痛,把这些书拿给近臣们看,并且说:“皇后此书,足可以流传后代。难道是我不知道天命而不能割断思念之情吗?因为她常能规劝我,补足我的缺漏,如今不能再听到她的善言,这使我失去了一位贤德的助手,因此令人哀痛啊!”
长孙皇后能严于律己,决不干预朝政,而且严格约束亲兄,力戒外戚专权,这既是为唐王朝的长治久安,也是对长孙家族的保护,因为历史上外戚始而专权,终而遭灭门之祸者并不鲜见;长孙皇后在政治上又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适时适度地规谏太宗,为太宗拾遗补阙,使太宗既不因喜以谬赏,又不因怒而滥刑;长孙皇后又能宽以待人,豁达大度,不计较个人恩怨,而且能以德报怨;长孙皇后虽位极人臣,但崇尚节俭,身前不求奢华,身后更只求薄葬。纵观长孙皇后的立身处事,她不愧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女丈夫。在长孙皇后身上集中了中国妇女的许多传统美德,太宗能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应该说也有着长孙皇后的一份作用。
长孙皇后参加了玄武门之变,深知取得政权的艰难,于是自觉承担巩固政权的;作为强化唐太宗的地位,她采取了严于律己的立身之法,因为皇后的品行,正是皇帝政治作风的体现。皇后的严谨,反映出这个政权的希望。
严于律己,既是做为一个君子的内在要求,也是保全自身的长远之道。一个人,一旦他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也就是他走向失败的开始。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