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最珍贵的三颗宝石奉送给这里最善良的人们。”
他们在这座城市住了下来。
第二天,青年就在自己的门口摆了一个小摊,上面摆着三颗闪闪发光的宝石。他还在摊位上写了一张告示:“我愿将这三颗珍贵的宝石无偿送给善良的人们。”可是,过往的行人只是驻足观望了一会儿,然后又各走各的路去了。
整整一天过去了,三颗宝石无人问津。
整整两天过去了,三颗宝石仍遭冷落。
整整三天过去了,三颗宝石还是寂寞无主。
青年大惑不解。
朋友笑了笑说:“让我来做个试验吧。”
于是,青年的朋友找来一根稻草,将它装在一个精美的玻璃盒里,盒中铺上红丝绒布,标签上写着:“稻草一根,售价一万美元。”
此举一出,立刻产生轰动效应,人们争先恐后,前来询问稻草的非凡来历。青年的朋友说这根稻草乃某国国王所赠,系王室家中传家之物,保佑着主人的荣华富贵。
结果,此稻草被人以高价买去。
三颗宝石依然在熠熠发光,而在人们眼中,只是把他们当做假货,当做哄小孩子的东西而已。
事后,朋友对青年说:“人们总是对难以到手的东西垂涎三尺,哪怕它只是一根稻草。”
寓言中来:宝物放错地方成废物,废物放对地方成宝物。而且,人们对越是轻易可以得到的东西,就越不知道珍惜,甚至把宝物看成废物。你自己就是一个宝物,一定要把自己放在正确的地方。
旧法新用
虞诩只带领两千人到西域去,要通过拥有数十万军队的匈奴领地是非常困难的。
行军的路上,虞诩命令部队备足了挖锅灶的工具。进入匈奴居住区后,命令士兵每天都按一定的数量增加锅灶。
在后来的几天里,增加到了数万个。部将不明白他的用意,问:“当年,孙膑运用增人减灶之计,把庞涓及魏国军队一举消灭。今天,将军每天增灶,并不增加人马,不知是何道理?”
虞诩说:“情况不同,兵法各异。我们与匈奴军相比,相差太大,很容易受到他们的攻击。我们天天加灶,敌人会以为我们在天天增加兵力,也就不敢轻易地攻击我们了。”
此招果然灵验,汉朝的军队顺利地通过了匈奴居住区。
寓言中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老办法不是在每个时候都能使用得上的。我们做事取胜的办法不能一成不变,即便过去多么奏效的办法,也不能永远使用,必然随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恩威并施
汉代的朱博是一介武生,他后来调任地方文官,利用恩威并施的手段,顺利地制服了地方上的恶势力,被人们传为美谈。
在长陵一带,有个大户人家出身的名叫尚方禁的人,年轻时曾强奸邻居人家的妻子,被人用刀砍伤了面颊。如此恶棍,本应重重惩治,只因他大大地贿赂了官府的功曹,而没有被革职查办,最后还被调升为负责治安的守尉。
朱博上任后,有人向他告发了此事。朱博觉得非常气愤!立刻把尚方禁找来。尚方禁心中七上八下,只好硬着头皮来见朱博。朱博仔细看了看尚方禁的脸,果然发现有疤痕。就将左右退开,假装十分关心地询问究竟。
尚方禁作贼心虚,知道朱博已经了解了他的情况,就像小鸡啄米似的接连给朱博叩头,如实地讲了事情的经过。头也不敢抬,只是—个劲地哀求道:“请大人恕罪,小人今后再也不干那种伤天害理的事了。”
“哈哈哈……”没想到朱博突然大笑道:“男子汉大丈夫,难免会发生这种事情的。本官想为你雪耻,给你个立功的机会,你能好好干吗?”这时的尚方禁哪里还敢说半个不字。
于是,朱博就命令尚方禁记录一些其他官员的言论,并且及时向朱博报告。尚方禁赶紧表态说一定好好干。从此之后,尚方禁便成了朱博的亲信和耳目。
自从被朱博宽释重用之后,尚方禁对朱博的宽宏大量时刻铭记在心,所以,干起事来就特别地卖命。不久,就破获了许多盗窃、杀人、强奸等犯罪活动,使地方治安情况大为改观。朱博遂提升他为连守县县令。
又过了相当一段时期,朱博突然召见那个当年受了尚方禁贿赂的功曹,对他单独进行了严厉训斥,并拿出纸和笔,要那位功曹把自己受贿一个钱以上的事通通写下来;不能有丝毫隐瞒。
那位功曹吓得如风中落叶,只好提起笔,写下自己的以往的劣迹。由于朱博早已从尚方禁那里知道了这位功曹贪污受贿,为奸为贼的事,所以,看了功曹写的交待材料,觉得大致不差,就对他说:“你先回去好好反省反省,听候本官裁决。从今以后,一定要改过自新,不许再胡作非为!”
后来,朱博一把抓起那位功曹写下的罪状材料,三两下,就将其撕成纸屑,扔到纸篓里去了。自此以后,那位功曹整天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做起事来尽心尽责,不敢有丝毫懈怠。
寓言中来:对犯过错误的人,给他改正错误的机会,他会更加竭尽智力来挽回荣誉,并回报你的信任。
死尸也有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