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欢喜心就是“白给”,因为自己的目的是让对方得到好处,而不是要人感激和报答。现在对方得到好处了,自己善良的愿望实现了,就应该欢喜,哪用得着考虑对方的态度呢?
有一个故事:克契随从佛光禅师学禅,由于性格内向,不喜欢向师父请教,也不喜欢跟师兄弟交流,总是一个人闷着头默默地参修,以至进境缓慢。
佛光禅师把他叫来,想给予指导,克契客气地推辞说:“禅师您那么忙,学僧不好耽误您的时间!”
如是者数次,克契还是那么客气:“禅师很忙,我怎能随便浪费您的时间?”
佛光禅师叹了一口气,说:“我究竟是为谁在忙呢?除了别人,我也可以为你忙呀!”
克契心里一震,顿有所悟。从此,他把“我也可以为你忙”这句话,深深地印在心中。
真正的欢喜心就是如此,只想有益于人,却没有亲疏喜恶的拣择。他对别人的态度就是:我也可以为你忙。
另外,“欢喜无悔”也很重要。让别人得到好处,有时意味着自己利益受损,这是人们不容易心生欢喜的一个客观障碍。如果不能克服这个障碍,带着不甘不愿的心理去行善,或者事后懊悔不已,那就大可不必去做。
如何克服这个心理障碍呢?要用慈悲之心来克服。只要你真心希望他人快乐,真心希望他人摆脱痛苦,这种心理障碍就不存在了。
有一次,阿根廷著名高尔夫球手罗伯特·德·温森多赢了一场锦标赛,领到作为奖金的支票后,他微笑着从记者的重围中走出来,到停车场乘车,准备回俱乐部。这时,一个年轻女子走过来,向温森多表示祝贺后,又说她可怜的孩子病得很重,也许会死掉,因为她付不起昂贵的治疗费用。温森多被她的讲述深深打动了。他二话没说,掏出笔,在刚赢得的支票上飞快地签了名,然后塞给那个女子。
一个星期后,温森多正在一家乡村俱乐部进午餐。一位职业高尔夫球联合会的官员走过来,问他一周前是不是遇到一位自称孩子病得很重的年轻女子。温森多点了点头。
“哦,对你来说这是个坏消息。”官员说,“那个女子是个骗子,她根本就没有什么病得很重的孩子,她甚至还没有结婚呢!”
“你是说根本就没有一个小孩病得快死了?”温森多问。
“是的,根本就没有!”
温森多这几天都在为那个虚构的孩子担心,听到此,不禁长嘘了一口气:“这是我一个星期来听到的最好的消息。”
温森多受骗了,反倒很高兴。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关心的不是自己的智商高低,而是关心那个女子以及她虚构的孩子能否摆脱苦恼。受骗了,只能说明自己智商不够高,容易受骗,而那个女子及孩子非但没有因为此一事件增加痛苦,甚至连痛苦都没有,不是正合他的意吗?
当然,这样的心境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的,对错亦无须争辩。但这正是佛家所称诵的无量欢喜心。至于人们能否接受它,可以各按自己的心意来选择。
心定则智慧生
黄檗山断际禅师说:凡夫皆逐境生心,心遂欣厌。若欲无境,当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灭。若不忘心,而但除境,境不可除,只益纷扰。故万法唯心,心亦不可得,复何求哉。摘自《筠州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人变得愚蠢的原因,有时不是智商太低、知识太少,可能正好相反:智商太高而滥用,知识太多而无用。这世上高智商的人不少,只有很少的人利用智商成就杰出的事业,更多的人是在利用智商做损人不利己的傻事,甚至做出让自己彻底毁灭的坏事。这世上知识丰富的人不少,但利用知识而有成就的人,不一定比书呆子多。
这是什么原因呢?头脑中的想法太多。越聪明、知识越丰富的人,想法越多。但对于成就事业而言,根本就不需要那么多想法。打个比方,去一个地方,有无数条可行之路,但真正需要的其实不过一条路而已。不管是不是最好的道路,只要走下去,总能到达目的地。要是每条路都尝试一下,也许一辈子都不能到达。做一件事情,有无数种可行之法,但真正需要的其实不过一种方法而已,不管是不是最好的方法,总能成功。知道的方法太多,反而存在拣择的麻烦,耽误了正事。俗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不是因为他们知道的办法太少,反而是太多了,所以三天两头开会讨论,越讨论越拿不定主意。反不如陈胜、吴广之流,说干就干。所以,过多的想法不过是思想垃圾罢了,徒然占用大脑内存。
过多的想法是如何产生的?如断际禅师云:“逐境生心,心遂欣厌。”看见、听见或想到任何一件事情、一个人,马上顺着这件事、这个人想下去,产生各种各样的猜测、分析、判断,内心也随之产生喜怒哀乐等感觉。打个比方,看见一个美人,心里就设想如何跟她结识,如何发展感情,如何……又假设美人不动芳心,乃至翻以白眼,伤了自尊,应如何让她后悔莫及。凡此种种,俗谓之“白日梦”。越聪明、越有知识的人可能想象力越丰富,“白日梦”也做得越精彩。这也算是一种思考,而且其过程好像很合乎逻辑,其实不过是以妄生妄,制造出来的产品无非错觉、谬见、邪思、歪理。脑袋里经常产生这些没用乃至有害的东西,人肯定变得越来越傻。
如果能减少无益的想法,就会神定气清,心明如镜。遇到事情,思路清晰,不慌不忙,处置得宜。这样的人,看似不够灵活,反而是大器之才。
有一个故事:古时候,渤海国宰相去世,国王想从两个同样优秀的大臣中选一人做新宰相。国王把他们两人留在宫中,分别让人告诉他们:“祝贺你,我明天将宣布你为宰相!”
然后,国王让人领他们回到各自的房间睡觉,然后在隔壁仔细观察两人的动静。其中一位,内心过于激动,一夜未眠。而另一个人走进卧室不久,便静静地睡去,不时有鼾声传出,直到第二天仆人把他叫醒。
结果,第二位大臣当了宰相,而一夜未眠的那位落选了。
国王说:“一听说要当宰相就激动得睡不着觉,可见第一个人心里放不下事。当宰相,就要有腹中能撑船的度量。你看第二个人,拿得起放得下,这才是真正的宰相之才啊!”
第一个人为什么心里放不下事呢?因为想法太多,把心填满了,还在绵绵不断地产生想法,如何装得下?第二个人的心并不别人大,但他的想法少,不至于把心撑满,那么他处理事情一定能绰有余裕,这就是他当选的真正原因。
如何减少想法呢?断际禅师说:“若欲无境,当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灭。”这意思是说,不但要把想法从心里空掉,连心都忘掉。如果把心忘掉了,自然什么想法也没有了。
不过,这样的境界,大概只有禅师能做到。凡俗之人,偶尔能做到,大部分时间做不到。因为人生在世,领了一份职责,想法太多固然不好,一点想法没有肯定也不行。如何在两者之间取得均衡?有两个办法:一是正念,二是一念。
所谓“正念”,就是端正思想。比如前面选宰相的故事中,那个落选大臣之所以睡不着,心里肯定在想着当了宰相是如何荣光,如何烧好“三把火”,以证明自己才堪胜任。等等。这样想,对自己的名利得失考虑得太多,思想就不端正了。当选的大臣之所以淡淡如水,无疑抱有忠诚敬业、忠君爱国之类的念头。无论担任什么职位,都可以忠诚敬业,都可能忠君爱国,那么职务的变化就不会在他心里产生很大的波澜了。
所谓“一念”,就是用心专一,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眼前要做的事情上,而不及其余。
有一年,希尔顿去危地马拉谈一笔生意。生意谈妥后,他和陪同人员一起去风景区游览。在一处地势十分险恶的峡谷,谷底奔腾着咆哮的急流,峡谷间有一座索桥,几根光秃秃、晃悠悠的铁索横在峡谷间,它是到达对岸的惟一通道。这里曾有人失足跌入深谷中,因而桥的两端都写着“请过桥者小心”的字样。陪同人员都害怕出事故,谁也不愿意过桥。希尔顿却不听劝阻,从容不迫地走上了索桥。他背着双手,哼着小曲,很悠闲地走了过去。然后,又很悠闲地走回来,对几位陪同人员说:“没有任何问题,不必害怕。越害怕,你就会越紧张。别总想着危险。只想着对岸的美丽风景,我们就可以顺利到达对岸了。”最后,在希尔顿的带领下,所有人都顺利到达了对岸。
陪同人员之所以害怕,是因为想法太多:假如脚下一滑怎么办?假如突然刮起一阵狂风怎么办?假如头脑晕眩怎么办?越是设想各种可能性,危险系数显得越高,胆子也就越小。希尔顿根本不想这些,只想过桥赏景这件事,心里没有那么多危险的感觉,自然从容不迫。
无论修行还是治事,镇定功夫都十分重要。俗家以“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为最高定境,僧家以“对境无心”为最高定境。所谓“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只要进入定境,智慧便绵绵而生,没有什么事办不成的。
莲花生大士简介
莲花生大士是古印度邬金国人,公元八世纪,应藏王赤松德赞迎请入藏弘法。他曾主持建立桑耶寺,还教导藏族弟子学习译经,从印度迎请无垢友等大德入藏,将重要显密经论译成藏文,创建显密经院及密宗道场,发展在家、出家两种僧团制,奠定了西藏佛教的基础。因此,莲花生大士被认为是藏传佛教的开创者。
放不下,担着走